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 2
1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体系的总体布局与研究方法 2
1.1 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
1.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区 3
1.3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监测网络的建立 5
1.4 典型小流域防护林综合效益监测站的建立 6
1.5 绵阳官司河效益监测站的自然地理背境 12
2.1 防护林重建过程中优势种群动态与演替预测 24
2 防护林体系植被重建过程 24
2.2 防护林重建过程中物种多样性 36
2.3 防护林林分结构模式 41
3 防护林林分生长与生物量 55
3.1 林木生长过程 55
3.2 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 65
3.3 影响林分生物产量的相关因子 86
4 岩土演化对防护林植被的动态影响 88
4.1 防护林区岩土演化的非均衡动态 88
4.2 岩土演化的生态效应 104
4.3 岩土演化对防护林植被影响的评价 126
5 防护林养分循环及改良土壤作用 127
5.1 土壤养分储量动态 127
5.2 土壤养分循环与动态平衡 131
5.3 改良土壤作用与评价 142
6 防护林的能量转换与利用 159
6.1 能量环境分析 159
6.2 光能的截获与光合生产效率 163
6.3 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 167
6.4 能量的热力学分析 172
6.5 防护林能量分布与利用 184
7 防护林水分动态与水量动态平衡 189
7.1 林冠截留 189
7.2 林地对土壤入渗的调蓄作用 192
7.3 林分土壤水分动态 198
7.4 防护林的径流组成分析 200
7.5 林分的水量平衡及林地蒸发散 202
7.6 林分坡地产流规律 203
7.7 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的应用 205
8.1 流域侵蚀环境的形成与特点 220
8 坡地系统土壤侵蚀规律与防护林体系的水土保持效益 220
8.2 坡地系统侵蚀产沙过程 224
8.3 林木根系对土壤侵蚀能力的影响 237
8.4 坡地系统水力侵蚀产沙模拟 239
8.5 防护林水土保持效益 242
9 “3S”信息技术在防护林效益监测与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 244
9.1 广义“3S”信息技术 245
9.2 遥感图像处理 248
9.3 数据库的设计与生成 259
9.4 岩石—土壤—植被信息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 263
9.5 防护林生态效益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268
9.6 问题分析 270
9.7 结语 272
下篇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评价 274
10 防护林体系工程效益评价理论与研究方法 274
10.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274
10.2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途径 276
11 防护林体系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学的研究 278
11.1 防护林体系工程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 278
11.2 防护林体系工程效益评价的软系统归纳集成法(SSMⅡ) 282
11.3 防护林体系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总体研究思路 294
12 防护林体系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96
12.1 国内外森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进展 296
12.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 297
12.3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途径设计 297
12.4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3
12.5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试评价 320
13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川江段)一期工程林效益计量评价 328
13.1 生物资源计量评价 328
13.2 水土保持效益的计量评价 340
13.3 水源涵养效能计量 348
13.4 土壤改良效益的计量评价 362
14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川江段)一期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367
14.1 防护林效益综合评价与效益计量评价的比较 367
14.2 效益评价数据的获取 368
14.3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369
14.4 效益评价指标的量化 370
14.5 防护林综合效益指数(S)与产出总分(U)的计算 372
14.6 一期工程林综合效益评价 373
主要参考文献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