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庆其人其书 芮文元 1
·1·主题乐句的比较选择 1
·2·歌曲的起音特点 7
·3·动机的发展手法 10
·4·句格的分类和运用 15
·5·乐句的结构形态 19
·6·结音的选择要求 25
·7·模进的形式 29
·8·二度模进的运用特点 36
·9·气口的种类和设置方法 41
·10·节奏型的设计和运用 45
·11·音势的识别和运用 50
·12·律动的变换类型 55
·13·旋律的转折处理 59
·14·强化主题的有效手法 63
·15·重复中的妙趣 69
·16·换音的技巧 72
·17·乐句扩充的位置和方法 76
·18·邻音的运用法则 80
·19·隐伏的手法 84
·20·终止式的写作要求 89
·21·补充终止的运用特点 93
·22·歌曲的结束处理 98
·23·基础乐段的类型 105
·24·速度的制定要求 111
·25·加强力度的手法 116
·26·刚性音调的写作方法 122
·27·曲趣的设计方法 125
·28·字位的灵活处理 131
·29·旋律的平衡法则 136
·30·用音节约 出奇制胜 140
·31·复句体句法与歌词结构的关系 143
·32·高音与高潮的关系 149
·33·大跳的种类及其运用 153
·34·同音反复旋法的组合形式 158
·35·宏观构思与微观构思 162
·36·旋律形式美的内容 166
·37·诱发旋律美感的因素 172
·38·歌曲特点的形成方法 175
·39·旋律写作的制约因素 179
·40·音域中音区的运用特点 182
·41·歌曲结构的程式性与灵活性 186
·42·节奏运动的惯性特点 189
·43·节奏运动的规整性与非规整性 194
·44·旋律结构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200
·45·旋律的整体布局类型 206
·46·旋律发展中统一与对比的关系 211
·47·旋律运动中的“解决” 216
·48·层次感的表现特征 222
·49·旋律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224
·50·旋律中的习惯音组 228
·51·旋律发展中的“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233
·52·复乐段结构的创新运用 239
·53·大型曲式的运用 249
·54·打破方整结构的手法 255
·55·特性旋法的贯穿特点 261
·56·调思维的内容 265
·57·间奏的运用特点 270
·58·前奏的写作方法 275
·59·六句型歌词的谱曲方法 280
·60·#4的运用特点 285
·61·附点音符组合的表现功能 289
·62·休止符的运用特点 294
·63·三连音的功能及其运用 299
·64·切分节奏的特点及其运用 305
·65·装饰音的运用规律 310
·66·“转下属”的分析 316
·67·乐音紧张度的分析及其运用 319
·68·重复手法的曲调印象分析及其利用 323
·69·民族风格的表现特征 327
·70·叠句和垛句的运用 330
·71·顺连手法的运用 335
·72·拖腔的运用位置及方法 338
·73·主音与宫音的关系 343
·74·“变列”和“变阶”的手法 348
·75·奇妙的“三句头” 353
·76·韵味的处理 359
·77·民族调式中的近关系转调 364
·78·挖掘歌词中的音乐性 369
·79·词曲结合的异步处理 373
·80·词曲结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379
·81·重复歌词的手法 383
·82·衬词的选择要求 388
·83·旋律停顿中的“标点”功能 392
·84·旋律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397
·85·旋律中的点线关系 402
·86·旋律发展中定点与定线的手法 407
·87·“创造法”在变形中的运用 411
·88·发散思维的运用 416
·89·模糊思维的运用 422
·90·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427
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