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通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1
第二节 校勘与校雠 4
第三节 校勘与古籍整理和研读 10
第四节 校勘要运用各种知识 13
第五节 古今人校勘条件的对比 17
第一节 周秦的校勘 22
第二章 校勘简史 22
第二节 两汉的校勘 2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的校勘 31
第四节 唐五代的校勘 36
第五节 两宋的校勘 49
第六节 元明的校勘 56
第七节 清代的校勘 66
第八节 民国的校勘 77
第九节 建国以来的校勘 81
第十节 台湾的校勘 88
第十一节 校勘学的发展 90
第三章 古书讹误的一般情况 100
第一节 误 100
第二节 脱 114
第三节 衍 120
第四节 错位 129
第四章 校勘的先导工作 140
第一节 选择校勘的对象 140
第二节 搜集现存各种版本 142
第三节 分析归纳版本的源流系统,比较各本的校勘价值 143
第四节 选择底本、对校本和参校本 149
第五节 搜集其他校勘资料 154
第五章 校勘的方法 160
第一节 对校法 160
第二节 本校法 163
第三节 他校法 173
第四节 理校法 182
第五节 关於文物校勘法 206
第一节 不可迁就政治 214
第六章 校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4
第二节 不可尽信他书引文 217
第三节 不可轻改古书 226
第四节 注意语言的内部规律性和时代性 231
第五节 不可误校,避免漏校 254
第七章 校勘记的写法 258
第一节 校勘成果的发表形式 258
第二节 校勘记的类型、写法及校勘记所使用的术语 266
第三节 撰写校勘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2
第四节 校勘记的位置和校勘记与正文的对应格式 301
第八章 校勘前体例的拟订和校勘後说明的撰写 308
第一节 校勘前体例的拟订 308
第二节 校勘後说明的撰写 315
第九章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 328
第一节 在校勘底稿上的工作 328
第二节 校勘常用符号 333
第十章 目录知识在校勘中的运用 337
第一节 运用目录检索现存古籍版本 337
第二节 目录的编排检索方法 348
第一节 善本的校勘价值 359
第十一章 版本知识在校勘中的运用 359
第二节 新发现的版本对於校勘的意义 364
第三节 校勘古籍时常遇到的版本术语 367
下篇 专论 377
《三余札记》校书义例试探 377
运用典故校勘《全唐诗》《全宋词》举例 396
《读书杂志》指瑕录 419
乾隆四库谕文献学思想初探 431
七十年代末以来大陆校勘学研究综论 443
网路古籍资源及其检索与利用 466
网路古籍目录资源及其检索与利用 489
网路古籍的版本校勘问题 500
附录 资料 509
古籍校点释例(初稿)(上) 509
形近易讹字表 515
历朝帝王名讳及其代字兼讳字简表 610
校勘学论著要目 627
初版后记 640
再版后记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