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猪的品种及品种问题 1
一、猪品种的共同基本特征及品种概念 2
(一)品种的共同基本特征 2
(二)品种的概念 6
(三)什么是优良品种的问题 7
二、猪的经济类型及其形成 9
(一)猪经济类型的划分及其胴体特征 9
(二)猪的品种经济类型及其形成 10
(三)猪的肥育经济类型及其形成 12
(四)猪的品种经济类型与肥育经济类型的关系 19
(五)结论 20
三、猪的品种管理 20
(一)品种管理的目的 21
(二)品种管理的组织 21
(三)品种管理的措施 22
(四)缺乏品种管理的后果 22
(一)品种鉴定的意义 23
四、猪的品种鉴定 23
(二)品种鉴定的组织和原则 24
(三)品种育种价值的鉴定 25
(四)品种经济价值的鉴定 25
(五)瘦肉型品种猪肥育性能的鉴定及其商品肥育 26
(六)瘦肉型品种肥育猪胴体品质的鉴定 45
(七)我国瘦肉型商品肥育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58
(八)肉脂兼用型品种肥育性能的鉴定及其商品肥育 61
(九)肉脂兼用型品种肥育猪胴体品质的鉴定 67
(十)脂用猪的肥育 68
(十一)品种体质外形的鉴定 69
五、我国地方猪的主要品种及其生产性能 69
(一)瘦肉型猪 72
(二)脂肪型猪 75
(三)肉脂兼用型猪 83
六、国际通用品种猪及其生产性能 90
(一)起源 90
(二)体质外形 97
(三)特点 101
(四)生产性能 104
七、我国地方猪与国际通用品种猪全面评比 110
(一)生产性能评比 110
(二)饲料报酬评比 113
(三)耐粗性评比 115
(四)外形评比 119
(五)母性评比 121
(六)卫生习惯评比 123
(一)品种区域规划的概念 124
(七)肉质评比 124
八、猪的品种区域规划问题 124
(二)品种区域规划的意义 125
(三)品种区域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26
九、关于猪的品种标准化问题 128
(一)猪品种标准化的意义 128
(二)国家标准品种 129
(三)地方标准品种 130
十、本章摘要 131
参考文献 136
第二章 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 140
一、猪的毛色遗传 141
(一)猪的毛色的经济意义 141
(二)猪的毛色的分类 142
(三)猪的毛色的遗传类型 143
二、猪体格类型的遗传规律 145
(一)猪体格类型的经济意义 145
(二)猪体格类型的遗传规律 146
三、猪生长能力的遗传规律 149
四、猪早熟性的遗传规律 152
(一)猪早熟性的概念 152
(二)猪早熟性的分类 153
(三)猪早熟性的遗传规律 154
五、猪对饲料报酬的遗传规律 155
(一)决定饲料报酬的因素 155
(二)猪的饲料报酬特性的遗传规律 157
六、猪体中肉、脂、皮、骨比例的遗传规律 158
七、猪背最长肌和眼肌的遗传规律 159
八、猪产仔数的遗传规律 160
九、母猪泌乳力的遗传规律 162
十、猪乳头数的遗传规律 163
(一)猪乳头数的经济意义 163
(二)猪乳头数的遗传规律 165
十一、猪的母性遗传规律 166
十二、猪抗病力和对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的遗传 167
十三、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167
十四、父母本遗传力的差异 169
十五、猪的先父遗传 171
十六、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遗传力 174
(一)遗传力的计算 175
(二)猪的各种有益经济性状的遗传力 177
十七、本章摘要 178
参考文献 180
一、选种的理论基础 183
第三章 猪的选种 183
二、选种的概念 184
三、选种的作用 185
(一)控制变异的发展方向 185
(二)促进变异累积加强 186
