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糖尿病中西医治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衡先培,朱章志,郑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9102324
  • 页数:5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集长期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糖尿病专病之经验,搜集中外最新研究、治疗成果,从中医、西医两方面,分17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主要危害、诊断依据与标准、鉴别诊断、临床分型、监测、预防、治疗、疗效评估等基本知识,特别是设专章介绍了糖尿病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单用与联用治疗、胰岛素单用与口服降糖药联用治疗,常用降糖中草药、中成药分类、降糖机制、方药和用法,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神经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常见合并症治疗,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内容翔实,实用性、指导性强,适合糖尿病专科医师、研究人员、相关科室医师、医学生及患者阅读参考。

第一节 糖尿病发病特点与主要危害 1

一、发病特点 1

第1章 概论 1

二、主要危害 2

三、高危人群 3

第二节 糖尿病的诊断 3

一、诊断依据 4

二、诊断标准 6

第三节 糖尿病分型与鉴别诊断 10

一、分型 10

二、鉴别诊断 11

第四节 糖尿病监测 12

一、血糖监测 13

四、糖基化血红蛋白监测 14

二、尿糖监测 14

三、尿酮与血酮监测 14

五、血脂监测 15

六、其他监测项目 15

七、对并发症的监测 15

第五节 糖尿病一级预防 15

一、一般人群的预防 16

二、重点人群的预防 16

第六节 糖尿病二级预防 17

一、并发症筛查 17

二、代谢控制和治疗目标 18

第七节 全面预防并发症的新方案 20

一、超强化治疗与2型糖尿病控制 20

二、抗炎治疗 23

三、B细胞再生治疗的前景 25

四、超强化治疗原则 25

第八节 糖尿病三级预防 26

一、预防目的 26

二、基本原则 26

第九节 糖尿病治疗评估 26

一、实验室指标评估 27

二、主要症状与体征的评估 28

三、并发症或合并症的评估 28

第十节 糖尿病防治的长期性 29

第2章 糖尿病运动治疗 31

第一节 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意义 31

一、有利于控制血糖 31

二、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2

三、改善脂质代谢 33

四、降低体重 33

五、增强体质 33

六、预防并发症 33

第二节 运动的合理安排 33

一、运动强度 34

二、运动时间 35

三、运动频度 36

第三节 运动方法 36

一、运动方案 36

二、肥胖型糖尿病运动疗法 39

三、1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 39

二、运动前注意事项 40

第四节 注意事项 40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40

三、运动中注意事项 41

四、运动后注意事项 41

第3章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43

第一节 饮食治疗的意义 43

第二节 食物要素 44

一、饮食治疗原则与总热量计算 44

二、糖类 45

三、脂肪 45

四、蛋白质 45

五、膳食纤维 45

七、蔬菜与水果 46

六、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46

第三节 饮食治疗的具体方法 47

一、合理安排餐次,灵活加餐 47

二、科学制订食谱和使用食品交换份 47

三、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50

四、合并肾病的饮食治疗 51

五、合并心脏病的饮食治疗 52

六、饮食控制注意事项 52

七、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 53

第四节 常用食疗食物 65

一、苦瓜 65

二、番瓜 66

三、葛根 66

四、山药 67

五、洋葱 68

七、冬瓜 69

六、黄瓜 69

八、瓠瓜 70

九、萝卜 71

十、猪胰腺 71

十一、番石榴 71

第五节 降糖食疗谱 72

一、苦瓜 72

二、南瓜 72

三、菠菜 73

四、芹菜 73

五、冬瓜 73

六、猪胰 73

八、兔 74

七、猪的其他食疗品 74

九、萝卜 75

十、玉米 75

十一、山药 75

十二、枸杞 76

十三、葛根 77

十四、天花粉 77

十五、地黄 78

十六、人参 78

十七、黄芪 78

十八、肉桂 78

二十二、其他食疗方 79

二十一、韭菜 79

二十、玉竹粥 79

十九、黄精 79

第六节 常见合并症或并发症的食疗 85

一、高血压 85

二、脑血管病 85

三、心脏病 85

四、糖尿病肾病 86

五、糖尿病眼病 87

六、高脂血症 87

七、阳痿 88

八、其他并发症 88

第一节 磺脲类降糖药 89

一、概述 89

第4章 口服降糖药治疗 89

二、常用磺脲类降糖药 92

三、临床应用 99

第二节 双胍类降糖药 103

一、概述 103

二、常用双胍类降糖药 104

三、临床应用 106

第三节 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108

一、概述 108

二、常用糖苷酶抑制药 109

三、临床应用 111

第四节 噻唑烷二酮类 115

一、概述 115

二、常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116

三、临床应用 117

第五节 格列奈类 121

一、概述 121

二、常用的格列奈类降糖药 122

三、临床应用 124

附:其他具有降糖作用的药物 128

第5章 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一、作用机制分类 143

二、联合用药的必要性 143

三、联合药物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144

一、磺脲类药物 145

第二节 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 145

二、格列奈类药物 150

第三节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152

一、双胍类药物 152

二、格列酮类药物 157

第四节 抑制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161

一、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161

二、抑制葡萄糖吸收新药 165

第五节 其他机制降糖药物的联用 166

一、脂肪酶抑制药 166

二、减肥制剂 166

三、钾-ATP通道开放子 166

四、咪唑啉诱导体 166

七、胰高糖素样肽-1 167

八、肠促胰岛素类似物 167

五、葡萄糖激酶活性激动药 167

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67

九、桑叶和桑白皮 168

十、红参和高丽参 168

十一、双效激动药 168

十二、其他药物 168

附:治疗并发症的药物 169

第6章 胰岛素治疗 173

第一节 胰岛素研发历史 173

第二节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74

一、对糖代谢的作用 175

二、对脂肪代谢的作用 176

三、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176

一、按来源分 177

第三节 胰岛素的类型 177

二、按作用时间分 178

第四节 胰岛素的保存与临床应用 181

一、保存 181

二、临床应用 181

第五节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183

一、低血糖反应 183

二、体重增加 183

三、水肿反应 183

四、胰岛素过敏和胰岛素抗体 183

第六节 胰岛素补充治疗和替代治疗 185

一、补充治疗 185

二、替代治疗 187

一、强化治疗适应证 194

第七节 胰岛素强化治疗 194

二、强化治疗禁忌证 195

三、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的区别 195

四、强化治疗方案与给药方法 196

五、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要素与个体化治疗 197

六、胰岛素用量计算及用量分配 197

七、超短效胰岛素治疗的优点 198

八、强化治疗的目标 198

九、强化治疗后早晨空腹血糖偏高的原因 199

第八节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 199

一、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199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200

三、胰岛素泵的种类与选择 200

四、胰岛素泵的安装 201

五、泵用胰岛素的选择和剂量设定 202

第九节 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 205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205

