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丙辉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589953
  • 页数:2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总结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实施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的研究成果。

绪论 1

第一篇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5

第1章 生态恢复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5

1.1 生态恢复及恢复生态学的概念 5

1.1.1 生态恢复的概念 5

1.2.1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7

1.2.2 干扰与演替——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 7

1.2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7

1.1.2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 7

1.2.3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8

1.3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状况 8

1.4 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恢复 9

1.5 生态恢复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10

1.5.1 国际生态恢复理论的形成 10

1.5.2 国外生态恢复重建研究概况及特点 11

1.5.3 中国的生态恢复的发展 12

1.5.4 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15

1.5.5 未来生态恢复研究的发展方向 16

1.6 国内外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1.7 小结 18

第二篇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的植被动态演替研究 19

第2章 研究区基本特征及划分 19

2.1 气候分区 19

2.2 土壤植被带划分 20

2.3.1 地貌类型特点 21

2.3.2 人口与土地分布 21

2.3 地貌及人口因素划分 21

2.4 综合分类方法 22

第3章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演替研究 23

3.1 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3

3.1.1 地理位置 23

3.1.2 地质、地貌 23

3.1.3 气象与水文 23

3.1.4 社会经济状况 24

3.2.2 内业处理方法 25

3.2.1 外业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25

3.1.5 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 25

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5

3.3 结果与分析 26

3.3.1 生态修复过程与植物群落分布特点 26

3.3.2 各调查点的不同群落中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27

3.4 各调查点的物种多样性测度 34

3.4.1 项目区内各调查点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 34

3.4.2 项目区内各调查点群落乔木层物种均匀度 35

3.4.3 项目区内各调查点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35

3.5 结论 36

第4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不同生态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恢复成效评价 37

4.1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立项依据 37

4.2 研究地自然环境与植被概况 38

4.2.1 研究地自然环境概况 38

4.2.2 研究地的植被概况 38

4.3 研究方法 40

4.3.1 群落特征研究方法 40

4.3.3 种群的生态位研究方法 41

4.3.2 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41

4.3.4 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方法 42

4.4 结果与分析 43

4.4.1 各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43

4.4.2 各恢复阶段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46

4.4.3 各恢复阶段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57

4.5 结论与讨论 59

4.5.1 结论 59

4.5.2 讨论 60

第5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炼山后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63

5.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63

5.1.1 自然概况 63

5.1.2 研究方法 63

5.2 结果与分析 63

5.2.1 炼山后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特征 63

5.2.3 炼山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65

5.2.2 炼山后植物群落中树种在不同径级的比例分布 65

5.3 讨论 66

第6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生态恢复过程中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68

6.1 研究区环境概况 68

6.2 研究方法 68

6.3 结果与分析 69

6.3.1 生态位宽度分析 69

6.3.2 生态位重叠变化分析 70

6.3.3 主要乔木种群间生态位相似比例 71

6.3.4 生态位重叠与生态相似比例分配 72

6.4 讨论 72

第7章 滇中高原盆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措施的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73

