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编 建置 69
第一章 位置与面积 69
第二章 建置沿革 70
第三章 境域变迁 72
第四章 行政区划 73
第一节 政区演变 73
第二节 现行政区 85
第五章 县城乡镇 87
第一节 县城 87
第二节 乡镇 88
第一节 地名来源 90
第六章 地名(村落) 90
第二节 地名省称、谐音及转字 92
第三节 地名变更 93
第二编 自然环境 94
第一章 地质 94
第一节 地层 94
第二节 构造 96
第三节 地震地质 97
附 获嘉历史地震资料 99
第四节 工程地质 99
第二章 地貌 102
第一节 地貌成因及类型 102
第二节 地貌分区 102
第一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 104
第三章 气候 104
第二节 气温、地温 106
第三节 降水 109
第四节 霜期 112
第五节 风向、风速 112
第六节 湿度与蒸发 113
第七节 四季气候 114
第八节 物候 115
第四章 灾害性天气 116
第一节 旱涝 116
第二节 连阴雨 117
第三节 大风、干热风 117
第四节 冰雹 118
第五节 低温冻害 119
第五章 水文 120
第一节 河渠 120
第二节 地下水 122
第三节 水资源 129
第六章 土壤 132
第一节 土壤成因与分布 132
第二节 土壤肥力 135
第七章 生物及矿藏资源 138
第一节 植物 138
第二节 动物 141
第三节 矿藏 144
第三编 人口 民族 146
第一章 人口 146
第一节 人口演变 146
第二节 人口普查 151
第二章 民族 155
第四编 政党社团 15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157
第一节 建国前党的组织及其主要活动 157
第二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 158
第三节 中共获嘉县委员会 159
第四节 组织工作 162
第五节 宣传工作 165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 167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168
第八节 信访工作 170
第一节 组织和党员状况 171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171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72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173
第三章 社会团体 173
第一节 职工团体 173
第二节 农民团体 176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176
第四节 妇女团体 179
第五编 政权政协 182
第一章 民国时期政权 182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县政权 182
第二节 国民党县政权 183
第三节 抗日民主县政权 184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186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86
附 日伪县政权 186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189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2
第四节 代表联系制度与视察调查 192
第五节 基层选举和乡人民代表大会 194
第三章 人民政府 195
第一节 县政府沿革和机构设置 195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领导更迭表 197
第三节 干部管理 199
第四节 基层政权 201
第四章 公安司法 202
第一节 公安 202
第二节 检察 205
第三节 审判 207
第四节 司法行政 208
第五章 人民政协 210
第一节 政协的建立与机构设置 210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议 211
第三节 政协首届常务委员会 212
第四节 主要活动 212
第六编 军事 214
第一章 驻军和地方武装 214
第一节 驻军 214
第二节 建国前地方武装 214
第二章 建国后地方人民武装 215
第一节 民兵组织 215
第二节 民兵训练 216
第四节 人民武装部 217
第三节 预备役登记 217
第三章 重要战事及兵祸 219
第一节 重要战事 219
第二节 兵祸 223
第四章 兵役制度 22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22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兵役制度 225
第五章 军民关系 226
第一节 战争年代的军民关系 2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议时期的军民关系 226
第七编 农业 228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及经济体制变革 228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228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30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231
