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用TEXT命令标注单行文本 21 1
第一章 AutoCAD 2000简介及安装 1
1.1 AutoCAD 2000简介 1
1.2 AutoCAD 2000安装与启动 3
1.2.1 AutoCAD 2000的安装 3
1.2.2 AutoCAD 2000的启动 9
1.3 AutoCAD 2000工作界面简介 9
1.4 设置绘图环境 12
1.5 图形文件的管理 18
1.5.1 建立新的绘图文件 19
1.5.2 打开已有的绘图文件 19
1.5.3 将绘图文件存盘 21
1.6 其他操作 22
1.6.1 作图窗口与文本窗口的切换 22
1.6.2 退出AutoCAD 22
1.7 总结 23
第二章 绘图前的知识准备 24
2.1 点的输入方式和坐标系 24
2.1.1 点的输入方式 24
2.1.2 坐标系 24
2.2.1 实体的概念 27
2.2 实体和实体特性 27
2.2.2 实体的特性 28
2.3 AutoCAD 2000的绘图方式 29
2.4 如何使用帮助 32
2.4.1 目录标签页 33
2.4.2 索引标签页 36
2.5 总结 37
第三章 基本绘图操作 38
3.1 绘图设置 38
3.1.1 单位设置 38
3.1.2 改变图限 40
3.1.3 栅格的显示和栅格的捕捉设置 43
3.1.4 正交功能设置 48
3.1.5 “草图设置”对话框 49
3.2 绘制线段 50
3.3 绘制双向构造线 54
3.5 绘制圆弧 58
3.5.1 “3-Points”(三点)选项 58
3.4 绘制单向构造线 58
3.5.2 “Start,Center,End”(起点-中心点-终点)选项 60
3.5.3 “Start,Center,Angle”(起点-中心点-角度)选项 62
3.5.4 “Start,Center,Length”(起点-中心点-长度)选项 63
3.5.5 “Start,End,Angle”(起点-终点-角度)选项 65
3.5.6 “Start,End,Direction”(起点,终点,方向)选项 67
3.5.7 “Start,End,Radius”(起点,端点,半径)选项 69
3.5.8 “Continue”(继续同先前所画直线或圆弧相连)选项 70
3.6 绘制圆 70
3.6.1 “Center,Radius”(圆心与半径)选项 71
3.6.2 “Center,Diameter”(圆心与直径)选项 71
3.6.3 “2 Points”(直径的两个端点)选项 71
3.6.4 “3 Points”(圆周上的三点)选项 72
3.6.5 “Tan-Tan-Radius”(与两个对象相切,且给定半径值)选项 72
3.6.6 “Tan-Tan-Tan”(与三个对象相切)选项 75
3.7 绘制圆环或填充圆 76
3.8.1 绘制椭圆 78
3.8 绘制椭圆或椭圆弧 78
3.8.2 绘制椭圆弧 79
3.9 绘制矩形 81
3.10 绘制等边多边形 82
3.10.1 根据多边形的边数以及多边形上一条边的两个端点绘制等边多边形 82
3.10.2 根据多边形的外接圆来绘制等边多边形 83
3.10.3 根据多边形的内切圆来绘制等边多边形 83
3.11 绘点 84
3.12 绘制等分点 85
3.13 绘制测量点 85
3.14 绘制二维多义线 86
3.14.1 多段直线 86
3.14.2 多段椭圆弧 89
3.14.3 轻多义线 92
3.14.4 用CONVERT命令转换多义线 92
3.15 绘制样条曲线 93
3.16 绘制复合线 97
3.16.1 绘制复合线 98
3.16.2 定义复合线线型式样 99
3.17 区域填充 104
3.19 总结 106
3.18 绘制等宽线 106
第四章 编辑对象 107
4.1 编辑方式 109
4.2 对象的选定方式 111
4.2.1 直接点取方式 111
4.2.2 默认窗口方式 111
4.2.3 窗口(Window)方式 113