7.1 研究地区概况 73

7.2 研究方法 73

7.2.1 样地选择与调查 73

7.3 人工恢复地和封禁措施地植被恢复效益分析 74

7.2.2 数据处理 74

7.4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分析 75

7.5 结论 75

第8章 滇黔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76

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6

8.1 贵州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 76

8.2 研究方法 76

8.2.1 植被覆盖调查方法 76

8.2.2 植被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76

8.2.3 群落生物量调查方法 77

8.3 赤水市生态修复工程植被生态效益评价 77

8.3.1 数据处理 77

8.3.2 赤水市生态修复工程植被评价 77

8.4 结论 80

9.1.2 地形地貌 81

9.1.1 概况 81

9.1.3 水文气象 81

第9章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分析 81

第三篇 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分析 81

9.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 81

9.2.1 行政区划 82

9.2.4 土地利用简况 82

9.2.2 人口和劳动力 82

9.2.3 经济状况 82

9.2 社会经济概况 82

9.1.5 土壤 82

9.1.4 植被情况 82

9.2.5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及目标 83

9.2.6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83

9.2.7 土地利用分区 84

9.3 水土流失与防治现状 85

9.3.1 水土流失现状 85

9.3.2 研究区内水土流失类型 86

9.4 研究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 86

9.4.1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方法流程 86

9.4.2 遥感图像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87

9.4.3 土壤侵蚀动态更新内容与表示 88

9.4.4 土壤侵蚀动态图的编制 89

9.5 研究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调查结果 90

9.5.1 USLE中各因子值的确定及因子图的生成 90

9.5.2 土壤侵蚀分布图 93

9.6 研究区土壤侵蚀特征和动态分析 94

9.6.1 土壤流失量预测结果讨论 94

9.6.3 土壤侵蚀等级与产沙量 95

9.6.2 土地利用方式与流失等级 95

9.6.4 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96

第10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97

10.1 研究地区植被概况与研究方法 97

10.1.1 研究地区植被概况 97

10.1.2 研究方法 98

10.2 结果与分析 98

10.2.1 各恢复阶段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变化 98

10.2.2 各恢复阶段土壤营养元素灰色关联分析 100

10.4 巫溪县生态修复区土壤肥力质量分析 101

10.4.1 不同退化生物群落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101

10.3 讨论 101

10.4.2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及其与裸地的土壤肥力分析 104

10.5 结论 105

第11章 滇中高原盆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措施的土壤性能研究 107

11.1 研究方法 107

11.1.1 样地选择与调查 107

11.1.2 数据处理 107

11.2 不同措施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和分析 107

11.3 不同措施地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108

第12章 湘赣丘陵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研究 109

12.1 研究目的、意义与现状 109

12.2 生态修复试验区的自然条件和研究方法 110

12.2.1 生态修复试验区的自然条件 110

12.2.2 研究方法 111

12.3.1 生态修复试验区疏林地补植树种的选择 112

12.3 研究结果分析 112

12.3.2 生态修复试验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对比研究 114

12.3.3 拱桥小流域的水沙监测 120

12.4 结论 126

12.5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27

13.1.1 原始资料与景观要素分类 128

13.1.3 格局指标 128

13.1.2 研究方法 128

13.1 材料与方法 128

第13章 重庆璧山县水土流失格局生态现状研究 128

13.2 结果与分析 129

13.2.1 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129

13.2.2 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130

13.2.3 水土流失强度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面积分布 131

13.2.4 水土流失空间格局状况分析 131

13.3 讨论 133

14.1 项目区概况 135

14.1.1 自然条件 135

第四篇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35

第14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35

14.1.2 社会经济状况 137

14.2 建设规模和措施的总体布局 139

14.2.1 建设规模 139

14.2.2 布局的原则 140

14.2.3 生态修复对象与分区 140

14.2.4 工程布局 141

14.3.1 封禁管护 142

14.3 工程设计 142

14.3.2 监测工程 143

14.3.3 生态辅助工程 144

14.4 施工组织及分年实施计划 145

14.4.1 施工组织设计 145

14.4.2 实施计划 145

14.6.1 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146

14.6 项目组织管理 146

14.5.3 社会效益 146

14.5.2 经济效益 146

14.5 效益分析 146

14.5.1 生态效益 146

14.6.2 科技支撑 147

14.6.3 组织协调 147

14.6.4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制观念,强化监督执法 147

第15章 滇黔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148

15.1 贵州省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简介 148

15.2 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系 149

15.2.1 项目区在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后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 149

15.1.2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149

15.1.1 项目区的自然条件 149

15.2.2 项目区在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后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150

15.3 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产业结构变化及现状 151

15.3.1 项目区农业和乡镇企业结构的变化 151

15.3.2 项目区农业内部结构变化 152

15.3.3 项目区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及现状 155

16.1.2 评价类型区域划分 157

16.1.1 评价的内容 157

第16章 滇黔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157

16.1 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其资料来源 157

16.1.3 评价方法 158

16.1.4 资料来源 158

16.2 经济效益评价 158

16.2.1 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158

16.2.2 间接经济效益评价 162

17.1.1 封育治理 165

17.1.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65

17.1.2 退耕还林还草与荒山绿化 165

第17章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机制研究 165

17.1 重庆璧山县景观生态修复机制 165

第五篇 生态修复机制研究 165

17.1.4 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166

17.1.5 积极实施“以气代柴”等农村能源工程建设措施 166

17.1.6 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166

17.2.3 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对生态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认识 167

17.2.2 制定规范性文件,完善有关制度 167

17.2 璧山县生态修复管理机制 167

17.1.7 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167

17.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67

17.2.4 依法监督,依法治理生态环境 168

17.2.5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和投入体系 168

17.2.6 技术联姻,开展科研观测 168

第18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 170

18.1 封禁治理 170

18.4 农田工程 171

18.5 农村能源工程 171

18.3 退耕还林措施 171

18.2 草地改良措施 171

第19章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实施水保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172

19.1 研究区概况 172

19.2 探索与实践 172

19.2.1 全面封禁,狠抓管护 173

19.2.2 植树造林,全面绿化 173

19.2.4 多管齐下,综合防治 174

19.2.3 提高科技,搞好监测 174

19.3.1 妥善解决好生态修复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175

19.3.2 重点抓好两个结合 175

19.3 体会与经验 175

19.3.3 着重处理好4个关系 176

19.3.4 狠抓建立四种机制 176

19.4 问题与对策 177

19.4.1 存在问题 177

19.4.2 应对举措 177

20.1 小城镇农户沼气代柴、代煤措施 179

第20章 湘赣丘陵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生态修复试验区能源替代措施研究 179

20.2 小城镇农户电、液化气代柴、代煤措施 181

20.3 山区农户沼气代柴、代煤措施 182

20.4 结论 183

第六篇 生态修复景观评价 185

第21章 秦巴山地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生态恢复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185

21.1 生态恢复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况 185

21.2 巫溪县的地理生态特征及系统区边界及环境特征 187

21.3.1 研究目标 188

21.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方法 188

2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89

21.4 生态修复区景观健康评价 190

21.4.1 项目区生态退化特征调查方法 190

21.4.2 生态退化特征 190

21.4.3 项目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特征 190

21.5 景观健康评价 191

21.5.1 评价单元的确定 191

21.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192

21.6 模糊评价 196

21.7 巫溪县与璧山县景观格局对比分析 198

21.7.1 研究背景 198

21.7.2 研究方法 199

21.7.3 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结果与分析 201

21.7.4 巫溪县生态修复区水土流失景观指数结果与分析 208

21.7.5 讨论 209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