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干部读本 修订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信领,华海烽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0757
  • 页数:433 页
图书介绍:经过近1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原先的版本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经过慎重考虑和充分准备,王信颂教授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华海烽合作,对原作品做了较大修订,特别是增加了“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两章,补充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 3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

二、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5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 5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1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4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20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深刻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 22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3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明辨真伪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25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1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3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背景 3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35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37

二、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41

(一)自然界的物质层次结构 41

(二)自然界的运动形式 51

(三)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58

第三章 系统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态 74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诞生 74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74

(二)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基本思想 78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85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87

(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87

(二)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 90

三、自然界的进化 92

(一)宇宙是否进化 93

(二)宇宙进化的总方向是什么 94

(三)宇宙进化过程的发展机制 96

(四)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00

(五)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01

第四章 生态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阶段 10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104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04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11

二、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和确立 114

(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114

(二)生态科学的产生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118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22

三、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 123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124

(二)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25

第五章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 129

一、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 129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 129

(二)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 134

二、人工自然的形成和扩展 137

(一)人工自然 138

(二)人工自然的形成 139

(三)人工自然的扩展 142

三、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46

(一)人类改造自然的二重性 147

(二)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和谐相处 152

第六章 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58

一、可持续发展 158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58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9

(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62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163

(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 163

(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 163

(三)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169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7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172

(二)实施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75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80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87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功能 187

一、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 187

(一)科学的含义及性质 187

(二)技术的含义和性质 194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96

二、科学技术的功能 197

(一)认识世界的功能 198

(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2

三、科学技术的价值 211

(一)科学技术具有价值属性 212

(二)科技知识能够创造价值 213

(三)科学家创造科技知识要付出代价 214

第八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6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6

(一)“知识就是力量” 216

(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是生产力 217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221

(一)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21

(二)目前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是最关键的要素 224

(三)在财富或商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日趋占据首位 225

(四)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26

(五)科学技术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227

(六)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 228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伟大意义 23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意义 23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实践意义 236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244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244

(一)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44

(二)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48

(三)哲学思想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52

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 255

(一)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对立统一 255

(二)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学术争论 258

(三)分化与综合 260

(四)继承与创新 262

第十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67

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267

(一)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迅速增长 267

(二)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愈来愈短 268

(三)新技术、新产品的老化速度加快 269

(四)科学技术知识更新不断加速 269

二、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 270

(一)科学和生产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 271

(二)“科学—技术—生产”综合体大量涌现 271

(三)科学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271

三、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 272

(一)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 272

(二)科学技术不断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 273

四、国际科技发展的多极化和人才竞争的白热化 274

(一)国际科技发展的多极化 274

(二)科技人才竞争的白热化 275

五、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的联系空前加强 277

六、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各国普遍重视并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研究 278

(一)什么是知识经济 278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279

(三)迎接知识经济,强化基础研究 281

七、深化经济、政治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科技现代化步伐 283

(一)外部条件与内在矛盾的结合和统一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 283

(二)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86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发展步伐 289

第十一章 科教兴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295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295

(一)重视科技是产生“西洋发达”和“东洋奇迹”的关键 296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99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04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可能性 30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07

(一)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和标准 307

(二)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 309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311

(四)科技创新的内涵和总体目标 313

三、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胜利实施 315

(一)增加科技投入是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基本保证 315

(二)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 318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 321

(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3

(五)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政治保证 324

第三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329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329

一、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整体结构 329

(一)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329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整体结构 331

二、科学问题、科研选题与科学事实 334

(一)科学问题 334

(二)科研选题 335

(三)科学事实 336

三、经验方法 338

(一)科学观察方法 339

(二)科学实验方法 340

(三)科学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343

四、理论方法 348

(一)抽象方法 348

(二)逻辑方法 350

(三)数学方法 354

五、创造性思维方法 356

(一)科学想象 357

(二)科学联想 358

(三)科学类比 359

(四)科学直觉 360

(五)科学灵感 362

(六)科学假说 364

第十三章 现代科学方法 369

一、信息方法 370

(一)信息 370

(二)信息方法及其特点 373

(三)信息方法的作用和应用 375

二、控制论方法 378

(一)控制和控制论 378

(二)控制论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380

(三)控制论方法的作用和应用 384

三、系统方法 387

(一)系统 387

(二)系统方法及其特点 391

(三)系统方法的作用和应用 395

第十四章 科学决策 400

一、科学决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00

(一)什么是决策 400

(二)近现代决策的特点 401

(三)科学决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02

二、科学决策的类型、程序、原则和方法 405

(一)科学决策的类型 405

(二)科学决策的程序 409

(三)科学决策的原则 411

(四)科学决策的方法 414

三、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418

(一)加强政治思想修养 418

(二)提高统率才能 420

(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421

(四)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决策体制 421

附录 钱学森谈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424

主要参考文献 429

后记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