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万民,韦克难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20055749
  • 页数:640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一书是针对新的实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需要而编写的。本书的基本任务是,为适应新的形势,针对新的实际情况变化,系统而简明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读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重要性。本书力求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实践中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6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 11

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5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7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性 19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9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6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30

第四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4

一、意识的起源 34

二、意识的本质 38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4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47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47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学说 47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 53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57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61

一、质、量、度 61

二、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64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 74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4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2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93

一、肯定和否定 94

二、否定之否定 99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05

一、原因和结果 10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10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13

四、内容和形式 116

五、现象和本质 11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24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124

一、能动的反映论 124

二、实践决定认识 129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34

四、逻辑思维的方法 142

第二节 真理 146

一、真理的客观性 146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50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3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16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60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160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64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 17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7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8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86

第三节 阶级 国家 革命 193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194

二、国家 200

三、社会革命 203

第四节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08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208

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18

三、社会的精神文明 223

第五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27

一、人的本质和价值 227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31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5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43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 243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 243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条件 243

二、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44

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47

四、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49

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54

第二节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257

一、劳动力商品的买与卖 257

二、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 259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260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60

二、剩余价值的来源 262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264

四、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69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72

第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环节 278

第一节 个别资本的运动 278

一、资本的循环 278

二、资本的周转 282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285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85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86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88

四、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291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分配与消费 292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值 293

二、商业利润和利息 295

三、资本主义地租 297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299

五、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消费 303

第七章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 307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08

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30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质和作用 316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19

第二节 资本主义政府的经济职能 323

一、国有经济成分 324

二、国家调节经济 328

三、社会福利政策 334

四、计划调节 335

第三节 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发展 337

一、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 337

二、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344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 354

四、国际经济的局部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 357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 361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61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作用 361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6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73

一、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374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76

三、凯恩斯的危机理论和“反危机”措施 380

第三节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 382

一、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 382

二、资本主义自身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 384

三、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主义革命 386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388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91

第一节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391

一、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性 391

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3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39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3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01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 401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0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0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41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12

二、国家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415

三、集体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421

四、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427

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4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 430

一、市场机制及其基本特征 430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及其作用 4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企业制度 436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436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439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 442

四、国有企业的改革 445

五、企业的经济行为 4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 460

一、市场体系的特征与作用 460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一般商品市场 461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生产要素市场 46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467

第一节 经济增长 467

一、经济增长因素 467

二、经济增长速度 469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71

四、经济效益 473

五、经济增长方式 476

第二节 产业结构 479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479

二、第一、二、三次产业 480

三、工业和农业 483

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 486

五、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487

六、产业的地区布局 488

第三节 经济发展战略 490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490

二、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战略 491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49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收入的分配与消费 4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499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499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502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503

四、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5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 508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509

二、按劳分配规律的基本要求、性质和作用 511

三、现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征及其实现形式 513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 517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519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519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521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522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5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524

一、经济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发展要求 524

二、社会主义国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客观依据 5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和方式 528

一、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528

二、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方式 532

一、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内容 53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内容、政策与手段 533

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政策 537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 543

第三篇 科学社会主义 549

第十四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发展 549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549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549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551

三、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555

四、科学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558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5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56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56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5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依据 57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57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57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重要意义 580

五、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58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 5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587

一、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587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最新成果 592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实现形式 5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96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地位和特征 596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600

三、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60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0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60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612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1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根本保证 6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及其同盟者 617

一、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617

二、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 6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 622

一、统一战线的形成 622

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 624

三、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 626

第三节 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解放条件的根本保证 627

一、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627

二、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629

三、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632

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634

后记 638

修订后记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