4.2.4 交叉窗口(Crossing Window)方式 113
4.2.5 组(Group)方式 113
4.2.6 前一(Previous)方式 113
4.2.10 不规则交叉窗口(Crossing Polygon)方式 114
4.2.11 围线(Fence)方式 114
4.2.9 不规则窗口(Window Polygon)方式 114
4.2.8 全部(All)方式 114
4.2.7 最后(Last)方式 114
4.2.12 扣除(Remove)方式 115
4.2.13 交替选择对象 115
4.3 对象编组 116
4.3.1 利用对话框确定对象组 116
4.3.2 利用命令确定对象组 121
4.4 对象的删除与恢复 123
4.4.1 删除对象 123
4.5 对象的复制、移动、旋转、对齐 124
4.5.1 复制 124
4.4.2 恢复删除的对象 124
4.5.2 移动 125
4.5.3 旋转 126
4.5.4 对齐 128
4.6 对象的缩放、剪切 131
4.6.1 缩放 131
4.6.2 剪切 132
4.7.1 延伸 135
4.7 对象的延伸、改变长度、拉伸、断开 135
4.7.2 改变长度 137
4.7.3 拉伸 138
4.7.4 断开 140
4.8 对象的镜像操作、同心拷贝、阵列复制 141
4.8.1 镜像操作 141
4.8.2 同心拷贝 143
4.8.3 阵列操作 145
4.9.1 倒直角 147
4.9 倒角 147
4.9.2 倒圆角 153
4.10 编辑多义线 155
4.11 编辑样条曲线 161
4.12 利用钳夹功能进行编辑操作 164
4.13 取消已执行的操作 167
4.13.1 用命令U取消单步操作 167
4.13.2 用UNDO命令取消多步操作 167
4.15 总结 169
4.14 利用剪贴板复制对象 169
4.13.3 恢复用U或UNDO命令所取消的操作 169
第五章 图层与图块的使用 171
5.1 图层的使用 171
5.1.1 使用图层的必要性 171
5.1.2 图层的性质 172
5.1.3 图层的线型 173
5.1.4 图层的颜色 173
5.1.5 图层操作 176
5.2 图块的使用 188
5.2.1 使用图块的必要性 189
5.2.2 图块的操作 189
5.2.3 块与图层的关系 201
5.3 总结 202
第六章 文本的使用 204
6.1 用DTEXT命令标注文本 204
6.3.1 利用对话框定义字体样式 212
6.3 定义字体的样式 212
6.3.2 利用命令定义字体样式 213
6.4 标注多行文本字符串 217
6.5 用QTEXT命令控制文本的显示方式 223
6.6 文本的编辑 225
6.6.1 DDEDIT命令 225
6.6.2 DDMODIFY命令 225
6.7 用SPELL命令进行拼写检查 228
6.8 选择默认的字体替换文件 231
6.9 总结 232
第七章 图案填充 233
7.1 有关图案填充的概念 233
7.1.1 填充区域边界 233
7.1.2 填充方式 234
7.2 图案填充的操作 236
7.2.1 利用HATCH命令填充图案 237
7.2.2 利用对话框填充图案 241
7.3 编辑填充的图案 246
7.4 钳夹功能在编辑填充对象中的应用 247
7.5 填充图案的显示方式 249
7.6 图案文件 249
7.7 总结 251
第八章 线型的设置 252
8.1 利用命令设置线型 253
8.2 利用对话框设置线型 255
8.3 设置线型的比例系数 258
8.4 线型的定义 259
8.4.1 定义简单线型 259
8.4.2 定义复杂线型 262
第九章 绘图辅助工具 264
9.1 对象捕捉 264
9.1.1 对象捕捉工具 264
9.1.2 对象捕捉功能的使用 266
9.1.3 用对话框设置对象捕捉 272
9.2 坐标显示方式 273
9.3 图形的缩放 274
9.4 鹰眼功能 279
9.5 图形移动 281
9.5 REDRAW、REGEN和REGENAUTO命令 281
