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1950—1977年,国有企业的建立与企业改革的早期尝试中国国有企业的建立 1
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2
1978年 5
国有企业早期的改革实践 5
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
1978·年度经济背景 10
简政放权、减税让利 15
1978·基本改革思路 15
按照“六条标准”开展工业企业整顿 17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7
1978·重要改革实践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摘要) 18
1978·重要改革文献 18
对企业实行“五定”和设立企业基金 18
1978·重要理论观点 18
首次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观点 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摘要) 19
出国留学 23
1978·年度热点纪事 23
1978·重要政策法规 23
1979年 24
1978·年度改革大事 24
提出调整“八字方针”,进入调整第一年 25
1979·年度经济背景 25
试行“拨改贷” 27
1979·基本改革思路 27
逐步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31
1979·重要改革实践 31
企业本位论 32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32
1979·重要理论观点 32
改革方向的三种设想 33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 34
1979·重要改革文献 34
赞扬新时期改革者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37
1979·年度热点纪事 37
1979·重要政策法规 37
1980年 38
1979·年度改革大事 38
国营企业做广告 38
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40
1980·年度经济背景 40
推动横向经济联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43
1980·基本改革思路 43
实行财政“分灶吃饭” 46
1980·重要改革实践 46
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47
开展企业整顿 49
县级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49
个体所有制还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50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50
1980·重要理论观点 50
全民所有制内部也存在着实质上的商品关系 51
全民所有制不等同于国家所有制 51
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着竞争 52
计划和市场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系 52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52
承认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次序有先有后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 53
重新肯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5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物质利益关系 53
1980·重要政策法规 54
1981年 55
1980·年度改革大事 55
1980·年度热点纪事 55
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55
继续控制投资规模,努力实现“两平一稳” 57
1981·年度经济背景 57
强化企业的经济责任,推行经济责任制 60
1981·基本改革思路 60
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 62
1981·重要改革实践 62
全面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63
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64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64
1981·重要理论观点 6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五种类型 65
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 66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五种类型 66
应该编制理论价格 67
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或形式 67
1981·重要政策法规 68
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 69
1981·年度热点纪事 69
1982年 71
1981·年度改革大事 71
发行外汇券 71
比例关系趋于合理,过热根源仍未解决 74
1982·年度经济背景 74
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整顿 77
1982·重要改革实践 77
试行劳动合同制 79
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79
完善工业经济责任制 80
价格、税收、信贷的改革试点 80
贯彻《厂长工作暂行条例》 81
贯彻《党委会工作暂行条例》 81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8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点重大突破 82
1982·重要理论观点 82
关于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范围与界限 83
关于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 83
计划经济同商品、市场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83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科学表述 83
关于按劳分配的分配层次 84
关于按劳分配的量化基础 84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摘要) 85
1982·重要改革文献 85
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是克服平均主义 85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86
1982·重要政策法规 87
1982·年度改革大事 88
工农业生产全面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91
1983年1983·年度经济背景 91
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93
1983·基本改革思路 93
第一步“利改税” 95
1983·重要改革实践 95
贯彻《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96
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97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97
进行企业改组联合 97
物价进行局部的调整与改革 97
关于计划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 98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设想 98
1983·重要理论观点 98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98
按劳分配是不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惟一原则 99
关于改变目前价格不合理状况的对策 100
关于理论价格问题 100
关于按劳分配的内涵 100
棉布、絮棉敞开供应 101
1983·年度热点纪事 101
1983·重要政策法规 101
1984年 102
1983·年度改革大事 102
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高峰年,年末出现经济过热 105
1984·年度经济背景 105
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07
1984·基本改革思路 107
第二步“利改税” 109
1984·重要改革实践 109
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 110
商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11
上海飞乐音响发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 112
试行企业兼并 112
建筑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12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14
1984·重要理论观点 114
“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 1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摘要) 115
1984·重要改革文献 115
林重庚首先提出股份制问题 115
1984·重要政策法规 119
五十五位厂长联名呼吁:请给我们“松绑” 120
1984·年度热点纪事 120
步鑫生:第一个大刀阔斧改革的厂长 122
新中国首位“洋厂长”——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格里西先生 124
1985年 125
1984·年度改革大事 125
上半年工业经济“超高速”增长,下半年宏观环境全面紧缩 128
1985·年度经济背景 128