第四节 人民公社 235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237
第二章 农业区划 240
第一节 区划概况 240
第二节 农业分区 240
第三章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42
第一节 耕地演变 242
第二节 生产结构 243
第三节 作物产量 245
第四节 多种经营 246
第五节 经济效益 247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50
第四章 农技农艺 250
第二节 良种推广 254
第三节 作物栽培 256
第四节 植物保护 258
第五章 国营农场 原种场 260
第一节 农场 260
第二节 原种场 261
第六章 机构 261
第八编 林业畜牧 263
第一章 林业 263
第一节 植树造林 263
第二节 良种引进 265
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与科学研究 267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269
第五节 果树花卉 270
第六节 机构 271
第二章 畜牧 272
第一节 畜禽种类 272
第二节 畜禽饲养 273
第三节 疫病防治 276
第四节 机构 278
第九编 水利农机 279
第一章 水利 279
第一节 灌溉工程 279
第二节 排涝工程 283
附 重大防汛排涝与抗旱斗争记略 288
第三节 机构 288
第一节 农机具的演变 289
第二章 农业机具 289
第二节 农机管理 290
第三节 机构 291
第十编 电业 292
第一章 发电 292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建设 293
第一节 与外县合建工程 293
第二节 35千伏输变电站工程 293
第三节 11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 296
第三章 供用电 299
第一节 供电区 299
第二节 供电 299
第三节 用电 300
第四章 机构 303
第十一编 工业 304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 304
第二章 工业行业 306
第一节 机械加工制造 306
第二节 电器 310
第三节 金属制品 311
第四节 化学工业 312
第五节 棉纺与棉花加工 313
第六节 粮食、食品加工 315
第七节 建材 317
第八节 造纸 317
第九节 印刷工业 318
第十节 缝纫 319
第十一节 皮革 320
第十二节 饲料加工 321
第十三节 家具制造 321
第十四节 其它 322
第十五节 产品选介 322
第三章 机构 324
第十二编 建筑业 326
第一章 建筑业发展概况 326
第二章 建筑企业 328
第一节 私营企业 328
第二节 县办企业 331
第三节 乡村企业 332
第三章 建筑队伍 340
第一节 技术力量 340
第二节 技术培训 341
第三节 建筑乡村简介 342
第四章 营建工程 344
第一节 营建工程概况 344
第二节 典型工程简介 346
第五章 机构 352
第十三编 乡镇企业 354
第一章 发展概况 354
第二章 建筑业 356
第三章 工业及交通运输业 356
第一节 建材业 356
第二节 造纸业 357
第三节 机械、阀门加工制造业 358
第四节 工厂及产品选介 358
第四章 机构 363
第五节 交通运输业 363
第十四编 交通邮电 364
第一章 交通 364
第一节 交通建设 364
第二节 交通运输 369
第三节 交通监理 372
附 重大事故案例 375
第四节 机构 375
第二章 邮电 375
第一节 邮政 376
第二节 电信 378
第三节 机构 382
第一节 百货 385
第一章 国营公司(商业局系统)经营 385
第十五编 商业 385
第二节 纺织品 386
第三节 五金交电化工 387
第四节 燃料 388
第五节 副食品 391
第六节 农副产品 392
第七节 经营管理 393
第八节 机构 395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经营 396
第一节 生产资料 396
第二节 生活资料 397
第三节 农副产品 398
第五节 经营管理 400
第四节 废品收购 400
第六节 机构 401
第三章 粮油经营 402
第一节 粮油购销 402
第二节 粮油仓储 408
第三节 粮油调运 410
第四节 机构 412
附 旧粮行(坊)记略 412
第四章 对外贸易 412
第一节 收购 413
第二节 出口 414
第三节 机构 415
第五章 物资公司经营 415
第一节 计划内物资经营 416
第二节 计划外物资经营 417
第三节 机构 418
第六章 农业机械经营 419
第一节 经营品种 419
第二节 经营渠道 420
第七章 医药公司经营 421
第一节 中西药经营 421
第二节 医疗器械经销 422
第三节 机构 422
第八章 图书经销 423
第九章 饮食服务 424
第一节 饮食业 424
第二节 服务业 424
第一节 收入 426
第一章 财政 426
第十六编 财税金融 426
第二节 支出 428
第三节 财政管理 433
第四节 财政监督 437
第五节 机构 438
第二章 税务 439
第一节 税种 439
第二节 征收 443
第三节 机构 446
第三章 金融 447
第一节 货币 447
第二节 信贷 448
第三节 基建拨款与管理 450
第四节 储蓄 451
第五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451
第六节 保险 452
第七节 公债 452
第八节 机构 454
