目录 1
第一章 缓释、控释制剂 1
第一节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 3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 3
二、缓释、控释制剂临床应用特点 8
第二节 口服缓释及控释系统的设计基础 10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10
二、药理学性质 11
三、药动学性质 12
四、生理学性质 12
五、药效学性质 14
第三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7
一、一级释药速率的缓释制剂设计 17
二、零级释药速率的控释制剂设计 22
三、缓释、控释制剂处方优化设计方法 29
第四节 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44
一、溶出原理 44
二、扩散原理 45
三、溶蚀、扩散与溶出结合模式 48
四、渗透压原理 49
五、离子交换作用 50
第二章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54
第一节 概述 54
一、骨架型制剂的组成和特点 54
二、骨架型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 55
三、骨架片的辅料 55
第二节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68
一、亲水性凝胶骨架片的药物释放机制 69
二、影响亲水性凝胶骨架片释药的因素 70
三、亲水性凝胶骨架片的制备工艺和应用处方 90
第三节 不溶性骨架片 99
一、不溶性骨架片的释药机制 100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101
三、不溶性骨架片的应用处方和制备工艺 104
第四节 溶蚀性骨架片 105
一、溶蚀性骨架片的药物释药机制 106
二、影响溶蚀性骨架片释药的因素 108
三、溶蚀性骨架片的应用处方和制备工艺 110
第五节 胃内滞留片 113
一、胃内滞留片的释药机制 113
二、影响胃内滞留制剂药物漂浮的因素 116
四、胃内漂浮滞留制剂的研究概况 118
三、胃内滞留片的骨架辅料 118
五、胃内滞留片的应用处方和制备工艺 120
第三章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一、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概念及特点 132
二、生物黏附释药机制 134
三、影响生物黏附释药的因素 137
第二节 生物黏附材料 139
一、生物黏附材料分子的结构特点 139
二、生物黏附材料的分类 140
三、生物黏附材料性质 141
第三节 生物黏膜给药系统的处方和工艺 151
一、口腔黏膜给药系统 151
二、鼻腔黏膜给药系统 163
三、眼黏膜给药系统 171
四、阴道黏膜给药系统 178
五、直肠给药系统 187
第四章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95
第一节 膜扩散缓控释给药系统 195
一、膜扩散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组成 195
二、膜扩散缓控释给药机制 196
三、影响扩散缓控速释药的因素 197
第二节 缓控释包衣膜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06
一、包衣成膜的机制 206
二、包衣成膜的影响因素 207
三、缓释包衣的方法 210
第三节 聚合物水分散体包衣技术 211
一、聚合物包衣材料 212
二、水分散体包衣液的制备方法 214
三、包衣成膜原理和影响因素 216
四、水分散体包衣液的处方和包衣工艺 218
五、聚合物水分散体的应用 227
第四节 常用膜缓控释包衣材料 229
一、醋酸纤维素 229
二、乙基纤维素 230
三、琥珀酸酯醋酸羟丙甲基纤维素 230
四、聚邻苯二甲酸乙酸乙烯酯干粉 231
五、羟丙基纤维素 231
六、羟乙基纤维素 231
七、羟乙基甲基纤维素 231
九、邻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酯 232
八、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232
十、聚丙烯酸树脂 233
十一、硅酮弹性体 237
十二、虫胶 238
十三、玉米朊 238
十四、聚乙烯吡咯烷酮 238
十五、聚醋酸乙烯苯二甲酸酯 239
第五节 微孔膜包衣片 239
一、微孔膜包衣片的释药机制 239
二、影响微孔膜包衣片释药的因素 239
三、微孔膜包衣片的应用处方和制备工艺 240
第六节 微丸 252
一、微丸的类型和特点 252
二、微丸的形成机制 253
三、微丸的释药机制[53,54] 255
四、微丸的质量影响因素 257
五、微丸成型的设备及技术 260
六、微丸的应用处方和制备工艺 267
第七节 渗透泵控释片 288
一、口服渗透泵控释片的结构类型 289
二、口服渗透泵控释片的释药机制 291
三、影响渗透泵控释片释放药物的因素 293
四、渗透泵控释片的应用处方和制备工艺 299
第五章 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 309
第一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309
一、概述 309
二、骨架片 310
三、胃内滞留片 312
四、微丸剂 315
五、生物黏附制剂 319
六、膜控包衣缓释片 322
七、缓释、控释包衣膜通透性实验方法 324
八、渗透泵制剂 326
九、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328
十、其他制剂 329
第二节 体外释放度试验 332
一、溶出度试验 333
二、释放度试验 336
三、影响溶出度测定的因素 352
四、释放试验的介质、试验安排与释放度标准 359
五、药物释放度的拟合与评价 366
第三节 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373
