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区域研究的历史借鉴 1
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宁绍地区土地开发 1
1.1 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秦汉之际 1
1.2 土地垦殖日渐高涨的东汉时期 2
1.3 土地褊狭亩值一金的两晋时期 4
1.4 小结 6
2.1 史前时期 7
2 古代金衢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其利用 7
2.2 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9
2.3 隋唐宋元时期 11
2.4 明清时期 13
2.5 小结 13
3 古代宁绍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发展 14
3.1 粮食作物种植的起源 14
3.2 从迁徙农业到定居农业的过渡 15
3.3 秦汉以后水稻种植成为惟一主要的作物 16
3.4 人口压力促进种植技术提高及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增加 17
3.5 结论 19
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宁绍地区的农田水利 19
4.1 鉴湖的修筑 19
4.2 西兴运河的疏凿 22
4.3 海塘的零星修筑 23
4.4 小结 24
5 隋唐宋元时期宁绍地区水利建设及其兴废 24
5.1 海塘体系的形成 25
5.2 水利建设和治理高潮 26
5.3 湖陂的湮废 30
第2章 区域开发中的行政区划调整 32
1 城市化中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性质及其原则 32
1.1 行政区划的性质 32
1.2 行政区划的原则 34
1.3 结束语 39
2 城市化中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39
2.1 改革和调整的必要性 39
2.2 改革和调整面临的问题 41
3 浙江省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 46
3.1 行政区划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7
3.2 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53
第3章 中国城市经济区开发研究 63
1 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市域农业结构问题与调整 63
1.1 市域农业结构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63
1.2 面向市场,市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方向 68
1.3 市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两点建议 72
2 沿海发达地区边缘地域的城镇成长与体系化 73
2.1 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 74
2.2 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分析 75
2.3 城镇体系成长的战略设想 76
2.4 几点政策建议 78
3 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本市经济贡献分析 80
3.1 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0
3.2 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85
4 小城镇整理:中国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88
4.1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8
4.2 小城镇整理的形势判断及分类指导 91
4.3 小城镇整理的对策建议 95
第4章 中国经济轴带的开发研究 97
1 京九轴带的经济开发 97
1.1 京九轴带开发条件分析 97
1.2 开发战略 98
1.3 基本开发格局 100
1.4 结论 103
2 湘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现状及调整 103
2.1 湘江经济轴带社会生产力的空间结构现状 104
2.2 湘江经济带产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和问题 105
2.3 湘江经济轴带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 107
3 京沪铁路与宿州经济:内在联系及未来变化 110
3.1 京沪铁路 110
3.2 京沪铁路宿州段 111
3.3 宿州经济 112
3.4 铁路与地区经济的关系 115
3.5 京沪铁路与宿州市未来经济发展 116
4.1 京沪铁路与宿州市 121
4 京沪铁路对宿州市经济结构发展的时空影响 121
4.2 京沪铁路对宿州市经济结构发展的时间影响 122
4.3 京沪铁路对宿州市经济结构发展的空间影响 125
5 长江流域农业大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地域性策略 129
5.1 外向型农业发展条件及评价 129
5.2 外向型农业发展原则、策略及结构调整方向 132
5.3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措施 136
1 产业集群研究 140
1.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140
第5章 中国特殊地理区域开发研究 140
1.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141
1.3 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 143
1.4 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 145
1.5 理论述评 146
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聚现状及发展路径 147
2.1 东北地区整体尺度的工业集聚现状及问题 148
2.2 省区尺度的工业集聚现状及问题 151
2.3 产业区的发展及问题 152
2.4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155
3 改造老工业基地首先应改造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157
3.1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158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159
3.3 东北老工业基地政企关系的转变 164
4 生态脆弱区域的城镇化初探 167
4.1 生态脆弱区的空间界定及人地关系特征 167
4.2 生态型城镇化:ECOTONE区域城镇化道路 171
4.3 生态城市:实践与成效 173
5.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演变 176
5 流域经济协作区:区域空间重组新模式 176
5.2 建立流域经济区的必要性 177
5.3 流域经济区的特征与功能 180
5.4 实施的措施与途径 182
6 生态脆弱区的传统产业结构重组研究:闽西案例 185
6.1 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185
6.2 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187
6.3 闽西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188
7.1 对结构调整背景的新认识 193
7 转型时期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193
7.2 沿海四省一市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内容 195
7.3 几点认识 200
8 中国关谷要塞的地理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202
8.1 古关隘的地理特征 202
8.2 古关隘资源的现代价值 205
8.3 古关隘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206
9 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浙江省为例 209
9.1 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210
9.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2
9.3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214
第6章 面向新经济背景下的区域开发实践 217
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区位的形成和演进 217
1.1 引言 217
1.2 产业区位集聚理论的回顾 218
1.3 新经济地理学 219
1.4 思想启示与应用探讨 223
2.1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226
2 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226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227
2.3 新经济地理学新在何处 229
2.4 结语 233
3 世界经济集团化理论与发展现状 234
3.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34
3.2 世界经济集团化发展现状与特点 245
4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区域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57
4.1 国际贸易区域化现象及特点 257
4.2 国际贸易区域化的理论解释 259
4.3 贸易区域化对中国的启示 263
5 用全新的人地观认识农村经济发展 266
5.1 人地关系现状 266
5.2 PRED协调发展理论 268
5.3 政策意义 272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