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桂生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1721811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教育原理》的修改,大致情况是:第Ⅰ编,框架未变,对其中的陈述,大量删削,减少头绪,使其思路较前清晰;第Ⅱ编,基本上未改革;第Ⅲ编,必定了其中两章,并作了一些删削;第Ⅳ编,废弃了原稿,代之关于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构想(通称“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系统考察。关于这些改动不,不妨稍作说明:1.作者曾以《教育原理》为教材,在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中,执教十余个回合。总的说来,教学氛围尚属活跃。从中发现,学员阅读障碍在于:不熟悉该书援引的大量背景材料,尤其是作者理论思考的方式、考察问题的视角,同学员习惯了思维定势,颇多撞击。2.第Ⅱ编,涉及教育的广泛社会背景与多方面的社会属性,也许是全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3.第Ⅲ编,删削甚多。最主要的改动,是把原有“教育的本质”一章,改为“教育概论”与“教育价值取向”两章,对“教育目的”一章,则力求删繁就简。4.鉴于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瑕瑜互见,其中有不少东西,随意性罗大,颇不严肃,故曾就其中的主要课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Ⅰ 5

1 教育的简单要素 5

引言:“教育的简单要素”问题 5

一、前人考察“教育简单要素”的尝试 6

二、教育过程演变逻辑的展开 10

2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属性 12

引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关系属性”问题 12

一、“教育对象”的发现 13

二、“教育主体”的认定 16

3 “教育资料”的分解 18

引言:“教育资料”问题 18

一、分解“教育资料”的视角 19

二、“教育资料”的构成 25

三、“教育资料”:人类教育文明的“测量器” 27

四、从“文化资料”到“教育资料” 28

五、驾驭“教育资料”的主体 31

4 教育过程与教育实体 33

引言:“教育组织”问题 33

一、教育形态的形成与教育实体的产生 34

二、“学校”的出现 35

三、教育过程结构的演变 37

四、教育实体内部结构的变化 48

五、当代关于“学校教育”的反思 52

5 教育系统 55

引言:“制度化教育”问题 55

一、各级学校系统发生的路线 56

二、各类学校系统的形成 59

三、教育系统对教育实体、教育过程的影响 62

四、教育组织演变的趋势 64

五、“制度化教育”在中国 68

Ⅱ 79

前言 79

6 教育与传播媒介 79

引言: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的意义 79

一、有声语言与教育的发生 80

二、文字与正式教育的形成 81

三、大众传播媒介开辟的教育前景及引发的教育问题 83

四、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的应用 85

7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活动的社会背景(一) 87

引言:考察“教育与生产力关系问题”的视角 87

一、从劳动的技术基础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88

二、从劳动的社会属性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的“生产”属性问题 95

三、生产力作为教育占有人口资源与物质资源的限度 98

四、教育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100

五、教育在现代生产中的地位 103

引言:考察“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问题”的视角 105

8 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活动的社会背景(二) 105

一、社会经济结构与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社会的不平等与教育的不平等 108

二、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的社会性质:不平等的社会与不平等的教育 11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平等”问题 121

9 教育与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背景(三) 125

引言:考察“教育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视角 125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发生 126

二、政治作为教育的动因、教育的政治控制与调节 128

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 133

四、教育的“政治”属性问题 138

五、教育民主化的实质与趋势 146

10 教育与闲暇 149

引言:“闲暇教育”:当代教育的新课题 149

一、教育与闲暇关系的演变 149

二、“闲暇教育”性质的转变 153

三、基于现代“闲暇”观念的“闲暇教育” 160

11 教育的“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 162

引言:教育的“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问题 162

一、教育“自我保存”的属性 163

二、教育“自我更新”的潜力 167

三、着眼于教育“自我保存”、“自我更新”的教育方略 169

Ⅲ 177

前言 177

12 “教育”概念 177

引言:“教育概念”问题 177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辨析 179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 180

三、“教育”概念的层次 182

四、一种操作性的“教育”定义 184

引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187

13 教育价值取向 187

一、近代以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 188

二、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197

三、社会主义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200

四、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统合 202

14 教育目的 204

引言:“教育目的”观念问题 204

一、教育目的取向的演变 206

二、当代“终身教育”的目的取向 214

三、厘定教育目的的主体 218

四、教育目的机制问题 221

15 “教育”内涵的分解 224

引言:教育理论上的一个误区 224

一、“教育”内涵分解的过程 225

二、在什么意义上分解“教育”的内涵 230

三、确立“全方位教育”观念 232

16 学校的职能 234

引言:考察“学校职能”问题的视角 234

一、学校职能的演变 235

二、学校职能的分解 236

三、学校职能组合的类型 242

四、现代学校的异化 243

五、我国学校职能问题 245

17 学校与家庭 248

引言:考察学校与家庭关系问题的视角 248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250

二、家庭在“教育机构群”中地位的变化 253

三、现代家庭与学校职能的错位 255

四、家庭教育的趋向 258

五、家庭与学校关系形态的演变 260

Ⅳ 271

前言 271

18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理论问题——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到“邓小平教育理论” 271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毛泽东教育思想”比较 271

二、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收获 275

19 关于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 278

一、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思路 278

二、邓小平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的视角 282

三、关于“社会主义教育特征”的表述 284

四、“资本主义教育”的定性 288

五、“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义 292

20 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问题 297

一、“教育的战略地位”的含义 297

二、“教育的战略地位”的立论 299

三、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的澄清 303

四、“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落实 305

一、“拨乱反正”的基调 308

21 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问题 308

二、“人才”观念 310

三、在经济发展战略意义上的“知识”与“人才” 312

四、人才与教育 315

22 关于教育“三个面向”问题 318

一、不可忽视的基本前提 318

二、老传统与新课题 320

三、教育“三个面向”的新意 322

一、“四有”提法的变化 325

23 关于培养“四有”新人问题 325

二、“四有”要义 330

三、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教育 333

四、关于“最大的失误”的告诫 334

24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 336

一、逞新时代教育的“体制风流” 336

二、“教育体制”的形式框架 337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 338

四、办学主体的结构 340

五、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343

六、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344

七、学校管理体制 346

跋:教育理论“专业性”问题 350

[附录] 352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述评 352

本书尝试探索与尚待探索的问题 363

外国人名索引 371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382

本书作者教育著作目录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