二、试验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 374
一、研究对象 374
三、分析方法的指标与要求 375
四、试验设计 375
五、给药方案 376
六、供试体液 377
七、单剂量给药方案 378
八、多剂量给药方案 379
九、结果统计分析 380
十、生物利用度比较方法 381
第四节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382
一、体内外相关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383
二、影响体内外相关性的因素 388
第五节 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390
一、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概念及意义 390
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392
三、生物等效性测定方法 394
四、缓释制剂的等效性评价 396
第六章 经皮给药制剂 406
第一节 概述 406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406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 408
第二节 经皮给药系统药物的转运机制 410
一、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410
二、经皮给药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411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413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415
第三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416
一、经皮给药系统设计的药物因素 417
二、经皮给药系统设计的生理因素 419
三、经皮吸收促进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421
四、脂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428
五、微乳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33] 432
六、药物经皮渗透的物理学方法 438
第四节 经皮给药制剂的高分子材料 448
一、膜材料 449
二、骨架材料 452
三、压敏胶 452
四、防黏材料与药库材料 458
第五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 458
一、膜控释型经皮给药系统 458
一、渗透扩散池 459
四、微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 459
第六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技术 459
三、骨架扩散型经皮给药系统 459
二、黏胶分散型经皮给药系统 459
二、扩散液和接受液 461
三、皮肤样品 462
四、在体透皮吸收试验 463
五、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控制及评价 463
第七节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实例 470
第七章 药品注册管理与新药研究 491
第一节 药品注册管理概述 492
一、药品注册 492
二、药品注册管理 493
三、药品注册管理机构 493
四、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493
二、新药的定义 494
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取消、增加、修改的内容 494
第二节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特点 494
三、关于药品注册分类 495
四、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 497
五、药品注册的申请及要求 498
六、涉及药品知识产权的问题 499
七、药品研究及其管理 500
八、药物临床研究的要求 500
九、药品注册检验与药品注册标准 501
十、药品注册申请的退审 502
十一、新药的监测期 503
十二、药品的补充申请和药品的再注册 504
十三、新药的技术转让 505
十四、已有国家标准药品、非处方药的申报与审批 505
一、药物的临床前研究 506
第三节 药物的研究与审批 506
二、药物的临床研究 507
三、新药的申报与审批 511
四、新药监测期的管理 512
五、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报与审批 513
六、药品补充申请的申报与审批 514
七、药品的再注册 515
八、新药的技术转让 515
第四节 药品注册审批程序 516
一、药品注册申请的基本要求 516
二、新药临床研究的申报与审批 517
三、新药生产的申报与审批 517
四、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报与审批 518
五、进口药品注册的申报与审批 519
六、药品补充申请的申报与审批 520
七、药品试行标准转正的申报与审批 521
八、新药技术转让的申报与审批程序 521
第五节 申报注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21
一、立题阶段 521
二、临床前的研发考虑 523
三、临床研究的考虑 523
第六节 新药研发与专利 524
一、专利法简介 524
二、有关的国际条约 525
三、药物发明的专利保护形式 526
四、中国对中药专利保护的办法 526
五、科研工作的专利策略 527
六、因特网专利文献简介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