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1
1.1.1 无机物 1
1.1.2 有机物 1
1.2 生命起源与进化 3
1.2.1 化学进化与生命起源 3
1.2.2 细胞形成与生命的特征 3
1.2.4 生物分界 4
1.2.3 生物进化 4
1.3 动物学与学科发展 5
1.3.1 学习动物学的意义 5
1.3.2 动物学的发展史 5
1.3.3 动物学研究的方法与发展 6
1.3.4 动物学的相关学科 7
复习思考题 7
2.1.2 动物细胞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8
2.1.1 细胞的一般特征 8
2.1 细胞 8
第2章 动物的细胞环境 8
2.1.3 细胞周期(cell cycle) 9
2.2 细胞环境 10
2.2.1 自然水环境 10
2.2.2 体液内环境 10
2.3 原生动物与细胞结构、功能比较 11
复习思考题 11
第3章 动物的发育与环境 12
3.1 胚前发育 12
3.1.1 生殖细胞的一般发生过程 12
3.1.2 精子的发生和形态结构 13
3.1.3 卵子发生和形态结构 15
3.1.4 环境因素对性细胞发育的影响 17
3.2 受精 17
3.2.1 卵子排放与性周期 17
3.2.2 受精的基本过程 18
3.2.4 精卵结合的条件 19
3.2.3 受精发育的基本类型 19
3.3 动物的胚胎发育与组织分化 20
3.3.1 卵裂(cleavage) 20
3.3.2 囊胚形成(blastulation) 21
3.3.3 原肠形成 22
3.3.4 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 23
3.3.5 胚层分化与组织、器官、系统 25
3.3.6 环境因素影响胚胎发育 28
3.4.1 胚后发育类型 30
3.4 动物的胚后发育 30
3.4.2 性成熟与体成熟 34
3.4.3 衰老 35
3.4.4 环境因素影响胚后发育 35
复习思考题 36
第4章 动物多样性 37
4.1 分类学基本知识 37
4.1.1 物种形成与物种屏障 37
4.1.3 分类系统 39
4.1.2 分类依据与物种命名 39
4.2 单细胞原生动物(Protozoa) 41
4.2.1 鞭毛纲(Mastigophora) 41
4.2.2 肉足纲(Sarcodina) 42
4.2.3 孢子纲(Sporovoa) 42
4.2.4 纤毛纲(Ciliata) 43
4.3 两胚层多细胞动物 43
4.3.1 海绵动物门(Spongia) 43
4.3.2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43
4.3.3 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45
4.4 三胚层、两侧对称、无体腔动物 46
4.4.1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46
4.4.2 颚胃动物门(Gnathostomulida) 47
4.4.3 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47
4.5 三胚层、两侧对称、假体腔动物(Protocoelomata) 47
4.5.1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47
4.5.2 轮虫动物门(Rotifera) 48
4.6 真体腔不分节软体动物门(Mollusca) 49
4.5.7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49
4.5.6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49
4.5.4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49
4.5.3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49
4.5.5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49
4.6.1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或称双壳纲,(Bivalvia) 50
4.6.2 腹足纲(Gastropoda,如螺类) 50
4.6.6 无板纲(Aplacophora) 51
4.7 真体腔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门(Annelida) 51
4.6.7 掘足纲(Scaphopoda) 51
4.6.5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51
4.6.4 多板纲(Polyplacophora) 51
4.6.3 头足纲(Cephalopoda) 51
4.7.1 寡毛纲(Oligochaeta) 52
4.7.2 多毛纲(Polychaeta) 53
4.7.3 蛭纲(Hirudinea) 53
4.8 异律分节真体腔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54
4.8.1 甲壳纲(Crustacea) 55
4.8.2 蛛形纲(Arachnoida) 56
4.8.3 昆虫纲(Insecta) 57
4.8.6 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58
4.8.4 肢口纲(Merostomata) 58
4.8.5 多足纲(Myriapoda) 58
4.9 真体腔后口无脊椎动物 59
4.9.1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59
4.9.2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 60
4.9.3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60
4.10 真体腔后口脊索动物门(Chordata) 60
4.10.1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61