用“双轨制”推动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 132
1985·基本改革思路 132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权限下放 134
实行工效挂钩的工资改革 134
1985·重要改革实践 134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134
实行新的财政管理体制 135
社会主义存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 137
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137
首次开展税收、财务大检查 137
1985·重要理论观点 137
关于租赁性质的争论 138
对集体所有制的认识 13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139
关于股份制试点的争论 13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摘要) 140
1985·重要改革文献 140
对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模式的认识 140
1985·重要政策法规 143
1986年 144
1985·年度改革大事 144
经济急速降温,被迫放弃紧缩 148
1986·年度经济背景 148
解决企业无人负责的问题 150
1986·基本改革思路 150
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55
1986·重要改革实践 155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157
首家股票市场在上海进行交易 157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157
电子工业企业管理权限下放 158
开展企业管理上等级工作 159
制止向企业乱摊派 159
推动横向经济联合 159
德国“五贤人委员会”建议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 160
1986·重要理论观点 160
关于改革战略的争论 161
1986·重要政策法规 162
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 163
1986·年度热点纪事 163
小说《新星》轰动全国 165
1987年 166
1986·年度改革大事 166
“软着陆”未实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峰值年 170
1987·年度经济背景 170
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74
1987·基本改革思路 174
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77
1987·重要改革实践 177
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 179
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79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80
1987·重要理论观点 180
深化国营商业体制改革 180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 181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182
1987·重要改革文献 182
关于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182
1987·重要政策法规 187
马胜利和他的造纸托拉斯 188
1987·年度热点纪事 188
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189
1988年 190
1987·年度改革大事 190
经济再度过热,严重通货膨胀 193
1988·年度经济背景 193
价格改革闯关夺隘 196
1988·基本改革思路 196
改革物资流通体制 200
改革价格体制 200
1988·重要改革实践 200
规范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201
调整、改进财政管理体制 202
规范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 202
改革人事制度,推行招标承包 203
开放国库券场所交易 203
优化劳动组合 204
试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 204
进行企业放开经营的试验 205
改进工效挂钩办法 205
股份制试点 206
“税利分流,税后承包”试点 206
推进企业兼并和发展企业集团 206
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五·八方案” 207
1988·重要理论观点 207
1988年抢购风潮 210
1988·年度热点纪事 210
1988·重要政策法规 210
皮包公司扰乱市场 213
1989年 214
1988·年度改革大事 214
治理整顿起步,经济明显降温 221
1989·年度经济背景 221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224
1989·基本改革思路 224
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228
1989·重要改革实践 228
清理整顿流通领域中的各类公司 229
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的地区和部门总挂钩 229
对企业开征预算调节基金 229
改革要不要以市场为取向 230
1989·重要理论观点 230
开办产权交易市场试点 230
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几种观点 231
对“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运行模式的不同认识 232
对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形式的不同评价 233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反思 234
关于国有企业民营化 23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摘要) 235
1989·重要改革文献 235
1989·重要政策法规 239
1989年的清理整顿公司 240
1989·年度热点纪事 240
1990年 243
1989·年度改革大事 243
治理整顿进展,市场普遍疲软 247
1990·年度经济背景 247
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250
1990·基本改革思路 250
清理“三角债” 254
1990·重要改革实践 254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255
1990·重要理论观点 25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 256
命名首批国家一级企业 256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 257
关于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问题 258
关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化问题 258
关于分税制问题 259
对财政包干制提出不同看法 259
关于利税分流问题 26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摘要) 261
1990·重要改革文献 261
1991年 267
1990·年度改革大事 267
1990·重要政策法规 267
治理整顿基本结束,经济开始回升 272
1991·年度经济背景 272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75
1991·基本改革思路 275
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 278
1991·重要改革实践 278
改善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外部条件 279
流通体制和价格改革 280
进一步清理“三角债” 281
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 28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283
1991·重要理论观点 283
大型企业集团试点 283
改革措施姓“社”姓“资”问题的讨论 284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解 285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286
宏观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287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的思路和措施 288
国营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 288
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解决企业效益低下问题 289
1992年 291
1991·年度改革大事 291
1991·重要政策法规 291
经济急速攀升,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峰值年 296
1992·年度经济背景 296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00
1992·基本改革思路 300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02
1992·重要改革实践 302
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303
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303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304
股份制试点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304
