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济南事件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日本出兵山东问题的应对 5
一 国民政府预防日本出兵的措施 5
二 日本政府的预谋及举动 7
三 国民政府的对策与舆论反应 9
四 日方的挑衅与中方的退让 16
第二节 蒋介石等前线将领的危机应对 18
一 避免冲突升级的应急举措 18
二 主力撤退辅以局部抵抗 22
三 先行北伐战略获得认可 25
四 军前交涉转至外交交涉 27
第三节 国民政府全面应对措施 31
一 军事应对方案 31
二 外交应对方案 35
三 调整政治政策及对日经济绝交办法 44
四 对民众运动的引导与操控 54
第四节 最终交涉及结局 57
一 谈判前的斗争 57
二 几经周折后协议的达成 58
三 日方撤出与中方接收 67
第二章 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与收场 71
第一节 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 72
一 东北地方当局、张学良是事件的主要决策者 72
二 南京政府积极鼓动和支持 80
三 苏方最初采取了忍让和克制态度 87
四 张学良主动反苏的三个动机 90
第二节 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 94
一 南京继续强硬,中苏矛盾加剧 94
二 东北数度欲和,南京屡加阻挠 103
三 东北签城下之盟,南京又横生枝节 120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的应对 136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初步应对 136
一 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近期处理方针 136
二 向日方提出紧急严重抗议,但军事上采取不抵抗方针 138
三 向国联报告事件真相,请国联主持公道 139
四 向国民党员和国民发出通告,表明政府立场 139
五 向粤方发出呼吁,欲消除党内严重冲突 140
六 调整机构设置,因应时局需要 141
第二节 特种外交委员会的成立 141
一 特种外交委员会成立的时间 141
二 特种外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与开会情况 145
第三节 特种外交委员会的活动 150
一 特种外交委员会的性质 150
二 特种外交委员会活动的三个阶段 152
三 特种外交委员会对外交方针的制定 165
第四节 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初步解决方针 171
一 国民政府的最初反应与解决方针的形成 172
二 国民政府军事上的反应与部署 175
三 国民政府的外交处理过程 180
第四章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 192
第一节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危机应对 195
一 将士奋起抵抗,回击日本挑衅 195
二 对日妥协让步,谋求局部解决 199
三 下定抗日决心,实行守土抗战 204
四 冀察当局态度一度曲折、反复之原因 206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军事对策 209
一 积极做好应战准备 210
二 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 220
三 调整军事指挥机构,建立战时体制 227
一 开展对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233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233
二 积极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240
三 积极开展对苏外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250
第四节 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256
一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256
二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264
第五节 国民政府对策的评价 266
一 国民政府决策之制约因素 266
二 中日间的断交宣战问题 272
三 国民政府决策之利弊得失 274
第五章 珍珠港事件后国民政府的应对 278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281
一 事件发生前夕 281
二 对日德意正式宣战 284
三 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军事同盟 291
四 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 296
五 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 302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军事对策 307
一 国内抗战的新变化 307
二 与盟军协同作战 310
三 增强军队战斗力 313
四 争取英美增加军援及改变“先欧后亚”战略 318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调整 323
一 加强全国总动员 323
二 加紧推行地方自治 328
三 调整政治机构 332
四 调整国共关系 335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经济调整 341
一 加强管制金融 341
二 稳定物价 343
三 厉行增收政策 347
第六章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 358
第一节 由刑事案件引发政治风潮 359
一 事件引起关注 359
二 抗暴学潮的蔓延 363
第二节 当局对事件的关注与对策 370
一 蒋介石直接介入 370
二 外交部、教育部各有侧重 373
第三节 当局应对事件的具体措施 378
一 歪曲事件性质 379
二 官方学运与反游行 380
三 请社会名流出面疏导 382
四 对学运的监控与围攻 385
五 对新闻舆论的压制和封锁 392
第四节 令人难堪的结局 394
一 美方审判虚晃一枪 394
二 翻云覆雨国府狼狈 401
三 国共美三方的角力与得失 405
第七章 “二二八”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 410
第一节 事件最初的处置 412
一 进退失据的应对 412
二 事件迅速扩大的原因 419
第二节 成立“处委会”进行调解 423
一 由谁代表民意? 423
二 蒋渭川与“处委会”的改组 427
三 “官”“民”分歧的加剧 432
第三节 派兵入台镇压与陈仪等人的责任问题 449
一 台湾局势的失控 449
二 陈仪的求援电报与南京的增兵决策 458
三 正确判断二二八事件的性质 469
参考文献 471
后记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