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
第一章 金融系统的功能 7
第一节 系统和金融系统 7
第二节 关于金融系统功能的理论考证 8
一、18世纪至1929年:货币理论中的银行功能 9
二、192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从金融危机到“金融系统无用论” 12
三、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新的理性认识 16
一、金融系统的六项功能 17
第三节 金融功能观 17
二、金融功能观的贡献和其缺陷 22
第四节 分析金融系统功能的基础:交易成本 24
一、金融 24
二、金融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金融系统的功能 26
第二章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事实和观点 31
第一节 金融结构的界定:市场导向结构和银行导向结构 31
第二节 不同金融结构的特征 33
一、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结构 33
二、金融工具的规模和结构 36
三、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 40
四、非金融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 42
第三节 不同金融结构下的经济增长 48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器取代手工 49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机器 51
三、信息技术革命:用信息生产信息 53
第四节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目前的观点 55
一、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四种观点 55
二、简短评论 59
附录 5国金融系统的形成——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 64
第一节 交易成本和市场失灵 81
第三章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交易成本金融功能观 81
第二节 市场导向对银行导向:外生交易成本 86
一、效用函数的“变异”:流动性保险和代际交换 86
二、预算约束的“变异”:特异风险的分散 89
三、小结 90
第三节 市场导向对银行导向:不对称信息环境 91
一、甄别成本和逆向选择 91
二、监督成本和道德风险 93
三、证实成本 96
第四节 市场导向对银行导向:不完备合约 97
一、对称信息下的不完备合约 97
四、小结 97
二、不完备合约下的控制权 98
三、关系融资和距离融资的界定 100
四、关系融资和距离融资:市场导向和银行导向以及日本和德国的差异 102
五、关系融资和距离融资的优、缺点 104
六、小结 106
第五节 市场导向对银行导向:意见分歧 107
一、依信息的行动和意见分歧 107
二、投资过程中的信息生产:集体行动和分散行动 109
三、市场导向结构和银行导向结构:集体行动还是分散行动 112
四、市场导向结构和银行导向结构的优、缺点 114
第六节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一个命题 115
附录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流动性冲击、代际资源配置 117
第四章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新技术的推广 135
第一节 基础模型 135
一、确定环境 135
二、不确定环境 141
三、模型小结 143
第二节 新技术融资和意见分歧 144
一、Allen和Gale(1999)模型介绍 144
二、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概率 147
第三节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少数人参与时的新技术融资 151
一、市场导向结构 152
二、银行导向结构 155
三、两种金融结构比较 156
第四节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多数人参与时的新技术融资 158
一、市场导向结构 158
二、银行导向结构 162
三、两种金融结构比较 164
第五节 结论 164
附录 有关证明 167
第一节 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异质当事人和逆向选择 172
第五章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技术的传播 172
一、异质当事人和对称信息 173
二、逆向选择 176
第二节 金融系统克服逆向选择的机制以及不同金融结构的比较 182
一、利用抵押品(资本)分离异质当事人 182
二、信贷配给 188
三、股权融资 192
四、两种金融结构比较 193
第三节 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异质当事人和道德风险 193
一、异质当事人和道德风险:事件发生过程及当事人的收益 194
二、异质当事人和道德风险:技术的传播和经济增长 196
第四节 金融系统克服道德风险的机制以及不同金融结构的比较 198
一、银行导向结构 199
二、市场导向结构 201
三、两种金融结构比较 206
第五节 结论 206
第六章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技术的改进 209
第一节 技术改进过程中的融资方式及其比较 209
一、技术改进过程中的融资方式 210
二、三种融资方式的静态比较 212
一、关系融资的成本 215
第二节 银行导向结构和技术改进 215
二、银行导向结构中的技术改进和经济增长 216
第三节 市场导向结构和技术改进 219
一、关系融资 220
二、不知情时的再融资 220
三、不知情时无再融资 222
四、技术改进过程中的融资模式转换以及经济增长情况 223
第四节 两种金融结构比较 225
一、帕累托最优配置 225
二、两种金融结构比较 226
三、技术改进过程:一种可能的最优金融结构 227
第五节 结论和启示 228
附录 命题6.6及图6.7的证明 232
第七章 最优的金融系统和全球金融系统的调整趋势 234
第一节 最优金融系统 234
一、从不同的技术环境看最优的金融系统 235
二、最优的金融系统:两个标准 237
第二节 建设功能完备的金融系统:多层次资本市场 239
一、交易所和基于交易所的多层次市场 240
二、柜台市场和基于柜台市场的多层次股票市场 242
三、两种多层次模式的比较 243
四、额外的注意事项:过程很重要 245
第三节 建设功能完备的金融系统:发展机构投资者 246
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背景: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体系改革 247
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背景: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249
三、发展机构投资者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253
第四节 建设富于弹性的金融系统:从分业到混业 256
一、美国银行业脱媒的背景 257
二、20世纪80年代慌乱的货币和监管措施改革:微观保护、宏观调控 259
三、20世纪90年代系统性的货币和监管措施改革:微观竞争、宏观稳定 261
四、日本金融危机是因为脱媒吗 264
五、混业经营的优点和缺点:过程不重要吗 266
第五节 建设富于弹性的金融系统:信用衍生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267
一、背景 268
二、参与者动机 269
三、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271
附录 信用衍生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 272
第八章 典型经济现象、典型金融特征和中国的经济增长 286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现象 286
一、典型现象1: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286
二、典型现象2: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288
三、典型现象3:双顺差 291
第二节 中国金融系统的典型特征 293
一、典型特征1:银行主导 294
二、典型特征2:政府主导 297
三、典型特征3:资本项目管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301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增长机制及同金融系统的关系 303
一、理论模型 304
二、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TFP、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 306
三、加入金融部门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307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309
第四节 实证分析 311
一、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宏观经济运行框架 311
二、“劳动力转移率”的界定 313
三、VAR模型检验结果及其含义 314
第五节 结论 317
第九章 中国利率体系:现状、问题和未来改革 322
第一节 渐进的利率市场化与双轨制利率体系的形成 322
一、渐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322
二、渐进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率双轨制 324
第二节 管制利率体系的调整及其影响 325
一、存款利率调整与居民存款的变化:总量缺乏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短期化 325
二、贷款利率的调整与企业贷款的变化:总量缺乏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长期化 327
三、存、贷款期限结构反向变化的结果: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期限结构失配 329
套利机会 331
四、外币存贷款利率及其与本币存贷款利率间的利差:潜在的 331
第三节 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其缺陷 333
一、货币市场利率:利率下限的变异和市场的非有效性 333
二、债券市场利率:缺乏利率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 336
第四节 央行利率体系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338
一、央行利率体系概况 338
二、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与市场利率的变动 339
三、利率双轨制背景下的利率传导渠道不畅 341
第五节 在调整金融结构的过程中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344
参考文献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