扩大“税利分流”试点 30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305
1992·重要理论观点 305
实施价格改革的两项重大措施 3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07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308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09
关于股票市场问题 311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312
1992·重要改革文献 312
1992·重要政策法规 315
第三次商潮 317
邓小平南巡 317
1992·年度热点纪事 317
“破三铁”:90年代的冲击波 320
1993年 324
1992·年度改革大事 324
经济高速增长,年末开始实施“软着陆” 330
1993·年度经济背景 330
全面实施企业财务“两则” 337
1993·重要改革实践 337
以多种形式探索新的企业制度 339
贯彻执行《条例》,落实企业自主权 339
股份制试点 341
继续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 3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342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称“国有企业” 342
1993·重要理论观点 342
发展混合经济,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 343
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 343
我国经济改革方式的三个特征 344
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想 346
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双优配置”约束 346
发展以多种公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 347
职工在企业中的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 347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 348
1993·重要改革文献 348
1993·重要政策法规 352
1994年 353
1993·年度改革大事 353
宏观经济体制“一揽子”改革,为“软着陆”奠定基础 360
1994·年度经济背景 360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64
1994·基本改革思路 364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367
1994·重要改革实践 367
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 370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371
继续扩大股份制改革试点 371
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372
“无主管部门”企业改革 372
计划体制改革 373
财税体制改革 374
金融体制改革 379
外汇、外贸体制改革 381
关于政企分开与产权明晰的关系 382
对“法人财产权”的不同理解 382
1994·重要理论观点 382
关于“债权转股权”的几种思路 383
关于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 383
1994·重要政策法规 384
中策现象 385
1994·年度热点纪事 385
1995年 388
1994·年度改革大事 388
“软着陆”迈出重大步伐,国有企业困难日增 393
1995·年度经济背景 393
“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试点 397
1995·基本改革思路 397
城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 404
1995·重要改革实践 404
国有小企业改革 405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405
股份制试点 406
探索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的有效途径 406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407
1995·重要理论观点 407
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407
产权制度与其他制度安排是互动关系 408
产权改革应该包括“劳动力产权” 408
国有企业的政府与企业内部成员权利共享机制 40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思路 4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要) 411
1995·重要改革文献 411
1995·重要政策法规 414
于志安事件 415
1995·年度热点纪事 415
1996年 417
1995·年度改革大事 417
“软着陆”基本实现,国企效益大幅下降 423
1996·年度经济背景 423
实施“抓大放小” 427
1996·基本改革思路 427
“抓大放小”工作 428
1996·重要改革实践 428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 42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429
国家控股公司试点 430
企业集团试点 430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431
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 432
国有企业改革的八条基本方针 432
1996·重要理论观点 432
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 433
公司化改革中国有企业行为扭曲的原因 434
强化所有权约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435
经理阶层的培育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课题 436
国有企业应该享有剩余支配权 437
1996·重要政策法规 438
“烟草大王”的人生悲剧 439
1996·年度热点纪事 439
1997年 442
1996·年度改革大事 442
“软着陆”宣告成功,经济结构问题突出 448
1997·年度经济背景 448
国企改革方法进行重大改进 452
1997·重要改革实践 452
继续扩大“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 453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453
扩大企业集团试点 454
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456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45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57
1997·重要理论观点 457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458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458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458
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 459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459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460
1997·重要改革文献 460
1997·重要政策法规 464
1998年 465
1997·年度改革大事 465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确保经济增长8% 471
1998·年度经济背景 471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477
1998·基本改革思路 477
重点行业结构调整 481
1998·重要改革实践 481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试点 483
银行管理体制改革 484
军、警、政法和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限期脱钩 484
实行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制度 484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及再就业 485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487
住房制度改革 488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488
超产权论 490
1998·重要理论观点 490
国有企业的相机治理机制 491
市场经济体制对所有制结构的三大要求 491
1998·重要政策法规 492
对国有企业经理偏离行为的治理应从选聘经理的组织制度入手 492
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 492
中国军队撤出商海 494
1998·年度热点纪事 494
1999年 496
1998·年度改革大事 496
努力扩大内需,制止通货紧缩趋势 504
1999·年度经济背景 504
1999·基本改革思路 512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512
债转股改革思路 516
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外部环境 524
1999·重要改革实践 524
推进政府采购试点 525
规范国有小企业出售办法 525
债转股 52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26
住房制度改革 528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 529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529
