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汉赋研究现状 1
二 立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3
三 关于“人格”和“士人心态”术语在本书中的运用 8
第一章 汉赋书写与心态观 15
第一节 汉赋赋性说 17
一 铺陈的使用 18
二 类、象的使用 20
第二节 汉赋书写论 24
一 从作者的书写动因看 24
二 从书写过程也即赋文本的表现看 26
三 从书写效果在读者的接受层面看 28
第三节 汉赋心态观 31
一 与政治道德生活有关的心态 32
二 与社会世俗生活有关的心态 38
三 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心态 40
第二章 流变中的汉赋体类意识 43
第一节 “以类相从”:以《汉书·艺文志》为中心的赋类划分 44
一 赋为文学主流 45
二 多重标准下的赋类区划意识 45
第二节 “因文立体”:汉人的文学模拟意识 50
一 由模拟而形成类型 50
二 由模拟而形成规范 53
第三节 “缘事而发”:汉人的文学创作意识 56
一 汉人的抒情而作传统 57
二 缘事而发的多样创作实践 58
第四节 汉赋体类划分 64
第三章 影写:拟骚体中的汉人焦虑 70
第一节 “九”体非袭《九辩》辨 71
第二节 影写策略 77
一 人象类别及安排模式 77
二 物象类别及表达模式 82
三 “情节”复现 88
第三节 “龙蛇”哲学 93
一 失志不遇 94
二 “龙蛇”哲学 98
第四节 焦虑心态 101
一 现实倒置感 102
二 年岁飘忽感 103
三 命运限定感 105
四 孤独感 108
第四章 变创:其他骚体赋中的汉人自慰 113
第一节 不遇言志类:从怨世向安顿 114
一 不遇类 116
二 言志类 118
第二节 性命玄思类:由焦躁至平宁 122
一 句式和结构 123
二 人格和心态 126
第三节 宫怨悼亡类:由哀伤到相思 130
一 《长门赋》 132
二 《自悼赋》 134
三 《悼李夫人赋》 135
第四节 北方述行:由向心洎离心 138
一 “地—人—史—景”结构 138
二 文学贡献 142
三 远离与归返的心态 146
第五章 苞括:大赋中的帝国想象 149
第一节 苞括模式 150
一 句式运用 151
二 人象设置 156
三 物象安排 158
四 “情节”表现 161
第二节 讽谏人格 162
一 作为政治批评艺术的讽谏 162
二 讽谏人格及“隆推”法 168
第三节 帝国想象 176
一 前所未有的文学塑造任务 176
二 帝国文学形象的恢弘建构 177
三 宏阔的文化书写精神 181
第六章 屏展:七体中的欲望世界 183
第一节 屏展策略 184
一 主客设置 186
二 整句使用 187
三 人象分类 189
四 物象安排 191
第二节 向俗人格 192
一 美食描绘 193
二 宫室描绘 197
三 女色诱惑 199
四 向俗人格 202
第三节 游戏心态 205
一 七事的随意安排与增减 206
二 关于被劝者的安排 208
三 流动的汉人心态 209
第七章 托古:客难体中的汉人发愤 212
第一节 赋性与典范 213
一 散体特征 213
二 赋性表现 216
三 典范与一般 218
第二节 托古自释 219
一 制赋策略 219
二 文本特征 221
第三节 发愤心态 226
一 “三我”表现 226
二 发愤心态 234
第八章 赋家书写与心态迁流 238
第一节 赋家为郎 239
一 东西汉赋家为郎之史实 239
二 东西汉赋风之流变 245
第二节 赋兼才学 247
一 赋兼才学的认识与评论 247
二 赋之需学的体现 251
第三节 赋向雅俗 258
一 风俗、民俗之俗 260
二 游戏、滑稽之俗 261
三 声色欲望之俗 263
第四节 审美心态 265
一 汉赋的审美心态和审美人格 266
二 汉人审美心态的集成与创发 270
三 汉人审美心态之迁流 274
结语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84
附录: 291
从模拟论扬雄《反骚》的范式意义 291
《离骚》主题探原 300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