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邹然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1102283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指定选修课教材,基本内容是介绍先秦至近代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描述和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演变规律,分析和评价各历史时段代表性文论家及文论著作的观念范畴、理论命题、批评形态;增加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分析评判的感性知识,提高其理论思维与论文写作的实践能力。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6

概说  6

第一节 西周春秋的诗乐观念  9

一 《诗经》作品体现的周人诗观  10

二 《尚书》“诗言志”说及其时代质疑  13

三 《国语》“献诗”说与春秋赋《诗》时尚  15

四 《左传》“三不朽”说与季札观乐  18

第二节 孔子的《诗》说《易》论  21

一 孔子“四教”及其文质观  21

二 孔子对《诗经》的品评  22

三 孔子的用《诗》实践  25

四 孔门《易传》对文论的启迪  28

五 (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32

第三节 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33

一 孟子的诗歌接受主张  34

二 孟子的人格修养理论  36

三 荀子征圣宗经观先声  38

四 荀子《诗》说及文体创新  40

五 荀子音乐理论及其对《乐记》的影响  42

第四节 道墨杂家的批评命题  45

一 老子“美言不信”、“大音希声”的美学命题  46

二 庄子“法天责真”、“用志不分”的创作主张  49

三 墨子“三表”法与“非乐”论  52

四 吕不韦“欲有情、情有节”的文艺接受观  54

五 韩非子“好质恶饰”的文质观  55

第五节 屈宋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  56

一 “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理念  57

二 “露才扬己”的个性化表现  58

三 游戏消遣文学的开拓  59

四 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61

【复习思考题】  65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67

概说  67

第一节 《诗大序》《诗谱序》的诗学理论  69

一 《毛诗》传授系统及大小序概念  69

二 论述诗歌发生的心理过程  71

三 创建诗经学的基本范畴  72

四 提出诗歌干预政治的思想原则  76

五 探讨诗歌的历史起源与研读方法  77

第二节 两汉学者的屈骚批评  80

一 贾谊的善意指责  80

二 刘安的称颂赞美  81

三 司马迁的景仰感喟  82

四 扬雄的褒奖惋惜  83

五 班固的保守贬斥  85

六 王逸的崇敬激赏  86

第三节 两汉学者的文论精义  88

一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歌接受观  89

二 刘安“美钧”、“载哀”的文艺审美观  90

三 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创作动因论  91

四 扬雄的征圣宗经观与赋论  93

五 班固的乐府论与《史记》评价  95

六 王符“大美尚世”的事业成就观  96

第四节 王充《论衡》的文学主张  97

一 论文学的实用性:“劝善惩恶”、“匡济薄俗”  98

二 论文学的真实性:“疾虚妄”、“归实诚”  100

三 论文学的审美性:息“华文”、倡“真美”  101

四 论文学的创新性:贱“相袭”、贵“新造”  102

五 论文学的通俗性:忌“深迂”、务“易晓”  104

六 对王充文学思想的评价  105

【复习思考题】  10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107

概说  107

第一节 曹氏兄弟的文论创获  109

一 着意肯定文章地位:“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10

二 自觉探索作家风格:“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111

三 悉心辨析文体特征:“诗赋欲丽”,“书论宜理”  112

四 愤然披露文坛陋习:“文人相轻”,“向声背实”  113

五 高度要求论家素养:“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  114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创作理论  116