二、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 206

三、糖尿病妊娠期与分娩期治疗 208

第十节 胰岛素类似物 209

一、短效胰岛素的特点 209

二、优泌乐 210

三、诺和锐 211

四、甘精胰岛素 211

五、N棕榈酰基赖氨酸胰岛素 211

六、胰岛素类似物的临床应用 212

七、新研制的胰岛素类似物 212

一、胰岛素研制 213

二、外源性胰岛素与内源性胰岛素的主要区别 213

第十一节 胰岛素的演变 213

第十二节 非注射用胰岛素 214

一、吸入型胰岛素 214

二、口服胰岛素 216

第7章 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 218

第一节 胰岛素与磺脲类降糖药的联用 218

一、联用依据 218

二、联用时机 219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 219

四、联用方法 220

第二节 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用 223

一、联用依据 223

二、联用时机 224

四、联用方法 225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 225

五、临床应用效果 227

第三节 胰岛素与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联合应用 228

一、联用依据 228

二、联用时机 228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 229

四、联用方法 230

第四节 胰岛素与噻唑烷二酮类联用 231

一、联用依据 231

二、联用时机 231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 232

四、联用方法 232

三、联用可能存在的缺陷 234

二、联用时机 234

一、联用依据 234

第五节 胰岛素与非磺脲类促分泌药联用 234

四、联用方法 235

第8章 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草药 238

第一节 补气药 238

一、人参 238

二、黄芪 239

三、山药 241

四、白术 242

五、红景天 242

六、刺五加 243

第二节 除湿药 243

一、苍术 243

二、茯苓 244

三、泽泻 245

四、汉防己 245

五、薏苡仁 246

六、车前子 247

七、冬葵子 247

八、玉米须 247

第三节 清热药 248

一、石膏 248

二、知母 249

三、天花粉 249

四、地骨皮 250

五、黄连 250

七、生地黄 251

六、夏枯草 251

九、芦根 252

八、玄参 252

十、黄芩 253

第四节 补阴药 253

一、玉竹 253

二、黄精 254

三、麦冬 254

四、枸杞子 255

五、黑芝麻 255

六、女贞子 255

第五节 其他常用中草药 256

一、麦芽 256

七、木耳 256

二、荔枝核 258

第9章 降糖中成药 260

第一节 清热生津类 260

一、消渴平片 260

二、养阴降糖片 261

三、修正降糖胶囊 261

四、降糖Ⅰ号 262

五、糖适康胶囊 262

六、玉泉丸 263

七、消渴丸 264

八、消渴灵片 265

九、益津降糖口服液 265

十一、糖尿乐胶囊 266

十、参芪降糖胶囊 266

十二、渴乐宁胶囊 267

十三、参芪消糖通脉饮 267

十四、降糖益肾丸 268

十五、降糖粉 268

十六、参花消渴茶 269

十七、渴乐宁颗粒 270

十八、甘露消渴胶囊 270

十九、糖脂消胶囊 270

二十、降糖甲片 271

第二节 补肾益阳类 272

一、桂附地黄丸 272

二、桂芪汤 272

四、补肾活血汤 273

三、诃桂汤 273

五、晶珠糖尿康胶囊 274

六、石斛夜光丸 274

七、明目地黄丸 275

第三节 活血化瘀类 275

一、糖脉康颗粒 275

二、养阴降糖片 276

三、定消止渴丹 276

四、糖尿康胶囊 278

五、芪蛭胶囊 278

六、降糖胰生胶囊 279

七、桑枝颗粒 279

第四节 益气清热类 280

一、金芪降糖片 280

八、糖阈平丸 280

二、消糖灵胶囊 281

第五节 其他类中成药 281

一、麦味地黄丸 281

二、六味地黄软胶囊 282

三、降糖舒胶囊 283

四、六味地黄颗粒 283

五、补脾益肾活血方 284

六、补肾明目饮 284

七、补阳还五汤 285

八、化痰降糖汤 286

九、化浊降糖汤 286

十一、芪丹注射液 287

十、健胃汤 287

十二、糖尿速康胶囊 288

十三、蚁消糖胶囊 288

十四、糖胃舒胶囊 289

十五、桃竹山玉饮 289

十六、珍芪降糖胶囊 290

十七、金诃降糖胶囊 290

十八、牛黄清胃丸 291

十九、栀子金花丸 291

二十、消渴平片 292

二十一、参芪降糖片 293

二十二、苦瓜降糖胶囊 293

二十三、糖尿灵片 294

一、按科属分类 295

第一节 降糖中药分类 295

第10章 降糖中药分类及降糖机制 295

二、按中药功效分类 297

