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含义 1
目录第一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及其辩证关系 1
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 8
三、我国在物质生活条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5
第二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19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19
二、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7
第三章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36
一、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 36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39
一、稳定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54
第四章 稳定、改革、发展及其辩证关系 54
二、改革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58
三、发展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64
四、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68
第五章 国家、集体、个人及其辩证关系 74
一、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问题的由来 74
二、改革开放前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问题上的得失 7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 82
第六章 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及其辩证关系 94
一、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及其基本特征 94
二、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的辩证关系 102
三、对我国三大实践关系的评述和建议 106
一、党与政府的关系 109
第七章 党、政、企及其辩证关系 109
二、党与企业的关系 114
三、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119
四、当前党、政、企三者之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25
第八章 教育、科技、经济及其辩证关系 132
一、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基本概念 132
二、教育、科技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138
三、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一体化 146
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50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内涵 152
第九章 科学、技术、生产及其辩证关系 152
二、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160
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163
四、我国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现状 168
第十章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辩证关系 171
一、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相关因素的基本认识 171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驱动 175
三、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 179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 182
五、我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187
六、结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 191
一、对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 193
第十一章 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及其辩证关系 193
二、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200
三、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205
四、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07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带动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210
第十二章 公有制、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及其辩证关系 214
一、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般分析 214
二、辩证看待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 222
三、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制度创新 228
第十三章 公平、效率、制度及其辩证关系 233
一、公平、效率和制度的内涵 233
二、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及抉择 239
三、公平、效率和制度的辩证关系 244
第十四章 速度、效益、机制及其辩证关系 252
一、速度、效益和机制的内涵 252
二、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 256
三、速度、效益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辩证关系 262
第十五章 人大、政协、政府及其辩证关系 268
一、人大、政协与政府的概念和基本职能 268
二、人大、政协、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 274
三、人大、政协、政府的纵向关系 277
第十六章 法治、德治与心治的辩证关系 287
一、法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87
二、德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91
三、心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96
四、法治、德治与心治的辩证关系 301
第十七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及其辩证关系 305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实践 305
二、“一国两制”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 310
三、“一国两制”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14
第十八章 独立自主、平等交往、反对霸权及其辩证关系 323
一、独立自主、平等交往、反对霸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323
二、独立自主是平等交往的基本保证 326
三、平等交往是独立自主的逻辑延伸 328
四、反对霸权是实现独立自主、平等交往的必然要求 330
五、独立自主、平等交往、反对霸权三者间辩证关系的特点 333
第十九章 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及其辩证关系 338
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范畴解析 338
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关系 339
三、文化的整合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 351
第二十章 “三个代表”及其辩证关系 355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含义 355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含义 359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含义 363
四、“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 367
五、“三个代表”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70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