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覃德清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9054270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壮族文化特征与现代文化建构。

绪论 1

一、缘起与思路 1

二、壮族文化与精神文明 4

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采借 7

四、调查研究的过程 10

五、总体结构与研究宗旨 11

壮族传统文化特征 1

第一章 衍生基源:那弄文化区的族群文化 1

一、地理方位与生态环境 1

二、“那弄文化区”的稻作文明根基 9

三、壮族社会文化演进的历史背景 13

第二章 “正常的儿童”:壮族文化渊源的历史定位 18

一、“正常”、“早熟”与“粗野” 19

二、考古文化的证明 21

三、文化特质的印证 26

四、神话风格的表征 34

第三章 壮族传统文化结构的非整合性特征 39

一、“整合”与“非整合”的界定 39

二、壮族社会角色结构的非整合性 42

三、壮族制度文化结构的非整合性 45

四、身份迷失与壮族精神文化结构的非整合性 48

第四章 壮族文化开放性与封闭性特征辨析 58

一、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审视 58

二、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历史渊源 60

三、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的形成 63

四、“封闭统合”与“开放兼容”的调节 69

第五章 铜鼓文化与壮族智能结构特征 72

一、壮族与铜鼓 72

二、壮族铜鼓的多层文化内涵 78

三、铜鼓科技含量与壮族智能水平 82

第六章 歌咏文化与壮族诗性思维特征 85

一、以歌代言的“歌唱的民族” 85

二、壮族抒情悲歌的文化价值 86

三、悲歌传承与心灵苦闷的消释 97

四、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转型 101

五、诗性思维理论与壮族诗性思维特征 108

第七章 多重文化认同与壮汉族群互动模式特征 117

一、壮汉文化的交融历程 118

二、现实印证:华南紫村的壮汉族群认同 121

三、壮汉文化互补共赢的运作机制 125

四、壮汉文明共生模式的人类文明史价值 129

第八章 坚忍聪灵,宽和明达——壮族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特征 131

一、多重视野中的壮族“文化意象” 131

二、“莫—大王文化系列”的解读 136

三、坚忍聪灵的民族性格 143

四、宽和明达的文化心理 145

壮族现代文化建构 147

第九章 壮族文化建构:历史沉思与发展导向 147

一、壮族社会发展的制衡因素 147

二、壮族文化演进历程的省思 150

三、民族能量结构理论的解释 153

四、人的现代化与壮族文化发展 156

第十章 壮汉文化交融与壮族精神文明建设 162

一、“大传统”层面的汉文化传播 163

二、“小传统”场域的壮汉文化交融 165

三、“正读”、“异读”与“误读”——作为一个个案的广西柳江县精神文明建设 167

四、区域时空差异与精神文明建设 172

第十一章 文化资源开发与右江文明河谷建设 174

一、右江流域的文化资源 174

二、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176

三、右江文明河谷的建设实践 180

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导向 182

第十二章 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文化衍生空间的构筑 189

一、民族文化保护的理论思考 189

二、世界遗产标准观照下的壮族文化 194

三、民族文化保护的力量之源 199

四、文化遗产衍生空间的构筑 204

第十三章 壮族教育改革与壮族文化的延续 206

一、壮族教育的现实困境 206

二、壮族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209

三、教育功能与壮族文化延续 214

第十四章 壮族文化提升与“和乐美境”的建构 220

一、文化提升与人格陶塑 220

二、壮族民俗文化的革故鼎新 224

三、壮族信仰结构的现代转型 227

四、“和乐美境”的营建 236

第十五章 生态文明与壮族小康社会建设 239

一、生态文明与后现代理论的抉择 239

二、壮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 243

三、壮族地区实现小康指标的三种类型 248

四、壮族小康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53

第十六章 族群记忆与民族复兴——瓯骆族裔—壮侗语族群的文化整合与未来发展 258

一、瓯骆族裔的记忆链接 259

二、瓯骆族裔的文化整合 266

三、民族自觉与人文重建 268

四、现实挑战与民族复兴 273

参考文献 280

后记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