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语言与语言教学 3
1 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 3
1.0 引言 3
1.1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 3
1.2 语言教学中的“交际能力” 7
1.3 结语 12
2 教学大纲设计中的需要分析 13
2.0 引言 13
2.1 需要的分类 14
2.2 确定需要的常用方法 18
2.3 结语 23
3 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中的三类知识 25
3.0 引言 25
3.1 社会知识 25
3.2 语言知识 32
3.3 认知知识 37
3.4 结语 40
4 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 41
4.0 引言 41
4.1 人称代词的无标记/有标记用法 41
4.2 人称代词与使用场合 42
4.3 人称代词的选择与意义的表达 44
4.4 结语 47
5 关于语义对比的几个问题 48
5.0 引言 48
5.1 切夫所说的“三个因素” 48
5.2 对比的两个类型 50
5.3 对比新信息与非对比新信息 52
5.4 对比的表现形式 53
5.5 词项的选择与对比意义的表达 56
5.6 语法成分的选择与对比意义的表达 57
5.7 结语 61
6 语码转换研究中的结构分析 62
6.0 引言 62
6.1 早期的研究 64
6.2 “管辖理论”与结构限制 66
6.3 “基础语框架”模式 68
6.4 插入式语码转换与轮换式语码转换 70
6.5 结语 76
7 方式原则与粤—英语码转换 78
7.0 引言 78
7.1 关于方式原则 79
7.2 语码转换的标记性 80
7.3 从方式原则看语码转换 83
7.4 语码转换与交际意向 85
7.5 结语 89
第二篇 功能句法 93
8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句法分析 93
8.0 引言:句法分析的重要性 93
8.1 及物性分析 95
8.2 意义分析对句法分析的启示 100
8.3 结语:功能句法分析与纯意义分析的区别 102
9 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功能句法的特点之一 106
9.0 引言 106
9.1 参与者角色的确定 106
9.2 意义的体现 108
9.3 形式与意义 109
9.4 参与者角色的引入 110
9.5 状语与补语 112
9.6 显性参与者角色与隐性参与者角色 113
9.7 结语 114
10 递归、级转移与功能句法分析 116
10.0 引言:递归与级转移 116
10.1 依赖性类型和逻辑—语义关系 117
10.2 关于关系小句的归属问题 118
10.3 关于补语问题 120
10.4 关于状语问题 121
10.5 结语 123
11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谓体” 125
11.0 引言 125
11.1 “谓语”、“述谓部分”和“谓语动词” 125
11.2 韩礼德关于“谓体”的观点 126
11.3 讨论 129
11.4 结语 134
12 存在过程的主位分析 135
12.0 引言:主位分析简介 135
12.1 存在过程的主位分析 138
12.2 存在句的主位再分析 139
12.3 其他类型的存在过程的主位分析 144
12.4 结语 146
13 “Wh-继续分句”的功能分析 147
13.0 引言 147
13.1 韩礼德关于依赖性类型和逻辑—语义关系的论述 148
13.2 Wh-继续分句的归属问题 151
13.3 Wh-继续分句的特点 153
13.4 Wh-继续分句的功能句法分析 156
13.5 结语 160
14 使役结构的功能分析 162
14.0 引言 162
14.1 使役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 162
14.2 使役结构的过程分类 164
14.3 及物性分析与作格分析 166
14.4 使役结构的重新分析 169
14.5 结语 171
第三篇 “分裂句”研究 175
15 “分裂句”的性质 175
15.0 引言 175
15.1 关于“分裂句”的假说 175
15.2 “分裂句”与“未分裂句” 179
15.3 真假“分裂句” 181
15.4 “分裂句”与相应的“未分裂句”的关系 184
15.5 结语 185
16 “分裂句”的结构分析 186
16.0 引言 186
16.1 “分裂句”的组成部分 186
16.2 突出成分的省略问题 189
16.3 副词的使用 190
16.4 关系成分的选择 192
16.5 “分裂句”的基本成分 194
16.6 结语 198
17 关系分句与“嵌入子句” 200
17.0 引言 200
17.1 从形式上对“分裂句”的分类 200
17.2 三种不同的观点 202
17.3 “分裂句”的第一个成分 203
17.4 关系成分的选择 204
17.5 嵌入子句与关系分句的不同 207
17.6 两种不同的句法分析 210
17.7 结语 213
18 “分裂句”有“独一无二”的含义吗? 215
18.0 引言 215
18.1 关于“独一无二”假设 215
18.2 由两个成分担任的焦点 217
18.3 限制成分的使用 220
18.4 结语 224
第四篇 强势主位结构 229
19 强势主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229
19.0 引言 229
19.1 叶斯泊森的两种分析 229
19.2 韩礼德的分析 232
19.3 主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235
19.4 结语 238
20 对比型强势主位结构 239
20.0 引言 239
20.1 两类语义上不同的主位结构 239
20.2 主位结构的组成部分 242
20.3 对比型主位结构的信息分布 244
20.4 主位结构的话语功能 247
20.5 结语 248
21 非对比型强势主位结构的特点 249
21.0 引言 249
21.1 普恩斯的“告知—前提”型 250
21.2 对普恩斯的分类的批评 257
21.3 非对比型强势主位结构 259
21.4 结语 261
22 非对比型强势主位结构的话语功能 263
22.0 引言 263
22.1 话语功能的分类 264
22.2 起始部分 265
22.3 继续部分 269
22.4 做结论部分 271
22.5 讨论 272
22.6 结语 275
参考文献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