三、按有效成分化学结构分类 297

第二节 单味中药降糖机制 299

一、胰岛素样作用或修复胰岛作用 299

二、对糖代谢的影响 299

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300

四、改善血液流变性 300

五、增强免疫力 301

六、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 301

七、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抑制作用 301

九、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 302

十、抑制内皮素的分泌 302

八、降低血脂 302

第三节 复方中药降糖机制 303

一、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 303

二、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受体亲和力 303

三、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 304

四、促进周围组织及靶器官的糖利用 304

五、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 305

第11章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309

第一节 低血糖症 309

第二节 酮症酸中毒 313

第三节 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321

第四节 乳酸性酸中毒 323

第12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327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 327

第二节 视网膜病变 341

第三节 心肌病 352

第四节 微血管病变性肌梗死 364

第13章 糖尿病神经并发症 374

第一节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374

第二节 单神经病变或多发性单神经病变 383

第三节 自主神经病变 385

第四节 腔隙性脑梗死 398

第14章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402

第一节 糖尿病足 402

第二节 冠心病 412

第三节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 422

第15章 糖尿病常见合并症治疗 433

第一节 高血压 433

第二节 脂代谢紊乱 450

第三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 467

第四节 感染 476

第五节 肺结核 482

第六节 糖尿病合并妊娠 485

第七节 肛周感染 492

第16章 糖尿病教育 498

第一节 教育的意义 498

一、三级预防的意义 498

二、五项措施的意义 499

三、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499

四、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 500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方式 500

一、教育目的 500

二、教育方式 501

第三节 教育的内容 503

一、糖尿病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503

二、自我监测 503

三、营养指导 505

四、运动治疗 507

五、药物治疗 508

六、心理指导 509

七、情感教育 510

第四节 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 510

一、医护人员 510

二、患者及其亲友、家属 511

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511

四、糖尿病并发症患者 512

五、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及其家长 513

第17章 糖尿病心理问题 515

第一节 糖尿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515

一、增加发病危险的心理社会因素 515

二、影响发展与预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516

第二节 常见异常心理表现 516

一、认知症状 517

二、情感症状 517

三、行为症状 517

第三节 心理治疗 518

一、心理支持治疗 518

二、认知心理治疗 519

三、行为治疗 520

四、精神药物治疗 524

五、心理治疗其他措施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