(三)创造新的品质 187
(三)大的畜群 188
(二)持久系统地向同一方向进行 188
(一)与合理培育相结合 188
四、选种成功的条件 188
五、选种指标之一——血统鉴定 189
(一)血统鉴定的概念 189
(二)血统鉴定的方法 189
六、选种指标之二——体质外形鉴定 189
(一)体质外形的概念 189
(二)体质外形鉴定的意义 190
(三)对不同经济类型猪体质外形的要求 195
(四)猪体质外形鉴定的方法——评分标准法 199
(五)猪体质外形鉴定的方法——评分操作法 203
七、选种指标之三——猪的生长发育鉴定 204
(一)猪的体尺测量 204
(二)猪的体型指数的计算 206
(三)猪的称重 208
(四)种猪生长发育等级评定标准 208
(五)成年种猪活重的理想标准 212
八、选种指标之四——繁殖性能鉴定 217
(一)公猪繁殖性能的鉴定 217
(二)母猪繁殖性能的鉴定 218
九、种猪活体胴体品质鉴定 220
(一)活体背膘厚鉴定 220
(二)活体PSE综合症鉴定 221
十、综合选种法 222
(一)综合选种法的概念 222
(二)综合选种法的特点 223
(三)综合选种时种猪一生中鉴定的次数、时期及各次鉴定的主要性状 224
(四)综合选种时育种价值总评 227
(二)优先选种法的特点 234
十一、优先选种法 234
(一)优先选种法的概念 234
(三)合理应用优先选种法 235
十二、相关选种法 236
(一)相关选种法的概念 236
(二)相关选种法的意义和方法 236
十三、评后裔鉴定选种法 238
(一)后裔鉴定选种法的概念 238
(二)后裔鉴定选种法的来源 238
(三)后裔鉴定选种法与遗传学理论相悖 238
(四)实践证明按种猪本身鉴定选种更优于后裔鉴定选种 240
(五)后裔鉴定选种法在生产实践中难于进行 248
(六)结论 249
十四、本章摘要 251
参考文献 253
第四章 猪的选配 255
一、选配的概念 255
二、选配的作用 256
三、选配中的亲和力问题 258
(一)亲和力的概念及其表现 258
(二)决定亲和力的根本因素 259
四、品质选配 260
(一)同质选配 260
(二)异质选配 268
五、亲缘选配 275
(一)亲缘选配的概念 275
(二)亲交程度的计算 276
(三)亲缘选配的育种价值 283
(四)盲目亲交的有害影响 286
(五)亲缘选配的应用方法 288
(六)关于亲交系杂交的问题 293
六、年龄选配 294
(一)年龄选配的概念 294
(二)年龄选配的意义 294
(三)不同年龄选配的表现 297
(四)年龄选配的方法 301
(一)等级选配的概念 302
(二)等级选配的原则 302
七、等级选配 302
八、选配工作的组织措施 304
(一)选种 304
(二)编制个体系谱 304
(三)绘制畜群系谱 305
(四)对过去选配情况的分析 309
(六)编制选配计划表 311
(五)母猪按分群选配公猪 311
九、本章摘要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五章 猪的定向培育和利用原理 317
一、仔猪的定向培育 321
(一)仔猪培育的任务 321
(二)仔猪的代谢特点 321
(三)各品种类型哺乳仔猪遗传性所需饲养水平 325
(四)哺乳仔猪饲粮配合举例 329
(五)哺乳仔猪补料技术 331
(六)各品种类型哺乳仔猪需饲料绝对量 332
(七)同品种仔猪初生重与以后生长发育的关系 333
(八)保持各品种类型的仔猪在相应饲养水平下的遗传性发育水平所需的其他措施 334
(九)各品种类型仔猪的遗传性发育水平 336
(十)仔猪断奶 336
(十一)获得仔猪全活全壮的综合措施 338
二、后备种猪的定向培育 340
(一)后备种猪培育的任务 340
(二)各品种类型后备种猪遗传性所需饲养水平及相应的发育水平 341
(三)各品种类型后备种猪需饲料绝对量 344
(四)后备种猪的管理 345
三、种公猪的定向培育和利用原理 346
(一)种公猪培育的任务 346
(二)各品种类型的种公猪遗传性所需的饲养水平 346
(三)各品种类型的种公猪所需饲料的绝对量 348
(五)种公猪的利用 349
