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意义 1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目的 2
三、本书的创新与未尽问题 2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理论 4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理论 4
一、单一制模式 5
二、联邦制模式 6
三、对单一制模式与联邦制模式的评价 7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及其理论 8
一、中央集权主义 8
二、地方分权主义 9
三、均权主义 10
第三节 地方自治及其理论 11
一、地方自治的概念 11
二、地方自治的基本理论 11
三、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及其类型 13
四、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4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 20
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20
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21
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24
第五节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 26
二、行政控制 27
一、立法控制 27
三、财政控制 31
四、人事控制 31
五、司法控制 32
六、政策控制 33
第二章 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选择 34
第一节 君主专制政体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34
一、君主专制政体 34
二、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37
第二节 地方行政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40
一、郡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0
二、州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1
三、行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2
第三节 近代地方制度的演进 44
一、最后帝国的政治博弈 44
二、最初共和国的思想博弈 48
三、袁世凯时期的权力博弈 52
四、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与联省自治运动 54
五、国民政府时期的命运博弈 56
第三章 新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改革 67
第一节 新型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67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宪政选择 67
二、新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69
三、大区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创新架构 70
四、统一财经,统一收支——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71
一、《论十大关系》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探索及其影响 72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探索 72
二、权力下放与权力上收的循环往复 75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构性弊端 76
一、政府间关系的扭曲 76
二、条块关系的矛盾 78
三、横向关系的阻隔 80
四、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81
第四节 体制改革与地方分权 86
一、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实行财政大包干 86
二、实行分税制,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 89
三、扩大了地方的事权 90
四、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 90
第五节 行政区划及其调整 91
一、行政区划的有关范畴 92
二、市领导县体制分析 97
三、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与副省级市 106
四、“小省区”模式 107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108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过程 108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11
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11
第七节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 113
一、“一国两制”构想及其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113
二、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115
一、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118
第一节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原则 118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创新 118
二、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 119
三、公民权利决定公共权力原则 120
四、地方自治原则 121
五、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原则 124
六、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原则 126
七、公共权力成本最小原则 128
八、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原则 129
第二节 构建中央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机制 130
一、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确立中央统一领导的权威 130
二、建立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 133
三、推行和完善地方自治制度 138
四、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控机制 143
五、调整行政区划层级结构,构建良性互动机制 151
六、建立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157
七、建立独立的司法体制 161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保障 162
一、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立法 162
二、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规则 162
三、中央政府的事权 166
四、地方政府的事权 168
五、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监督保障机制 169
结语 173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