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6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五、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 12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13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一、精气与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14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4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6
一、五行的概念 2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第二章 藏象 37
第一节 概说 37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37
二、藏象与藏象系统 38
三、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39
第二节 五脏 40
一、心 40
二、肺 44
附:心包络 44
三、脾 47
四、肝 50
五、肾 55
附:命门 58
第三节 六腑 59
一、胆 60
二、胃 60
三、小肠 61
五、膀胱 62
四、大肠 62
六、三焦 63
第四节 奇恒之腑 64
一、脑 64
二、女子胞 65
附:精室 66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66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6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72
第三章 气血津液与精神 74
第一节 气 75
一、气的基本概念 75
二、人体之气的来源和功能 75
三、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与功能 78
第二节 血 80
一、血的基本概念 80
二、血的来源和组成 80
三、血的循行 81
四、血的生理功能 82
第三节 津液 8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82
二、津液的来源和组成 82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83
四、津液的功能 83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84
一、气与血的关系 8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85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86
第五节 精 87
一、精的基本概念 87
二、精的生成 88
三、精的生理功能 89
第六节 神 90
一、神的概念和本源 90
二、神机的概念 90
三、人体之神的形成与功能 91
第七节 精气神的关系 9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98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98
第四章 经络 9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99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00
一、十二经脉名称 10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01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102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103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03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11
一、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 11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112
三、奇经八脉的共同功能 112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基本功能 11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18
一、经别 118
二、别络 120
三、经筋 122
四、皮部 123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24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26
第五章 体质 128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形成 128
一、体质的概念 129
二、体质的形成 130
一、阴阳分类法 133
第二节 体质分类 133
二、五行分类法 134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135
第一节 病因 135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136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143
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148
四、其他病因 153
第二节 发病 155
一、发病原理 156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58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61
第七章 病机 163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63
一、邪正盛衰 164
二、阴阳失调 166
三、气血失常 170
四、津液代谢失调 174
第二节 内生“五邪” 177
第三节 脏腑病机 181
一、五脏病机 182
二、六腑病机 190
三、奇恒之腑病机 193
第四节 经络病机 194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195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 195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195
一、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含义 196
第五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196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 196
二、影响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因素 197
三、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形式 198
第八章 防治原则 203
第一节 未病先防 203
第二节 既病防变 205
一、治则与治法的概念 206
二、基本治则 206
第三节 治则治法 206
第九章 养生 215
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概念 215
一、天年 216
二、衰老 216
第二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217
一、顺应自然 217
二、形神兼养 218
三、保精护肾 219
四、调养脾胃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