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扬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2385027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植物学是农学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本书内容以粮、棉、油料、园林和其他主要作物主为,并举例说明与栽培和育种有关的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形态、结构以及传粉、受精等基本知识。

绪论 1

一、植物界的多种多样和祖国的植物资源 1

二、植物学的简史和分科概述 3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4

第一篇 被子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6

第一章 种子和幼苗 6

第一节 种子的组成部分 6

一、胚 6

二、胚乳 7

三、种皮 7

第二节 种子的主要类型 7

一、有胚乳种子 7

二、无胚乳种子 9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10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1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3

第四节 幼苗的类型 15

一、子叶出土的幼苗 15

二、子叶留土的幼苗 17

第二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20

第一节 植物细胞 20

一、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21

二、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 23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7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49

五、植物细胞的分裂 52

六、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56

第二节 植物组织 58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 58

二、植物组织的分类 59

第三章 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83

第一节 根 83

一、根的发生、类型和生理功能 83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和分布 84

三、根尖的分区及其生长动态 85

四、根的结构 91

五、侧根的发生 100

六、根瘤和菌根 102

第二节 茎 107

一、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107

二、茎的基本形态 107

三、芽和分枝 109

四、茎尖的分区及其生长动态 112

五、茎的结构 116

第三节 叶 132

一、叶的主要生理功能 132

二、叶的基本形态 132

三、叶的发生和生长 134

四、叶的解剖结构 134

五、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144

六、离层和落叶 147

第四节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 148

一、根、茎、叶之间维管系统的联系 148

二、营养器官之间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150

第五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154

一、根的变态 154

二、茎的变态 161

三、叶的变态 166

四、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的概念 167

第四章 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68

第一节 花的组成和发生 169

一、花的概念、组成和类型 169

二、花芽分化 172

第二节 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 176

一、雄蕊的发育 176

二、花药的发育和结构 176

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179

四、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 184

五、花粉粒的形态和结构 188

六、花粉的生活力 190

七、花粉植物 191

八、雄性不育植物雄蕊的形态结构特征 192

第三节 雌蕊的发育及其结构 193

一、雌蕊的发育 193

二、胚珠的组成和发育 196

三、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198

第四节 开花、传粉和受精 202

一、开花 202

二、传粉 203

三、受精 206

四、外界环境条件对传粉、受精的影响 213

第五节 种子的发育过程 214

一、胚的发育 214

二、胚乳的发育 220

三、种皮的发育 222

四、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224

第六节 果实的发育、结构和传播 225

一、果实的发育和结构 225

二、单性结实 227

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228

第七节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述 228

第二篇 植物界的类群与分类 231

第五章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31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 232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232

第三节 植物的命名法则 233

第四节 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234

第六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36

第一节 低等植物 237

一、藻类植物 237

二、菌类植物 249

三、地衣植物 259

第二节 高等植物 260

一、苔藓植物 260

二、蕨类植物 265

三、裸子植物 269

四、被子植物 273

第七章 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 274

第一节 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 274

一、茎 274

二、叶 275

三、花 279

四、果实 285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 288

一、木兰科 288

二、毛茛科 289

三、十字花科 289

四、石竹科 291

五、蓼科 292

六、藜科 292

七、苋科 293

八、亚麻科 294

九、葫芦科 295

十、山茶科 296

十一、番木瓜科 297

十二、椴树科 298

十三、锦葵科 298

十四、大戟科 300

十五、蔷薇科 301

十六、豆科 304

十七、杨柳科 307

十八、壳斗科 308

十九、桑科 309

二十、荨麻科 309

二十一、大麻科 310

二十二、鼠李科 311

二十三、葡萄科 311

二十四、芸香科 312

二十五、无患子科 313

二十六、胡桃科 314

二十七、伞形花科 315

二十八、柿树科 316

二十九、菊科 316

三十、茄科 317

三十一、旋花科 319

三十二、胡麻科 319

三十三、唇形科 320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 321

一、泽泻科 321

二、凤梨科 321

三、芭蕉科 322

四、百合科 323

五、天南星科 324

六、石蒜科 324

七、兰科 325

八、莎草科 326

九、禾本科 328

第四节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333

一、恩格勒系统 333

二、哈钦松系统 334

三、塔赫他间系统 334

第三篇 植物生态、群落和植被 336

第八章 植物生态 336

第一节 生态条件 336

一、生态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概念 336

二、水条件 336

三、温度条件 339

四、光条件 341

五、空气和风 343

六、土壤条件 345

七、地形条件 347

八、生物条件 348

九、人类的影响 349

十、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 349

第二节 植物的生活型与生态型 349

一、生活型 349

二、生态型 350

第九章 植物群落 352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概念 352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特征 352

一、种类成分 352

二、成层现象及层片 353

三、多度、盖度 353

四、频度 354

五、群集度 355

六、生活强度 355

七、种的作用及优势种 356

八、物候期 356

九、季相和季相演替 356

十、样地 357

第三节 植物群落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及植物群落的内部联系 357

一、植物群落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357

二、植物群落的内部联系 358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发展 359

一、演替的原因 359

二、演替的趋向和速度 360

第五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361

一、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及意义 361

二、中国植被分类简介 361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区 364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364

一、常雨林和红树林 364

二、阔叶常绿林 365

三、竹林 366

四、硬叶林 366

五、季雨林和稀树草原 367

六、夏绿阔叶林 367

七、针叶林 367

八、干草原和草甸 367

九、荒漠 368

十、冻原 369

十一、沼泽植被 369

十二、水生植被 369

第二节 中国植被的分区 370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370

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 371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371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372

五、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374

六、温带草原区域 375

七、温带荒漠区域 375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376

第三节 植被研究的展望 377

一、自然植被的充分和合理的利用 378

二、栽培植物群落和经济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378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 379

附录 英汉植物名词对照 380

主要参考文献 393

编后记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