第十七编 城乡建设与人民生活 455
第一章 城乡建设 455
第一节 城区建设 455
第二节 乡村建设 459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464
第四节 环境保护 465
第五节 管理机构 465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466
第二章 人民生活 466
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468
第十八编 经济管理 470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70
第一节 计划体制的演变 470
第二节 计划的制订 471
第三节 计划的执行情况 471
第四节 机构 475
第二章 统计管理 475
第一节 统计调查 475
第三章 劳动管理 476
第一节 劳动就业 476
第三节 机构 476
第二节 统计资料汇编 476
第二节 工资管理 477
第三节 劳动保险与福利 480
第四节 劳动安全与保护 481
第五节 技术培训 482
第六节 机构 483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83
第一节 物价监督检查 483
第二节 商品比价与差价 484
第三节 物价变化 485
第四节 机构 488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488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88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489
第三节 商标管理 490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 491
第五节 经济合同监督管理 492
第六节 机构 493
第六章 审计管理 494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 494
第十九编 教育科技 496
第一章 教育 496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 496
第二节 学校教育 498
附 获嘉一中简介 506
第三节 业余教育 506
第四节 教学研究与改革 510
第五节 教师队伍 512
第六节 教育经费 514
第七节 勤工俭学 515
第八节 机构 517
第二章 科技 517
第一节 科技队伍 518
第二节 重大科技活动 518
第三节 科学普及 520
第四节 科技成果 522
第五节 地震测报 526
第六节 气象测报 527
第七节 机构 528
第二十编 卫生 体育 529
第一章 卫生 529
第一节 保健防疫 530
第二节 医疗 540
附 建国后发生的几次食品中毒事件 540
附一 太山乡东古风中医精神病科 546
附二 黄堤骨科 546
第三节 药政管理 546
第四节 机构 547
第二章 体育 547
第一节 学校体育 548
第二节 群众体育 549
第三节 人才培养 551
第四节 场地设施 551
第五节 竞赛活动 552
第六节 机构 556
第一节 文学艺术 558
第一章 文学艺术 论著 文物 558
第二十一编 文化 558
第二节 学术论著 570
第三节 文物 571
第四节 机构 575
第二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575
第一节 新闻 575
第二节 广播 576
第三节 电视 576
第四节 机构 577
第三章 档案 577
第二十二编 社会 578
第一章 婚姻、家庭与姓氏 578
第一节 婚姻 578
第二节 家庭 579
第三节 称谓 580
第四节 姓氏 581
第二章 计划生育 582
第一节 节制生育 582
第二节 优生优育 584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机构 584
第三章 民俗 585
第一节 生活习俗 585
第二节 礼仪习俗 587
第三节 传统节日 592
第四节 庙会 594
第五节 封建迷信及陋俗劣习 594
第六节 社会风尚 596
第四章 社会福利 598
第一节 优抚 598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00
第三节 救灾 600
第四节 扶贫致富 601
第五节 福利事业 601
第六节 社会福利管理机构 603
第五章 宗教 603
第一节 道教 603
第二节 佛教 603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04
第四节 天主教 604
第五节 基督教 605
第一节 会道门 606
第六章 会道门、枪会 606
第二节 枪会 607
第二十三编 方言 609
第一章 语音 609
第一节 声母 609
第二节 韵母 609
第三节 声调 619
第二章 语法 621
第一节 代词 621
第二节 名词变韵的功能 623
第三节 动词变韵的功能 624
第四节 形容词的后置成分 625
第五节 表音字的构词作用 626
第六节 语助词 628
第七节 问句 629
第八节 句型 630
第三章 词汇 632
附谚语、歇后语 641
人物 641
一、人物传 641
二、人物表 656
三、革命烈士英名录 687
附录 704
一、历代《获嘉县志》书目 704
二、专志、部门志书目。 705
三、获嘉县志编委会关于征集获嘉县地方文献资料的通告。 708
四、获嘉县人民政府获政文(1989)33号关于《获嘉县志》定稿的报告。 710
五、新乡市人民政府新政文(1990)25号关于同意出版《获嘉县志》的批复。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