一 论《文赋》创作的意图  116

二 论艺术构思等创作过程  117

三 论文章体裁的不同特征  120

四 论写作易患的五种弊端  121

五 关于《文赋》的评价  122

六 (附)挚虞与葛洪  123

一 萧绎等人的文笔说  125

第三节 南朝学者的文论建树  125

二 沈约等人的声律论  127

三 萧子显等人的文论观点  130

四 萧统的文学观与陶德论  132

五 萧纲的立文主张与官体诗论  134

六 徐陵《玉台新咏》的审美情趣  136

第四节 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成就  138

一 刘勰的生平及《文心雕龙》的结构  138

二 《文心雕龙》的本源论  140

三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142

四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  145

五 《文心雕龙》的批评论  148

六 《文心雕龙》的地位与局限性  153

第五节 钟嵘《诗品》的审美批评  155

一 《诗品》撰写因由及诗派源流系统  155

二 “妙得文理”、“重在兴趣”的理论建树  156

三 “折衷情文,裁量事代”的品评标准  159

四 溯源附会与处第不公的缺点  162

第六节 北朝的文学批评  163

一 北朝学者尚朴求新的文学思想  164

二 《刘子》的审美鉴赏理论  166

三 庾信的创作动因论与新诗审美观  169

四 颜之推的文人道德论与文学功效观  171

【复习思考题】  174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  176

概说  176

一 李谔、王通对齐梁华艳文风的全面否定  177

第一节 隋及初唐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反思性批评  177

二 史臣们的总结性批评  180

三 诗人们富于激情的批评  184

四 学者们各有侧重的文学批评  187

第二节 盛唐对齐梁华艳文风的最后澄清和辩证看待  190

一 张说以立为主的文学观  190

二 李白反对绮丽雕饰、崇尚清真自然的文学观  191

三 杜甫趋于辩证的诗歌批评  194

第三节 初唐至盛唐诗艺理论的发展  197

一 初唐的声律理论  197

二 盛唐时期的意境创造理论  199

三 殷璠声律风骨兼取的诗歌批评标准  203

第四节 中唐诗歌批评的两大倾向  205

一 皎然《诗式》对诗歌艺术特征的探讨  206

二 自居易等立足政治功利的诗歌批评  209

第五节 以韩愈、柳宗元为主体的唐代古文理论  213

一 古文运动先行者的理论主张  213

二 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文论  216

三 古文运动后继者的文论  221

第六节 晚唐五代的文学批评  226

一 司空图的诗歌审美理想  226

二 功利性批评的再度流行  231

三 对李贺诗歌的批评  234

四 晚唐五代的词批评  236

【复习思考题】  238

概说  239

第五章 两宋金元文学批评  239

第一节 北宋的诗文理论  240

一 北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前孕  241

二 欧阳修的诗文理论  245

三 苏轼的诗文理论  248

四 政治家与道学家的文论  252

第二节 江西诗派与南宋金元的诗论  254

一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255

二 陈师道、韩驹、吕本中的诗论  258

三 张戒《岁寒堂诗话》的诗学理论  261

四 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理论  262

五 金元文人对宋诗得失的历史反思  266

第三节 宋金元的词论  271

一 李清照的《论词》  272

二 王灼的《碧鸡漫志》  273

三 胡寅的《题酒边词》与《知稼翁词序》  275

四 沈义父《乐府指迷》与张炎《词源》  275

第四节 宋金元的戏曲、小说批评  278

一 金元的戏曲理论  278

二 宋金元的小说理论  281

【复习思考题】  283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284

概说  284

第一节 明代的诗文批评  285

一 明代的复古思潮与前后七子的诗文理论  285

二 唐宋派与公安派的文论  289

一 朱权与明初的戏曲批评  295

第二节 明代的戏曲批评  295

二 嘉靖、隆庆间的戏曲批评  297

三 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及其他  300

第三节 明代的小说批评  303

一 明前期和中期的小说批评  303

二 明后期的小说批评  305

【复习思考题】  310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311

概说  311

第一节 明遗民的文学批评  312

一 黄宗羲的文学批评  313

二 顾炎武的文学批评  315

三 王夫之的诗学批评  317

第二节 清代诗学  320

一 神韵论  320

二 格调论  324

三 性灵论  329

四 肌理论  334

第三节 清代古文批评  339

一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339

二 阳湖派的古文理论  346

三 以阮元为代表的骈文理论  350

第四节 清代词论  353

一 张惠言的词论  353

二 周济的词论  355

一 戏曲结构论  359

第五节 清代戏曲批评  359

二 戏曲情节论  361

三 戏曲语言论  363

第六节 清代小说批评  366

一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366

二 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三国演义》评点  376

三 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382

【复习思考题】  385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386

概说  386

第一节 “诗界革命”  387

一 黄遵宪的“诗界革命”理论  387

二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理论  391

第二节 “文界革命”  393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  397

一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398

二 夏曾佑的小说理论  401

三 狄葆贤的小说理论  404

第四节 传统文学批评  407

一 陈衍的诗论  407

二 谭献、陈廷焯、王国维的词论  409

三 王国维与姚华的戏剧批评  414

四 刘熙载与《艺概》  418

第五节 鲁迅《摩罗诗力说》  421

【复习思考题】  425

后记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