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框架和主要内容 7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路径 12
第一章 走向和谐 16
第一节 活力:从多元互动中迸发 17
一、从单向度的“单位人”到多面向的“社区人” 19
二、多样化的社区自组织共生与互动 22
三、多元的社区文化 25
第二节 融洽:在互惠合作中生成 28
一、分类聚居:社会分层的空间呈现 29
二、分化而不对立,分层而不分裂 31
第三节 均衡:从利益协调中达致 36
一、广覆盖的利益保障机制 39
二、发展中的利益表达机制 44
三、完善中的冲突化解机制 49
讨论 多元社会的组织化 54
第二章 社区经济与执政资源的增长 56
第一节 构造“制度优势”:党领导经济增长的新方式 57
一、社区经济的发展之路 58
二、社区经济与社区党建发展轨迹的“重合” 64
三、经济增长与党建拓展双轨重合:偶然还是必然? 69
第二节 社区大党建与制度优势构造 71
一、潍坊社区“引资”竞争力的构造路径 72
二、探索新时期服务企业的新路径 81
第三节 福利渗透:党发展经济的政治逻辑 96
一、社区福利:党对区域经济的政治引导 97
二、公共财政:福利渗透的普遍路径 103
讨论 作为福利渗透、能力与引导工具的公共财政 109
第三章 党引导下的有序社会发育 112
第一节 “政社分离”:一个老话题的新实践 113
一、九大事务所:街道“政社”分离的制度性尝试 115
二、居民区“政社分离”:社会发育制度性空间的构造 119
第二节 组织化空间:社会发育的制度环境 123
一、基层利益表达的微观制度安排 123
二、社区组织化的有效路径 133
三、社区参与机制的深化与拓展 139
四、社区公共活动的探索与创新 140
五、划小动员单位的新型动员策略 142
第三节 构造发育中的秩序:党的社会发育的策略选择 145
一、党引导社会有序发育的综合协调机制 146
二、营建国家与社会的交融地带 149
三、建立群众性活动团队和中介组织培育引导机制 151
讨论 实践中的社会发育模式 157
第四章 文化——社区和谐的价值基础 161
第一节 社区共同意识:在密集交往中产生 166
一、“四大节”:社区的沟通平台 167
二、潍坊八村的个案:文化的社会动员功能 172
第二节 传播与普及:潍坊学习型社区的成长 175
一、市民学校:潍坊社区的文化凝聚功能 176
二、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的自我实现能力 186
第三节 公共参与:社区文化的组织功能 189
一、文化是一种软权力 190
二、社区文化的组织功能:潍坊社区读书会 195
三、公共参与:社区文化的整合机制 199
讨论 文化的兼容性与和谐社区构造 202
第五章 权力结构优化与治理模式创新 207
第一节 迈向共治:社区“治道”变迁 208
一、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事务协商机制的破冰之旅 209
二、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公共管理力量的统合 216
三、社区委员会:迈向社区共治的新型组织结构 223
第二节 关系调适:从党政不分到党政融合 229
一、党政关系:源自领导艺术还是制度设计 230
二、党政融合:从党政领导双肩挑到党政内设机构的调整 235
三、从党政不分到党政融合:历史与实践的逻辑 239
第三节 基层自治:党领导下的群众参与机制的形成 242
一、居民区海选:催生居委会向自治组织回归 244
二、听证制度的引入:公众参与和利益诉求的组织化 250
三、“四个轮子一匹马”: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新格局 257
讨论 促进组织化:谁能组织政治,谁能掌握未来 263
第六章 组织创新与内聚力生长 267
第一节 以组织整合社会:党组织新的运作逻辑 268
一、冲突的结构:“条块分割”的组织格局 268
二、区域整合的尝试:整合体制内、协调体制外 270
三、社区(街道)党工委的运作:一个新的政治过程 272
第二节 组织空间的拓展:从“支部建在楼上”到“总支建在片上” 280
一、激活细胞:党员的再组织化 281
二、支部建在楼上:组织边界的突破性延伸 283
三、总支建在片上:组织空间面向社会的再拓展 300
第三节 内部逻辑的柔性微调:以服务凝聚力量与人心 303
一、理念的实践转化:从“三凝聚”到“三服务” 304
二、设计初衷:为基层党建提供资源支撑 307
三、阳光驿站与阳光之旅:关爱每一个党员 310
四、永恒归宿: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汲取 313
五、微观运转:“三服务”项目化 316
讨论 现代政党构建和谐社区的行动逻辑 319
附录 增强党在社区的执政能力 积极推进和谐工程建设 322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