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观的演进 3
一、国际上的几种发展观 3
(一)经济增长论 3
(二)增长极限论 4
(三)综合发展观 5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6
(五)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 7
(六)可持续发展观 8
(一)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发展理论 12
二、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历史进程 12
(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 1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与时俱进 14
(四)新世纪新阶段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6
三、六大挑战呼唤科学发展观 17
(一)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挑战 17
(二)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挑战 17
(三)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挑战 17
(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困扰 17
(一)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8
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性 18
(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挑战 18
(六)信息水平和科技竞争力的挑战 18
(二)是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20
(三)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 22
(四)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面对的历史性课题的深刻把握 24
(五)中国未来清新的发展蓝图和发展准则 25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30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30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30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35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 43
(一)科学发展观凝炼了发展的思想 43
(二)科学发展观更新了发展的观念 45
(三)科学发展观完善了发展的思路 46
(四)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发展的境界 47
(五)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9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51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特点 51
(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53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57
一、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57
(一)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 57
(二)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 58
(三)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怎么发展”问题 60
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62
(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 62
(二)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63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 64
(三)充分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64
三、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 65
(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概念的含义 65
(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68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69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69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70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70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7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目的的思想 72
一、发展目的论 72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 72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6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78
二、发展阶段论 83
(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升华 83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89
(三)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战略 93
(四)新世纪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 98
(一)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114
三、发展中心论 114
(二)为什么要自觉克服在发展战略上的模糊认识 120
(三)发展中心论就是讲发展的重点问题 124
(四)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6
四、发展整体论 129
(一)整体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核 129
(二)整体发展:新旧发展观的根本分野 136
(三)整体发展:21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140
五、发展协调论 143
(一)树立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解决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43
(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在非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 147
(一)可持续发展及其背景 149
六、发展持续论 149
(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 160
(三)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62
七、发展动力论 172
(一)不同社会形态对发展动力的理解 172
(二)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动力 179
(三)发展动力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 181
(四)新时期应主要发挥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动力作用 187
(一)均衡发展理论的创新 191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91
一、五大统筹的经济理论创新 191
(二)按比例发展理论的创新 192
(三)发展目的或目标理论的创新 193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194
(一)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194
(二)统筹兼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 196
(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99
(四)统筹兼顾,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205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210
三、城市与乡村发展 210
(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4
(三)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19
(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制度保证 224
(五)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 225
(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8
四、区域之间的发展 235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235
(二)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237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38
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59
(一)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 259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 264
(三)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2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274
六、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279
(一)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 279
(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284
(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应努力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286
(四)落实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应实行四个“加快转变” 292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中的八大关系 296
一、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296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296
(二)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300
(三)自觉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 302
二、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 305
(一)科学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305
(二)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是高度一致的 308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310
(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 314
三、科学发展观与执政能力建设 319
(一)科学发展观蕴含执政理念 319
(二)科学发展观关系执政基础 322
(三)科学发展观定位执政能力建设 324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在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工夫 326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28
四、科学发展观与先进文化观 333
(一)适应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更加激荡的新变化,树立全新的文化安全观 333
(二)适应文化发展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实践,树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 334
(三)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 337
五、科学发展与安全发展 339
(一)实现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39
(二)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明确安全生产奋斗目标 340
(三)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342
六、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 346
(一)什么叫和平崛起 346
(二)和平崛起有先例,中国不会做列强 348
(三)什么样的中国对世界有利? 349
(四)中国威胁论的根源之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缺乏准备 350
(五)中国参与、接受当今国际体系,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 353
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358
(一)科学发展观就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358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62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需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363
八、科学发展与“十一五”规划 366
(一)整体推进“四个建设”是“十一五”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66
(二)科学发展观与“十一五”期间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74
(三)“十一五”规划的三大战略与三大支撑 378
(四)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针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