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程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启示 1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进中国 21
一、先驱者的足迹 21
苦难的中国 21
从林则徐到孙中山 22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7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8
十月革命的巨大感召 30
三、开天辟地大事变 32
中国无产阶级和早期劳工运动 32
五四运动的契机 3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5
【大事记】 37
【文献选读】 39
第二章 中国革命:性质、力量与道路 44
一、中国革命的性质 44
“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 45
“两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 46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48
二、“唤起工农千百万” 50
农民阶级是“人民大众”的主力 51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3
三、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54
统一战线是策略 55
武装斗争是手段 56
党的建设是保证 58
【大事记】 60
【文献选读】 63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68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68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69
毛泽东思想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 70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 74
二、集体智慧铸就的伟大旗帜 75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6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77
三、“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79
“实事求是”的含义 79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81
实事求是赋予了毛泽东思想永恒的生命力 83
【大事记】 84
【文献选读】 87
第四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9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出 92
建立社会主义的标准 93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94
新民主主义社会之“新” 95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97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 97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 98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99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变奏” 100
三、进入社会主义大门 102
过渡时期总路线 103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04
实际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6
【大事记】 107
【文献选读】 110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5
一、艰难的探索 115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115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17
二、拨乱反正,走出新路 119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119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2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 123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定位 126
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128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28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1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32
【大事记】 134
【文献选读】 137
一、计划经济之辨 143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从对立到融合 143
计划经济的功绩 144
计划经济的弊端 146
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4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14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0
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5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好的”市场经济 153
“好的”市场经济 154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6
【大事记】 159
【文献选读】 162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67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67
民主的追求 168
“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69
国体与政体 171
二、改革,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173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73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75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78
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7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18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81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182
【大事记】 185
【文献选读】 187
第八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建设 193
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193
新文化运动 194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195
二、“两个文明一起抓” 199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 202
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0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根本任务 20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07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8
【大事记】 210
【文献选读】 212
第九章 独立自主的中国外交路线 218
一、从“一边倒”到“一条线” 218
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21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反帝反修 220
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221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路线 222
时代主题的变换 223
独立自主外交新战略 224
多边外交,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 226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27
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 227
倡导新安全观,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30
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32
【大事记】 234
【文献选读】 237
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之遗留 243
一、历史的难题 243
第十章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43
第一套解决方案 244
第二套解决方案 245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 247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47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250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51
三、祖国统一一定要实现 253
中央政府的诚意 254
遏制“台独”分裂,促进和平统一 255
【大事记】 258
【文献选读】 261
第十一章 执政兴国的坚强保证 267
一、“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267
两个务必,防止腐化 268
执政党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69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失误 270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71
开创新时期党建工程 271
反腐倡廉,从严治党 273
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274
执政党的新要求 275
“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76
两大历史性课题 278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79
【大事记】 283
【文献选读】 287
第十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途径 292
一、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 292
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 293
艰辛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293
二、分三步走,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 296
“三步走”战略 297
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297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30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00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0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0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0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04
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和平崛起 30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05
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07
【大事记】 309
【文献选读】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