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针灸全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学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30172302
  • 页数:9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大型针灸学专著,它反映了石学敏院士40余年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的新成就。本书既有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又有当代针灸临床的发挥,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针灸专著。

第一章 经络总论 3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3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3

一、十二经脉 3

第一部分 针灸基础理论 3

二、奇经八脉 5

三、十五络脉 5

四、十二经别 6

五、十二经筋 6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

六、十二皮部 7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8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9

一、诊断方面 9

二、治疗方面 9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1

第一节 腧穴概念的形成 11

第二节 腧穴学的发展 11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13

一、自然类 13

二、物象类 13

二、经外奇穴 14

一、十四经穴 14

三、人体类 14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 14

三、阿是穴 15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 15

一、输注气血 15

二、反应病证 15

三、防治疾病 15

第六节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16

一、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16

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17

三、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17

第七节 特定穴 18

一、五输穴 18

五、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18

六、主治要领 18

四、同一腧穴,双向主治 18

二、原穴 19

三、络穴 19

四、郄穴 19

五、俞募穴 19

六、交会穴 20

七、八会穴 20

八、八脉交会穴 20

第三章 经络各论 21

第一节 十二正经经脉 21

一、手太阴肺经 21

二、手阳明大肠经 24

三、足阳明胃经 26

四、足太阴脾经 29

五、手少阴心经 32

六、手太阳小肠经 34

七、足太阳膀胱经 36

八、足少阴肾经 39

九、手厥阴心包经脉 41

十、手少阳三焦经 43

十一、足少阳胆经 45

十二、足厥阴肝经 48

第二节 奇经八脉经脉 50

一、督脉 50

二、任脉 51

三、冲脉 53

四、带脉 54

五、阳跷脉 55

六、阴跷脉 56

七、阳维脉 57

八、阴维脉 58

第四章 腧穴各论 60

第一节 十二正经腧穴 60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60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70

三、足阳明胃经穴 80

四、足太阴脾经穴 109

五、手少阴心经穴 122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128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138

八、足少阴肾经穴 174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189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195

十一、足少阳经穴 206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230

第二节 奇经八脉腧穴 237

一、督脉经穴 237

二、任脉经穴 255

四、带脉 269

五、阳跷、阴跷脉 269

三、冲脉 269

六、阴维、阳维脉 270

第三节 常用奇穴 270

第五章 刺法灸法 279

第一节 《内经》针法 279

一、针刺补泻的原则 279

二、施行补泻的依据 280

三、《内经》中的刺法 280

四、针刺的得气 283

五、针刺补泻法 283

六、刺法灸法宜忌 285

第二节 《难经》针法 288

一、强调双手行针 288

三、论述迎随与调气 289

二、补泻分清营卫 289

四、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290

五、针法合于四时 291

第三节 《金针赋》针法 291

一、下针十四法 292

二、调气与运气法 292

三、飞经走气四法 292

四、治病八法 293

第四节 《针灸大成》针法 295

一、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296

二、杨氏针刺补泻法 297

三、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298

一、毫针刺法 299

四、补泻“量”的论述 299

第五节 现代针刺手法 299

二、耳针疗法 306

三、电针疗法 311

四、火针疗法 314

五、芒针疗法 315

六、皮肤针疗法 317

七、皮内针疗法 318

八、三棱针疗法 319

九、水针疗法 321

十、头针疗法 323

十一、腕踝针疗法 328

十二、灸法学 331

第六节 石氏针刺手法 333

一、针刺手法量学 333

二、刺络拔罐疗法 338

三、经筋刺法 342

四、针刺治神 343

第二部分 常见病针灸治疗 349

第六章 治疗总论 349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349

一、治神守气 349

二、清热温寒 350

三、补虚泻实 351

四、整体观念 352

五、治病求本 353

六、三因制宜 354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355

一、醒神开窍 355

二、疏通经络 355

三、扶正祛邪 356

四、调和阴阳 356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 357

一、穴位的选择 357

二、刺灸法的选择 359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359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359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361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362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362

六、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363

七、郄穴的临床应用 363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363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364