4.10.2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61
4.11.1 主要特征 62
4.10.3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62
4.11 圆口纲(Cyclostomata) 62
4.11.2 分类 63
4.12 鱼类(Pisces) 63
4.12.1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63
4.12.2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64
4.13 两栖纲(Amphibia) 66
4.13.1 主要特征 66
4.14.1 主要特征 67
4.13.2 分类 67
4.14 爬行纲(Reptilia) 67
4.14.2 分类 68
4.15 鸟纲(Ayes) 68
4.15.1 主要特征 68
4.15.2 分类 68
4.16 哺乳纲(Mammalia) 69
4.16.1 主要特征 69
4.16.2 分类 70
复习思考题 70
第5章 保护、支持与运动系统 72
5.1 皮肤系统 72
5.1.1 皮肤的基本结构 73
5.1.2 其他结构 74
5.1.3 体表结构和皮肤演化 79
5.2 骨骼系统 81
5.2.1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81
5.2.3 外骨骼(exoskeleton) 82
5.2.2 流体静力骨骼(hydrostatic skeleton) 82
5.2.4 内骨骼(endoskeleton) 83
5.2.5 脊椎动物的头骨 85
5.2.6 脊柱(vertebrate column) 88
5.2.7 附肢与附肢骨骼 90
5.2.8 骨骼系统的演化 92
5.3 肌肉系统 93
5.3.1 肌肉的基本结构 93
5.3.2 动物肌肉系统的演化 94
5.4.1 细胞运动 96
5.4 动物的运动 96
5.4.2 肌肉-流体静力骨骼运动 98
5.4.3 肌肉-骨骼运动 98
复习思考题 98
第6章 动物的营养代谢 99
6.1 消化系统 100
6.1.1 消化营养方式 100
6.1.2 消化道的基本结构 101
6.1.3 消化道的附属结构 104
6.1.4 消化腺(digestive gland) 107
6.1.5 消化系统的演化 109
6.2 呼吸系统 111
6.2.1 呼吸器官应具备的条件 111
6.2.2 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 111
6.2.3 呼吸器官的通气 114
6.2.4 气体交换 117
6.2.5 呼吸系统的演化 118
6.3.1 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20
6.3 循环系统 120
6.3.2 心脏(heart) 121
6.3.3 动脉系统(artery) 124
6.3.4 静脉系统(vein) 126
6.3.5 体腔液、血液和淋巴液 128
6.3.6 循环系统的演化 131
6.3.7 血液循环与体腔的关系 133
6.3.8 血液循环与呼吸的关系 134
6.4.2 排泄器官 135
6.4.1 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 135
6.4 排泄系统 135
6.4.3 脊椎动物的肾脏 137
6.4.4 输尿管与膀胱 139
6.4.5 肾外排泄(extra renal salt excretion) 140
6.4.6 含氮废物的排泄 140
6.4.7 排泄系统的演化与适应 141
复习思考题 142
第7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43
7.1.1 光感受器 144
7.1 感觉器官 144
7.1.2 平衡器与听觉器 147
7.1.3 其他物理性感受器 150
7.1.4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150
7.1.5 感觉器官的演化适应 151
7.2 神经系统 152
7.2.1 神经元间的联系 153
7.2.2 动物的神经系统 153
7.2.3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分化 154
7.2.4 神经系统的演化 158
7.2.5 神经系统与动物的行为 161
7.3 内分泌系统 162
7.3.1 内分泌腺和激素 162
7.3.2 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163
7.3.3 低等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166
7.3.4 激素与动物的发育 167
7.3.5 激素与动物的行为 167
复习思考题 168
8.1.1 繁殖方式 169
第8章 动物的繁殖与生殖系统 169
8.1 动物的繁殖 169
8.1.2 动物的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 173
8.2 生殖系统与繁殖方式演化 174
8.2.1 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174
8.2.2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174
8.2.3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175
8.2.4 世代交替(alloiobiogenesis或metagenesis) 179
8.3.1 求偶交配行为 180
8.3 动物的繁殖行为与驯化 180
8.3.2 育幼行为 181
复习思考题 182
第9章 动物与环境 183
9.1 动物生存的水陆环境 183
9.1.1 水陆环境的差异 183
9.1.2 水生进化到陆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83
9.2 动物与水环境 185
