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人篇 3
忆创办中国第一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1956年8月到1958年10月 陈辰嘉 3
我与我的老师黄昆、谢希德——在北大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的日日夜夜 陈辰嘉 11
粉碎“四人帮”后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能谱教研室 陈辰嘉 17
《谢希德传》序 王迅 22
我们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 张月清 25
忆我国半导体专业人才教育点滴 郭长志 27
教育先行,自主创新 阮刚 31
罗荣桓、聂荣臻两元帅关注锗集成电路研制成果——忆1960年罗、聂两帅的一次接见 阮刚 34
摇篮曲 虞丽生 37
深切怀念我的老师谢希德先生 陆栋 41
我和半导体的一生缘——从学校到研究所再到企业 李克诚 44
我和半导体的最初缘分 王迅 49
难忘的半导体 莫党 53
我的良师益友——忆黄昆先生二三事 刘式墉 57
缅怀大学时期(1952~1956)的黄昆老师 秦国刚 59
见证我国半导体物理50年有感 黄美纯 64
怀念和谢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叶令 71
揭开北大光电子的序幕 夏建白 76
烽火台之梦 虞丽生 79
从光学微腔到光子晶体 章蓓 83
黄昆先生指导我们进行独立自主的实验研究 张树霖 88
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记谢希德先生和黄昆先生主办的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 王迅 92
二、创业篇 101
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 何春藩 101
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 王守武 108
新中国建立初期参与半导体学科创建的一些回忆 汤定元 113
建所初期的机制与人事活动 王微 122
创业初期的艰辛 张君宸 125
我与半导体材料 林兰英 128
记新中国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 何春藩 133
硅晶片工艺在我国的起步 卢纪 136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测试中心的建设 彭怀德 143
我国半导体致冷工业的诞生 陈廷杰 145
卫星上的硅太阳能电池 周增圻 150
卫星用微波信标机的研制历程 何春藩 155
阶跃恢复二极管的预研与实用化 张执中 159
忆我国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的创始工作 许振嘉 165
半导体材料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梁骏吾 169
Ⅲ-Ⅴ族磷化物及其他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制 刘巽琅 172
优质砷化镓单晶的成长史 何宏家 177
中国第一支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诞生 庄婉如 181
我国第一支MOSFET的诞生 刘忠立 185
自动制版与CAD技术的坎坷发展历程 马佐成 188
非晶半导体的发展 廖显伯 孔光临 192
传感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 陈克铭 195
三、发展篇 199
三代中央领导人对半导体研究所的厚爱 李维学 199
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硅单晶 郁元桓 204
SOS材料及抗辐射电路问世 郁元桓 207
MOS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 王守武 211
创建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理化分析中心 许振嘉 215
0.8微米波段双异质结构激光器的研制 庄婉如 221
提高砷化镓材料质量的历程回顾 林耀望 224
开拓和发展我国的MOCVD技术 陆大成 229
开拓和发展我国的分子束外延(MBE)技术 孔梅影 232
开展半导体量子微结构材料研究 孔梅影 236
低能离子束外延实验机的研制 秦复光 24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在我国半导体激光器发展中的贡献 王启明 245
长波长激光器的发展纪实 王圩 255
长波长多模激光器的研制 彭怀德 260
半导体双稳激光器的诞生 吴荣汉 264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问世 钟战天 267
半导体表面物理研究 邢益荣 269
发明多元逻辑电路 王守觉 273
半导体神经网络兴起与发展 王守觉 276
半导体物理研究的兴起 黄昆 278
半导体理论研究的发展 夏建白 280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 汪兆平 郑厚植 285
准二维系统光学声子的“黄-朱模型” 朱邦芬 289
半导体和超晶格光谱研究的开展 李国华 294
半导体材料的空间生长研究 钟兴儒 298
半导体量子点和量子线激光器的研究历程 王占国 301
指点新所忆当年 何治芳 朱葛青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