第五节 醒脑开窍针法 364

一、神的概念 364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确立 366

三、醒脑开窍针法的组成 367

四、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369

五、醒脑开窍针法的基础研究 375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377

一、头痛 377

第七章 治疗各论 377

二、面颊痛(三叉神经痛) 381

三、颈项痛 382

四、脊痛(退行性脊柱炎) 384

五、肩臂痛(臂丛神经痛) 385

六、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386

七、肘劳(肱骨外上髁炎) 388

八、腰痛 389

九、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395

十、膝痛(膝关节骨关节炎) 397

十一、痹证(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398

第二节 内科疾病 401

一、中风(脑血管病) 401

二、口眼斜(面神经麻痹) 404

三、吞咽困难 407

四、痿证 412

五、脉痹(雷诺综合征) 424

六、臂厥、骭厥(多发性大动脉炎) 425

七、眩晕 427

八、心悸 431

九、哮喘(支气管哮喘) 435

十、咳嗽 437

十一、呃逆(膈肌痉挛) 440

十二、呕吐、恶心(胃肠功能紊乱) 441

十三、腹胀(胃下垂) 442

十四、胃脘痛(慢性胃炎) 443

十五、食积(消化不良) 445

十六、泄泻 446

十七、便秘 449

十八、消渴 451

十九、瘛疭 453

二十、痫证(癫痫) 459

二十一、百合病 462

二十二、郁证(抑郁性精神分裂症) 464

二十三、不寐(神经衰弱) 465

二十四、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466

二十五、癫狂(狂躁性精神分裂症) 468

二十六、阳痿(性功能障碍) 469

二十七、早泄(性功能障碍) 472

二十八、男性不育(精子异常) 474

二十九、遗尿(夜尿症、神经性尿失禁、尿崩症) 475

三十、淋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 476

三十一、癃闭 478

第三节 外科疾病 479

一、腹胀(肠梗阻) 479

二、肠痈(阑尾炎) 480

三、乳痈(急性乳腺炎) 483

四、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484

五、丹毒(网状淋巴管炎) 486

六、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488

七、瘾疹(荨麻疹) 489

八、湿疮(湿疹) 491

九、痒疹(顽湿结节) 493

十、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495

十一、粉刺(寻常痤疮) 496

第四节 五官科疾病 498

一、伤风鼻塞(急性鼻炎) 498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 499

三、鼻渊(急慢性鼻窦炎) 500

四、鼻窒(慢性鼻炎) 500

五、鼻衄(鼻出血) 501

六、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502

七、喉痹(急慢性咽炎) 503

八、牙痛 504

九、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 506

第五节 妇科疾病 507

一、月经失调 507

二、闭经(继发性闭经) 510

三、痛经(原发性痛经) 512

四、阴挺(子宫脱垂) 513

五、女性不孕 514

第六节 眼科疾病 517

一、近视 517

二、视一为二 518

三、上睑下垂 519

四、青盲(视神经萎缩) 520

五、目劄 521

第七节 急症 523

一、脱证(中枢性呼吸衰竭) 523

二、高热(外感性高热) 523

三、厥证(一过性昏厥) 525

四、痉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527

五、脏腑痛证 529

第八节 其他 533

一、呆傻 533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 535

三、戒断综合征 537

四、肥胖症 539

第一节 总论 545

一、历代医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论述 545

第三部分 《灵枢·经脉》篇病候与临床第八章 十二经病候 545

二、石学敏院士对“是动”、“所生”概念的理解 546

三、“是动”与“所生”病之间的传变规律 548

四、对十二经病候中六“厥”证的概念探讨 549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 550

一、是动病 550

二、所生病 553

三、虚实辨证 554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 555

一、是动病 555

二、所生病 557

三、虚实辨证 558

一、是动病 559

第四节 足阳明胃经 559

二、所生病 561

三、虚实辨证 563

第五节 足太阴脾经 564

一、是动病 564

二、所生病 565

第六节 手少阴心经 567

一、是动病 567