9.2.1 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的适应 185
9.2.2 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 186
9.2.3 水生动物分布 187
9.3 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87
9.3.1 水对陆生动物的生态影响 187
9.3.2 陆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188
9.3.3 动物的温度耐受性 189
9.4 行为对环境的适应 191
9.4.1 休眠(dormancy) 191
9.4.2 洄游与迁徙(migration) 193
9.5.1 栖息地选择与分布区(distribution range)形成 195
9.5 动物地理分布 195
9.5.2 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196
9.5.3 动物地理分区概况 196
9.5.4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 typo-thesis)、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 theory)与世界动物地理分布 197
9.5.5 中国陆生动物区系划分 198
复习思考题 198
第10章 动物的人文环境 199
10.1 有益动物多样性 199
10.1.1 食用、药用动物 199
10.1.3 科研仿生原型动物 200
10.1.2 宠物与观赏动物 200
10.1.4 毛皮动物 201
10.1.5 役用动物 201
10.1.6 实验动物 202
10.1.7 原料动物 203
10.1.8 花媒动物 203
10.1.9 野生动物资源 203
10.2 动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03
10.2.1 动物资源保护 203
10.3.1 疫源动物 207
10.2.2 有益动物的开发利用 207
10.3 有害动物 207
10.3.2 病媒动物 208
10.3.3 寄生虫与寄生虫病 208
10.3.4 赤潮 212
10.3.5 有害动物的控制、利用 212
复习思考题 213
11.1 动物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演化 214
11.1.1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适应环境 214
第11章 动物进化 214
11.1.2 器官系统作为整体协同进化 215
11.1.3 机体与生存环境协同进化 215
11.2 生物信息通道与动物行为的演化 216
11.2.1 生物信息通道 216
11.2.2 生命活动需要生物信息通道平衡畅通 216
11.2.3 生物信息通道的演化 217
11.2.4 动物行为的进化 218
11.3.1 小进化与大进化 219
11.3 动物进化的历程 219
11.3.3 两胚层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0
11.3.2 单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0
11.3.4 扁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1
11.3.5 原腔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1
11.3.6 软体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1
11.3.7 环节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1
11.3.9 棘皮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2
11.3.10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2
11.3.8 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22
11.3.11 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 223
11.3.12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224
11.3.13 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225
11.3.14 爬行动物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226
11.3.15 鸟类的起源演化与适应辐射 227
11.3.16 哺乳动物的起源与适应辐射 228
11.4 动物进化的证据 229
11.4.1 古生物学证据 229
11.4.3 比较胚胎学证据 230
11.4.2 比较解剖学证据 230
11.4.4 系统分类学证据 231
11.4.5 分子生物学证据 232
11.4.6 血清免疫学证据 233
11.5 进化的理论 233
11.5.1 拉马克进化论 234
11.5.2 达尔文自然选择进化论 234
11.5.3 综合进化学说(the evolutionary synthesis)与广演论(general evolution) 235
11.5.4 突变学说 236
11.5.5 分子进化中性学说(neutral theory) 236
11.5.6 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 237
11.6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237
11.6.1 人类起源的假说 237
11.6.2 类人猿的起源进化 238
11.6.3 人类的起源进化阶段 239
复习思考题 240
参考文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