(四)种公猪的管理 349
四、妊娠母猪的定向培育和利用原理 351
(一)妊娠母猪培育的任务 351
(二)各品种类型的妊娠母猪遗传性所需的饲养水平 351
(三)各品种类型姓娠母猪的生产性能 356
(四)妊娠母猪的管理和利用 357
(一)哺乳母猪培育的任务 363
(二)各品种类型的哺乳母猪遗传性所需的饲养水平 363
五、哺乳母猪的定向培育 363
(三)各品种类型的哺乳母猪在符合其遗传性所需的饲养水平下发育表现出的生产水平 366
(四)哺乳母猪的管理 367
(五)哺乳母猪体况和体重的变化与产仔情况的关系 367
六、未成年基础母猪在其遗传性所需的饲养水平下的增重水平 369
七、各品种类型的成年种母猪全年所需饲料绝对量 371
八、运动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72
(一)运动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72
(二)运动对后备种猪发育和胴体品质以及生产力的影响 375
九、猪品种经济类型的定向培育 377
(一)猪的发育规律 379
(二)猪经济类型的定向培育 390
十、猪的经济类型与饲养水平 396
十一、猪场的选择及猪舍设计 397
(一)场址选择 397
(二)场地区划 397
(三)猪舍设计 400
(四)猪场环境 406
十二、本章摘要 406
参考文献 408
第六章 猪的繁育方法 411
一、繁育方法的概念 412
二、繁育方法的分类 415
(一)繁育方法分类的目的 415
(二)繁育方法分类的原则 416
(三)现行家畜繁育方法分类的缺点 417
(四)繁育方法分类的新方案 421
(二)纯种繁育的作用 422
(一)纯种繁育的概念 422
三、猪的纯种繁育 422
(三)养猪业中应用纯种繁育法改良品种的实例 424
(四)纯种繁育应用的场合 430
(五)简单纯种繁育 433
(六)品系繁育 434
四、猪的杂交繁育概述 455
(一)杂交繁育的概念 455
(二)杂交繁育的生物学特性 455
(三)杂种遗传性比率的计算 457
(四)杂种遗传性生产力水平的预测 460
五、猪的育成杂交 462
(一)简单育成杂交繁育法 464
(二)级进育成杂交繁育法 473
(三)引入育成杂交繁育法 480
(四)多品种综合育成杂交繁育法 483
(五)育成杂交繁育法的客观权衡确定 488
(六)育成杂交繁育中公母猪的利用问题 490
(七)杂种代数的确定法 491
(八)杂种品种性的表述法 496
(九)育成杂交繁育工作的程序 498
(十)育成杂交繁育计划的拟定 508
六、关于我国当前猪的新品种育成和品种改良问题 513
(一)新品种育成的前提 513
(二)我国已拥有非常丰富的猪的品种资源 514
(三)猪的繁殖力很强,引入现有品种易于取代过时品种 515
(四)可利用经济杂交以提高猪的品种生产性能 515
(五)当前国际上猪育种工作的总趋势 516
(六)我国当前养猪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3
(七)我国今后猪育种工作的主要方向 525
七、猪的经济杂交 526
(一)经济杂交的概念及其意义 526
(二)杂交优势问题 527
(三)经济杂交的方式 535
(四)对各种经济杂交方式的评价 537
(五)评经济杂交的品种组合试验 551
(六)决定经济杂交效果的因素 553
(七)正确选择经济杂交的母本品种和父本品种 556
(八)我国猪经济杂交的最佳品种组合 559
(九)经济杂交的组织措施 560
八、本章摘要 561
参考文献 566
第七章 有性世代的生活力 570
一、有性世代的生活力概述 570
三、生活力与遗传性 571
二、生活力的概念 571
四、生活力的生化基础 572
五、生活力的衰退——有机体的衰老与死亡 576
六、生活力的复壮——有机体的返老还童和生与死的统一 577
七、生活力的控制 584
参考文献 586
附录 587
一、种猪生产性能登记表 587
二、猪饲料营养成分表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