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表证用方指要 1
第一节 风寒表证 1
一、解表发汗法 1
二、解肌和汗法 6
第二节 风热表证 11
辛凉解表法 11
第二章 腑气不通证用方指要 17
一、寒下法 17
二、温下法 25
三、润下法 28
四、逐水法 32
第三章 热证用方指要 35
第一节 脏腑热证 35
一、清心法 36
二、清肺法 40
三、清肝利湿法 43
四、清胆法 48
五、清脾胃法 56
六、清大肠法 58
七、清三焦法 61
八、清阳明法 63
第二节 血热证 66
凉血法 67
第三节 阴分热证 69
清阴分热法 69
第四节 虚热证 72
退热养阴法 72
一、祛暑除湿法 75
第四章 暑热证用方指要 75
二、清暑益气法 78
第五章 寒证用方指要 82
一、温中祛寒法 82
二、温肝散寒法 86
三、温肺散寒法 89
四、回阳救逆法 94
五、温经散寒法 97
一、补气法 101
第六章 虚证用方指要 101
第一节 气虚证 101
二、益卫法 103
第二节 血虚证 106
补血法 107
第三节 气血虚证 109
气血并补法 109
第四节 阴虚证 112
一、滋心法 112
二、滋肺法 116
三、滋肝法 119
四、滋脾胃法 122
五、滋肾法 124
六、滋阴降火法 128
第五节 阳虚证 130
一、温补心阳法 131
二、温补肾阳法 133
一、滋补心阴阳法 136
第六节 阴阳虚证 136
二、滋补肾阴阳法 140
第七章 脏气不固证用方指要 145
一、固表止汗法 145
二、敛肺止咳法 147
三、补脾肾固脱法 149
四、固精止遗法 153
五、补脾摄血法 155
六、滋阴固经法 158
七、化瘀固经法 161
八、健脾止带法 163
九、清补止带法 166
第八章 神志不守证用方指要 169
一、清心安神法 169
二、补肝定魂法 172
第九章 闭证用方指要 175
一、凉开法 175
二、温开法 178
第一节 气郁证 182
一、疏肝理气法 182
第十章 气病证用方指要 182
二、疏肝理脾法 186
三、行气宽胸法 189
四、行气化痰法 192
五、行气和中法 195
六、温中行气法 197
七、温肝行气法 199
八、行气调经法 202
一、温肺化痰法 204
第二节 气逆证 204
二、温肺定喘法 206
三、降逆和胃法 209
四、清肝降泄法 212
五、温肾降逆法 214
第十一章 血病证用方指要 217
第一节 瘀血证 217
一、活血理气法 217
二、理血补气法 220
三、活血消癥法 223
四、理血温经法 227
第二节 出血证 231
一、清热止血法 231
二、温阳止血法 234
第十二章 风病证用方指要 237
第一节 外风证 237
一、疏风止痛法 237
二、搜剔面风法 240
三、消风止痒法 243
四、蠲痹通络法 246
五、益气蠲痹法 248
第二节 内风证 250
一、清肝熄风法 251
二、镇肝熄风法 254
三、滋阴熄风法 257
第十三章 燥病证用方指要 261
第一节 外燥证 261
一、轻宣凉燥法 261
二、清肺滋燥法 263
一、养肺润燥法 266
第二节 内燥证 266
二、润肺益气法 268
三、润肺胃肾法 271
第十四章 湿病证用方指要 275
第一节 寒湿证 275
一、化湿和胃法 275
二、温阳利水法 277
一、利湿化气法 281
第二节 湿热证 281
二、清热祛湿法 285
三、利水通淋法 288
四、清利三焦法 291
五、辛开苦降法 294
第十五章 痰病证用方指要 297
一、燥湿化痰法 297
二、清热化痰法 300
三、润燥化痰法 302
四、温化寒痰法 304
五、化痰熄风法 307
六、涌吐痰食法 310
第十六章 食积病证用方指要 313
一、消食和胃法 313
二、健脾消食法 316
第十七章 虫证用方指要 319
制蛔驱蛔法 319
第十八章 痈疽证用方指要 324
一、清热消痈法 324
二、温阳消疽法 327
三、益气透脓法 330
第十九章 表里病证用方指要 333
一、解表清里法 333
二、解表温里法 336
三、解表扶正法 339
附一 病证索引 342
附二 证候索引 344
附三 方剂索引 347
作者简介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