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概况 1
一、西气东输工程概况 1
(一)西气东输天然气资源 1
(二)西气东输用气地区及项目 2
(三)西气东输干线线路走向 3
二、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线路工程及其附属工程 4
(一)工程干线及其工艺站场 4
(二)支干线管道 5
(三)地下储气库 6
三、西气东输工程的其他特征 7
(一)管道敷设 7
(二)工程土地占用 11
(三)工程输送气体的性质 12
第二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特征 13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 13
(一)地质与地貌 13
(二)气候与水文 15
(三)土壤 19
(四)植被 23
二、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 28
(一)地质与地貌 28
(二)气候与水文 31
(三)土壤 35
(四)植被 40
三、陕晋黄土高原地区 45
(一)地质与地貌 45
(二)气候与水文 48
(三)土壤 53
(四)植被 56
四、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地区 69
(一)地质与地貌 69
(二)气候与水文 72
(三)土壤 74
(四)植被 82
第三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5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影响 85
(一)土壤环境 85
(二)植被 86
(三)关键生态类型区 87
二、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影响 91
(二)植被 92
(一)土壤环境 92
(三)关键生态类型区 93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影响 96
(一)土壤与植被 97
(二)关键生态类型区 97
四、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生态环境影响 100
第四章 生态系统分类方法与制图 104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04
(一)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104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价值 106
(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08
二、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及其影响因子 109
(一)生态系统的分类体系 109
(二)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影响因子 111
(三)生态系统分类的一般步骤 112
三、生态系统分类指标的选取 112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112
(二)指标选取 113
四、生态系统分类的制图方法 116
(一)基础图件 116
(二)专题制图 117
第五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系统评价 119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评价 11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 11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 121
二、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生态系统评价 12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 12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 132
三、晋陕黄土高原区生态系统评价 13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 13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 141
四、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生态系统评价 149
(一)生态系统的形成背景 149
(二)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评价 155
第六章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典型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161
一、新疆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161
(一)稳定性概念提出和发展 161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方法 166
(三)管道施工干扰分析 172
(四)生态系统恢复与稳定性 174
(五)工程沿线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176
(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 191
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191
(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模型 192
(三)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199
第七章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208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208
(一)生态安全的来历 208
(二)生态安全的概念 209
(三)生态安全的内涵 211
二、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212
(一)生态安全评价 212
(二)生态风险分析 213
(三)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 214
(四)生态安全设计 214
(五)生态安全政策研究 215
三、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16
(一)格局与生态学研究 216
(二)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216
四、廊道式工程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思路 221
(一)廊道与廊道式工程 221
(二)天然气管道工程沿线地区生态安全 228
(三)廊管式工程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 234
第八章 新疆干旱荒漠区重点生态类型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37
一、西气东输管线在新疆境内基本概况 237
(一)自然环境概况 237
(二)管道沿线自然地理分区 237
(二)生态环境特征 239
(一)沿线工程概况 239
二、盐土荒漠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39
(三)生态敏感区与环境地质灾害 239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41
三、沙质荒漠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44
(一)沿线工程概况 244
(二)生态环境特征 244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45
四、麻黄戈壁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52
(一)沿线工程概况 252
(二)生态环境特征 252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54
(一)自然保护区概况 257
五、野生双峰驼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57
(二)野骆驼分布与保护 261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61
六、低山丘陵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64
(一)沿线工程情况 264
(二)生态环境特征 264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65
七、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和模式 266
(一)盐土荒漠绿化造林的技术体系 267
(二)绿洲边缘沙丘绿化技术体系 269
(三)戈壁麻黄人工种植技术体系和模式 271
第九章 河西走廊与宁夏重点生态类型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73
一、西气东输管线在河西走廊与宁夏地区基本概况 273
(一)沿线工程概况 276
二、安西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76
(二)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77
三、绿洲及其毗邻戈壁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81
(一)沿线生态环境特征 281
(二)河西走廓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82
四、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86
(一)沿线工程概况 286
(二)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86
五、荒漠草原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89
第十章 陕晋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90
一、西气东输管线在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基本概况 290
二、固定、半固定沙丘穿越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90
(一)工程穿越概述 290
(二)穿越地区环境 291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93
三、梁峁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97
(一)工程穿越概述 297
(二)穿越地区环境 297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299
四、中小冲沟穿越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03
(一)工程穿越概述 303
(二)穿越地区环境 303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04
五、黄土丘陵区腰岘穿越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07
(一)工程穿越概述 307
(二)穿越地区环境 308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08
(一)工程穿(跨)越概述 309
六、黄河穿越处两岸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09
(二)穿越地区环境 310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11
七、沁河(汾河)河谷管道穿越处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14
(一)大开挖工程概述 314
(二)穿越地区环境 315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17
八、黄土残塬区管道沿线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20
(一)沿线工程概况 320
(二)穿越地区环境 320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21
九、河谷平原地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25
(一)沿线工程概况 325
(二)穿越地区环境 326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27
十、土石中低山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30
(一)沿线工程概况 330
(二)穿越地区环境 330
(三)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32
十一、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与模式 334
(一)生态恢复技术体系 334
(二)黄土高原地区林灌草对位配置体系 336
(三)典型生态恢复模式详述 340
第十一章 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49
一、管线在黄淮海平原与江南水网区基本概况 349
(一)自然环境概况 349
(二)社会环境概况 354
(三)重点生态类型区概述 356
(一)地形与地貌 357
二、太行山岩质山地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57
(二)气象与水文 358
(三)土壤与植被 358
(四)动物资源 359
(五)管道穿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359
(六)管道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60
三、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69
(一)地形与地貌 369
(二)气象与水文 369
(三)土壤与植被 370
(四)管道穿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371
(五)管道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71
(一)地形与地貌 377
四、江淮低山丘陵岗地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77
(二)气象与水文 378
(三)土壤与植被 379
(四)管道穿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380
(五)管道穿越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80
五、江南水网农业区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86
(一)地形与地貌 386
(二)气象与水文 386
(三)土壤与植被 387
(四)作业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87
(五)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设计 388
参考文献 392
附录:植物中文拉丁文对照表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