二、所生病 568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 569

一、是动病 569

二、所生病 570

一、是动病 571

第八节 足太阳膀胱经 571

二、所生病 573

第九节 足少阴肾经 574

一、是动病 574

二、所生病 576

第十节 手厥阴心包经 577

一、是动病 577

二、所生病 579

第十一节 手少阳三焦经 580

一、是动病 580

二、所生病 581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 582

一、是动病 582

二、所生病 584

第十三节 足厥阴肝经 586

一、是动病 586

二、所生病 587

第四部分 临床医案 591

第九章 头面躯体痛证 591

一、头痛 591

二、面颊痛(三叉神经痛) 600

三、舌根痛(舌咽神经痛) 603

四、落枕(斜方肌痉挛) 604

五、颈项痛(颈椎病) 605

六、掌指疼痛(腕管综合征) 606

七、肩臂痛(臂丛神经痛) 607

九、腰痛 609

八、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609

十、腰腿痛 613

十一、膝痛(膝关节骨关节炎) 622

十二、足底痛(跖神经痛) 623

十三、胁痛(肋间神经痛) 624

十四、痹证 626

第十章 内科疾病 632

一、中风(脑血管病) 632

二、损伤出血性脑病(脑挫裂伤) 713

三、面瘫 714

四、吞咽困难 721

五、痿证 728

六、臂厥、骭厥 758

七、眩晕 762

八、心悸 767

九、哮喘 772

十、咳嗽 775

十一、呃逆(膈肌痉挛) 777

十二、腹痛(胃肠功能紊乱) 780

十三、胃脘痛 781

十四、泄泻 790

十五、痢疾(细菌性痢疾) 798

十六、消渴(糖尿病) 799

十七、瘛疭 801

十八、痫证 810

十九、百合病 820

二十、郁证(抑郁症) 827

二十一、嗜卧(发作性睡病) 828

二十二、不寐(神经衰弱) 829

二十三、汗证 833

二十四、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836

二十五、癫狂(精神分裂症) 837

二十六、心悸、水肿(风湿性心脏病) 840

二十七、五迟(呆小病) 842

二十八、淋证 843

二十九、尿浊(乳糜尿) 849

三十、遗尿(夜尿症) 850

三十一、癃闭(前列腺肥大) 852

三十二、阳痿(性功能障碍) 855

第十一章 外科疾病 857

一、腹胀(肠梗阻) 857

二、疝气 857

三、瘿瘤(甲状腺肿大) 859

四、血痹(红斑性肢痛证) 861

五、酒皶鼻(酒渣鼻) 862

六、肠痈(阑尾炎) 863

七、天火(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866

八、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868

九、瘾疹(荨麻疹) 869

十、湿疮(湿疹) 871

十一、痒疹(顽湿结节) 873

十二、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874

十三、抱头火丹(带状疱疹) 876

十四、疣目(荨常疣) 877

十五、发际疮(毛囊炎) 878

十六、白驳风(白癜风) 879

十七、乳癖(乳腺增生) 880

十八、肺风疮(痤疮) 881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 883

一、鼻鼽(过敏性鼻炎) 883

二、鼻痔(鼻息肉) 884

三、急喉瘖(急性喉炎) 885

四、牙宣(萎缩性牙周炎) 885

六、舌痛(舌炎) 886

五、唇风(剥脱性唇炎) 886

七、鼻渊(急慢性鼻窦炎) 887

八、鼻窒(慢性鼻炎) 888

九、鼻衄(鼻出血) 888

十、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889

十一、喉痹(急慢性咽炎) 890

十二、牙痛 890

十三、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 891

第十三章 妇科疾病 895

一、月经失调 895

二、闭经(继发性闭经) 895

三、痛经 897

四、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898

五、带下(盆腔炎) 900

六、胎漏(先兆流产) 901

七、恶阻(妊娠恶阻) 902

八、恶露不绝(产后病) 902

九、癥瘕(子宫肌瘤) 903

十、阴挺(子宫脱垂) 903

十一、女性不孕 905

第十四章 眼科疾病 907

一、针眼(睑板腺阻塞) 907

二、睑弦赤烂(睑缘炎) 907

三、上胞下垂 908

四、赤脉传睛(结膜炎) 909

六、近视 910

五、迎风流泪(泪溢症) 910

七、视一为二(麻痹性斜视) 911

八、青盲(视神经萎缩) 911

第十五章 急症 913

一、脱证(中枢性呼吸衰竭) 913

二、厥证(一过性昏厥) 914

三、偏瘫(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915

四、痉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917

五、癫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918

六、脏腑痛证 920

第十六章 其他 935

一、血管性痴呆 935

二、戒断综合征 937

三、肥胖症 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