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1917—1949) 20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20
第一节 维新派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 20
第二节 革命派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 25
第三节 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及其影响 31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创作 34
第五节 林纾等的翻译文学 37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42
第二章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中国文艺方向”的确立 42
第二节 左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 45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想论争 48
第四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2
第三章 鲁迅 54
第一节 生平和思想历程 54
第二节 《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 57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63
第四节 杂文 66
第二节 叶圣陶等“为人生”的小说 69
第四章 小说(一) 69
第一节 1918—1928年概述 69
第三节 王鲁彦等的“乡土小说” 72
第四节 郁达夫等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74
第五节 包天笑等的通俗小说 77
第五章 小说(二) 80
第一节 1928—1937年概述 80
第二节 茅盾的《蚀》、《子夜》等小说 81
第三节 老舍的《月牙儿》、《骆驼祥子》等小说 87
第四节 巴金的《家》等小说 89
第五节 沈从文的《萧萧》、《边城》等小说 93
第六节 柔石、丁玲、吴组缃、萧红等的“左翼”小说 97
第七节 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 102
第八节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小说 104
第九节 张恨水的通俗小说 105
第六章 小说(三) 108
第一节 1937—1949年概述 108
第二节 张天翼、沙汀、艾芜等的小说 110
第三节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113
第四节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115
第五节 钱钟书的《围城》 117
第六节 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 118
第七节 徐讦、无名氏的小说 120
第八节 还珠楼主、秦瘦鸥等的通俗小说 123
第九节 孙犁、丁玲等的解放区小说 125
第一节 概说 129
第七章 新诗 129
第二节 郭沫若的《女神》等诗集 132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等的诗 134
第四节 冯至、李金发等的诗 137
第五节 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诗 138
第六节 戴望舒和《汉园集》三诗人的诗 140
第七节 艾青、田间及“七月派”的诗 143
第八节 穆旦等“中国新诗派”的诗 145
第九节 李季、阮章竞的诗 147
第一节 概说 150
第八章 散文 150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散文 151
第三节 林语堂、何其芳、丰子恺等的散文 156
第四节 杂文 159
第五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 161
第九章 戏剧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第二节 田汉、丁西林的话剧 165
第三节 曹禺的《雷雨》、《北京人》等话剧 169
第四节 郭沫若的《屈原》等历史剧 173
第五节 《白毛女》等根据地的歌剧 174
第十章 台湾文学(一) 177
第一节 台湾新文学的萌芽与成长 177
第二节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 181
第三节 台湾新文学的重创与艰难前行 183
第四节 台湾新文学的光复及与大陆文学的合流 185
第一节 频繁的思想批判运动 187
第一章 从建国后的思想批判到“文化大革命” 187
中编(1912—1976) 187
第二节 “双百方针”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19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文艺思潮 194
第二章 小说 199
第一节 概说 199
第二节 梁斌、杨沫、欧阳山的长篇小说 200
第三节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202
第四节 周立波、柳青、李準的农村题材小说 203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和茹志鹃的短篇小说 204
第六节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小说 207
第三章 新诗 209
第一节 概说 209
第二节 闻捷等的新生活颂歌 211
第三节 李季等的长篇叙事诗 213
第四节 郭小川、贺敬之等的政治抒情诗 215
第四章 话剧和散文 218
第一节 概说 218
第二节 《茶馆》、《关汉卿》等话剧 221
第三节 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抒情散文 223
第五章 台湾文学(二) 226
第一节 分流之后:50年代的台湾文学 226
第二节 “现代派”文学的滥觞与鼎盛 228
第三节 “乡土文学”的复萌与壮大 231
第四节 多元取向:80年代及其后的台湾文学 233
第一章 “新时期”文学的形成及其走向 236
第一节 “新时期”初文学界的思想解放潮流 236
下编(1976— ) 236
第二节 外来文化与文学思潮的传播和影响 237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文学走向 240
第二章 小说(一) 242
第一节 1976—1985年概说 242
第二节 刘心武、冯骥才等的“伤痕文学” 243
第三节 高晓声、谌容、张贤亮、古华等的“反思文学” 247
第四节 王蒙的小说创作 250
第五节 汪曾祺、邓友梅等的风俗小说 252
第六节 蒋子龙、李国文等的“改革文学” 255
第七节 韩少功、阿城等的“寻根小说” 257
第八节 刘索拉、徐星等的“新潮小说” 260
第三章 小说(二) 263
第一节 1985年以后概说 263
第二节 张承志、贾平凹、张炜、史铁生、莫言等的小说 265
第三节 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等的“先锋小说”和残雪的小说 270
第四节 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的“新写实小说” 274
第五节 刘醒龙、谈歌等的“新现实主义小说” 278
第六节 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等女性作家的小说 280
第七节 王朔的通俗小说 284
第八节 朱文、韩东等的“新生代小说” 285
第四章 新诗 287
第一节 概说 287
第二节 艾青等“归来者”的现实主义诗歌 288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等的“朦胧诗” 292
第四节 “新生代”诗群 296
第五节 翟永明等的“女性诗歌” 297
第一节 概说 299
第五章 散文 299
第二节 巴金、孙犁等的历史反思散文 300
第三节 贾平凹、周涛等的抒情散文 303
第四节 张中行、汪曾祺的文人散文 305
第五节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307
第六节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 309
第六章 戏剧 312
第一节 概说 312
第二节 李龙云等的现实主义话剧 314
第三节 高行健、沙叶新的“实验话剧” 316
第四节 锦云、陈子度等的新形态现实主义话剧 318
第五节 魏明伦等的戏曲 320
第七章 港澳文学 323
第一节 香港新文学的拓荒与萌芽 323
第二节 50年代以后的香港文学 324
第三节 20世纪的澳门中文文学 328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