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若干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包雯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98305X
  • 页数:2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犯罪概念、犯罪构成概念的基本理论入手,对犯罪构成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一题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研究 1

一、犯罪的概念 1

(一)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犯罪的概念 1

(二)英美法系刑法学中犯罪的概念 3

(三)我国刑法学中犯罪的概念 4

二、犯罪的特征 6

(一)我国学说中对犯罪特征的观点 6

(二)对上述诸说的共同点的阐释 8

(三)对上述诸说分歧点的评价 9

三、犯罪构成的概念 12

四、犯罪构成是法律规定还是理论体系 15

五、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17

(一)递进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17

(二)耦合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19

(三)“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22

第二题 犯罪客体研究 28

一、犯罪客体的含义 28

二、犯罪客体的独立意义 32

三、犯罪客体的种类 33

四、关于犯罪客体的争论 34

五、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错误的修正 37

第三题 犯罪客观方面研究 40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说 40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含义 40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41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43

二、危害行为 45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46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 48

(一)行为对象的概念 53

三、行为对象 53

(二)研究行为对象的意义 55

四、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55

(一)时间、地点和方法对定罪的影响 56

(二)时间、地点和方法对量刑的影响 56

五、危害结果 57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57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58

(三)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61

六、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63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63

(二)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哲学理论基础 66

(三)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联系性质 69

(四)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 73

(五)刑法因果关系的地位 74

(六)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75

七、客观归责论评价 75

(一)客观归责论的理论渊源 76

(二)客观归责论的基本内容 79

(三)对客观归责论的简单评价 86

(四)客观归责论与因果关系的定位 88

一、犯罪主体的含义 93

第四题 犯罪主体研究 93

(一)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或者单位 94

(二)犯罪主体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95

(三)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95

(四)犯罪主体必须能够承担刑事责任 96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 97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含义 97

(二)刑事责任能力 98

(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103

(四)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112

三、单位犯罪主体 115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 116

(二)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 117

(三)关于单位犯罪理论介绍 119

(四)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121

第五题 犯罪主观方面研究 123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123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含义 123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26

(三)犯罪主观方面符合性判断 127

(一)罪过的概念 128

二、罪过的概念 128

(二)罪过的形式 131

(三)罪过的构成因素 131

(四)西方国家的罪过理论 133

三、犯罪故意 134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134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139

四、犯罪过失 144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144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145

(三)与过失相关的原则 151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概念 152

五、犯罪动机与目的 152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153

(三)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意义 154

六、认识错误与意外事件 155

(一)认识错误的含义 155

(二)意外事件 159

(一)期待可能性的含义 160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60

七、期待可能性理论述评 160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完成及现状 162

(四)期待可能性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163

(五)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165

(六)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166

第六题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研究 171

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171

(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171

(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与犯罪过程阶段 172

(三)不完整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173

(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175

二、犯罪既遂 175

(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 175

(二)犯罪既遂的表现形式 176

(三)既遂犯的处罚原则 178

三、犯罪预备 178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178

(二)犯罪预备的构成条件 178

(三)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181

四、犯罪未遂 181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181

(二)犯罪未遂的构成条件 182

(三)未遂犯的类型 184

(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185

五、犯罪中止 185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类型 185

(二)犯罪中止的构成条件 186

(三)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189

第七题共同犯罪研究 191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191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191

(二)刑法学中关于共同犯罪本质问题的学说 191

(一)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 194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 194

(二)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 195

(三)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 197

(四)共同犯罪的客体条件 198

三、共同犯罪的类型 198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198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 200

(三)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 200

(四)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 200

四、国外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201

(一)正犯的分类 202

(二)共犯的分类 204

(三)共犯的共犯 204

(四)共犯的竞合 205

五、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205

(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206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208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208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209

六、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212

(一)片面共犯 212

(二)犯罪集团 213

(三)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 215

七、共同过失能否成立共犯问题 216

(一)肯定说 217

(二)否定说 218

(三)笔者赞成的理由 219

(四)共同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220

第八题 不符合犯罪构成的正当行为 222

一、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中的正当防卫 222

(一)正当防卫——从本能的反应到理性的肯定 222

(二)正当防卫——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 223

二、法治社会中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价值追求 226

(一)正当防卫制度与秩序 227

(二)正当防卫制度与正义 228

(三)正当防卫制度与人权 231

(四)正当防卫制度与效益 232

三、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法律价值的考察 233

(一)“不法侵害”界定中的法律价值失衡的倾向 234

(二)绝对否定对防卫过当的防卫权造成正义的缺失 236

(三)“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导致法律价值的错位 238

主要参考文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