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的来由 1
一、语文教学的历史回眸 1
绪论 构建语文课读解学 1
二、语文教学的现状透视 4
三、语文教学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到来 7
第二节 课程的性质 10
一、读解意义的课程 10
二、启迪智能的课程 13
三、海纳综合的课程 15
第三节 课程的理论框架 17
一、课程的源流和命名 18
二、课程的内容概述 23
三、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27
一、通讯系统交流模拟 32
第一章 读解:传输、交流和合作 32
第一节 读解的传输、交流系统 32
二、文本读解系统描述 36
三、读解中的信息反馈 44
第二节 教学的交往、合作系统 46
一、对教学中主体交往的理论思考 47
二、读解课文的交往和合作 54
三、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成和发展 61
第三节 网络教学和CAI课件 69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70
二、中小学适用的网络教学模式 73
三、CAI课件的开发与设计 76
第一节 辨体,读解的门户 82
一、文体的缘起、分类和流变 82
第二章 三种读解要素的分层研究 82
二、文体的类型、特征和读法 91
三、拓展文体读解的创造空间 114
第二节 结构,读解的枢纽 124
一、结构的基本形态与定式 125
二、结构的流变形态与变式 133
三、组织结构的要素与技法 139
第三节 语言,读解的关键 152
一、对语言性质的再认识 153
二、语言的符号性质和类型 161
三、语言传达的困惑与解困途径 170
第三章 三种读解理论的历史发展 183
第一节 读解理论综说 183
一、三种读解理论的生成与运用 183
二、经典文本阅读的“效果历史” 187
三、文本读解的生产性特征 191
第二节 以作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 195
一、传统作者理论的成因 196
二、现代作者理论的发展 203
三、作者理论对课文读解的意义 212
第三节 以文本为中心的读解理论 223
一、文本理论发展的成因 224
二、中西文本理论的不同背景与差异 230
三、文本理论在课文读解中的应用 240
第四节 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 250
一、读者理论崛起的成因 251
二、中国的读者理论 253
三、西方接受学的读者理论 256
四、读者理论对课文读解的启示 260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