1999·重要理论观点 529
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530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30
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变化 531
国有企业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 53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531
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 532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 533
1999·重要改革文献 533
“拨改贷”政策的实际效果 533
1999·重要政策法规 538
2000年 539
1999·年度改革大事 539
继续扩大内需,经济开始回暖 544
2000·年度经济背景 544
促进国有企业脱困,实施四大宏观政策 550
2000·重要改革实践 550
促进国有企业脱困,推进四项微观改革 553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555
国退民进 556
2000·重要理论观点 556
国有经济的比重是内生决定的 557
公有制企业的国家租金激励 557
简单的债转股可能弱化企业治理结构 558
国有企业不良负债的形成原因 558
国有企业家“控制权行政配置”与“内部人控制”共存的控制权机制 55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摘要) 560
2000·重要改革文献 560
2000·重要政策法规 562
2001年 563
2000·年度改革大事 563
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570
2001·年度经济背景 570
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77
2001·重要改革实践 577
建立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新框架 578
继续进行工业结构调整 580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580
关闭破产,建立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 580
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581
关于股市的辩论 582
2001·重要理论观点 582
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 583
国有企业的效率 584
国有股减持和上市公司 585
中小企业改革 586
2002年 587
2001·年度改革大事 587
2001·重要政策法规 587
宏观调控渐趋成熟,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594
2002·年度经济背景 594
附:1996—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情况 599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600
2002·基本改革思路 600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604
2002·重要改革实践 604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605
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06
发展股份制企业 608
继续减轻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 608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 609
财产多少不是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 609
试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609
2002·重要理论观点 609
净剩余所有权理论 610
重塑多元价值理论 610
国家统一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10
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10
外资并购与引入QFII 611
停止国有股减持 611
对人力资本的深化认识 612
有关企业性质的讨论 6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613
2002·重要改革文献 613
2002·重要政策法规 617
2003年 618
2002·年度改革大事 618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不稳定因素逐渐显现 622
2003·年度经济背景 622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627
2003·基本改革思路 627
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632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632
2003·重要改革实践 632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633
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企业重组 634
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635
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 635
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635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636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637
2003·重要理论观点 637
国有企业的有效治理 638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638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638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 639
200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640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642
就业问题研究 64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 645
2003·重要改革文献 645
2003·重要政策法规 649
2004年 650
2003·年度改革大事 650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双稳健”政策 658
2004·年度经济背景 658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663
2004·基本改革思路 663
附:189户中央企业名录 667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672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672
2004·重要改革实践 672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672
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673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674
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 674
完全的私有化并不能最大化社会总体福利 675
2004·重要理论观点 675
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管理 675
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使国有银行更加市场化 676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 677
公有制企业民营化的主要动因是地方政府提高财政自给率 677
中国上市公司应该降低双重代理成本 678
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与预算软约束 679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679
2004·重要政策法规 680
“郎咸平旋风”:一场国企改革的深层次讨论 682
2004·年度热点纪事 682
“中航油”巨亏事件 687
2005年 695
2004·年度改革大事 695
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700
2005·年度经济背景 700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704
2005·重要改革实践 704
中央企业考评体系逐步完善 705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705
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706
主辅分离迈出坚实步伐 706
中央企业建立完善董事会迈出新步伐 707
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70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摘要) 708
2005·重要改革文献 708
2005·重要政策法规 710
“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赵新先被拘 711
2005·年度热点纪事 711
鞍本联合:拉开钢铁业重组大幕 713
顾雏军被拘留:“郎顾之争”划上戏剧性句号 713
建行上市:国有银行改革实质启动 714
2005·年度改革大事 715
后记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