9.6 AutoCAD的计算器(Calculator) 282
9.7 总结 285
第十章 尺寸标注 286
10.1 AutoCAD提供的尺寸标注方法 286
10.2 尺寸标注的术语 287
10.3 尺寸标注的类型 291
10.4 各种类型尺寸的标注 295
10.4.1 长度型尺寸的标注 295
10.4.2 角度型尺寸的标注 303
10.4.3 半径型和直径型尺寸的标注 305
10.4.4 引线尺寸标注 306
10.4.6 中心标记或中心线的标注 308
10.4.5 坐标型尺寸的标注 308
10.5 关于DIM和DIM1命令 309
10.5.1 长度型尺寸的标注 310
10.5.2 角度型尺寸的标注 313
10.5.3 半径型与直径型尺寸的标注 313
10.5.4 引线标注 314
10.5.5 坐标尺寸的标注 314
10.6 尺寸变量 315
10.5.6 中心标记的标注 315
10.7 用对话框设置尺寸标注样式 317
10.8 尺寸对象的编辑 331
10.8.1 尺寸样式的操作 331
10.8.2 尺寸标注的编辑命令 333
10.9 总结 335
第十一章 进入AutoCAD2000三维世界 337
11.1 AutoCAD2000的坐标系统 337
11.1.1 世界坐标系统(WCS) 337
11.2.2 表面模型 338
11.2.1 线框模型 338
11.2 三维的物体模型 338
11.1.2 用户坐标系统(UCS) 338
11.2.3 实体模型 339
11.3 面域的概念 339
11.4 改变用户的坐标系统 339
11.4.1 使用UCS命令来改变坐标系统 340
11.4.2 配合UCS命令作图 341
11.4.3 利用对话框来设置UCS坐标系统 344
11.5 建立基本的线框模型 345
11.6 使用具有宽度的线条来绘画三维图案 347
11.7 一些常用的三维线条作图 350
11.7.1 三维点的作图 351
11.7.2 XLINE命令的使用 351
11.7.3 空间放射线 352
11.7.4 空间三维线条的其他创建方法 352
11.8 总结 353
12.1.1 3DFACE绘三维面 354
12.1 绘制三维面的基本操作 354
第十二章 绘制三维面和视角转换 354
12.1.2 绘制三维多边形网格命令介绍 358
12.1.3 静态改变三维显示的一些命令 364
12.2 利用表面生成函数来绘制表面模型 365
12.2.1 绘制长方体表面模型 366
12.2.2 绘制棱锥体表面模型 367
12.2.3 绘制锲形体表面模型 368
12.2.4 绘制圆锥体表面模型 369
12.2.5 绘制球体表面模型 370
12.2.6 绘制穹形表面模型和碟形表面模型 371
12.2.7 绘制圆环体表面模型 372
12.2.8 绘制网格面表面模型 373
12.2.9 使用对话框来绘制表面模型 373
12.3 视图的动态显示及多视窗管理 374
12.3.1 使用DVIEW命令对视图动态显示 374
12.3.2 使用3D轨道对三维物体动态观察 378
12.3.3 多视窗管理介绍及使用 381
12.4 对表面模型的操作 383
12.4.1 着色处理 384
12.4.2 渲染处理 386
12.4.3 三维旋转 394
12.4.4 三维镜像 395
12.4.5 三维阵列 396
12.4.6 修正位置 397
12.5 总结 398
第十三章 绘制三维实体 399
13.1.1 长方体的生成 400
13.1 基本三维实体的生成 400
13.1.2 球体的生成 401
13.1.3 圆锥体的生成 402
13.1.4 圆柱体的生成 403
13.1.5 锲形体的生成 404
13.1.6 圆环体的生成 405
13.2 从二维物体变换到三维实体 406
13.2.1 拉伸变换(EXTRUDE) 406
13.2.2 旋转变换(REVOLVE) 409
13.3 对三维实体进行编辑 412
13.3.1 三维求并(UNION) 413
13.3.2 三维求差(SUBTRACT) 413
13.3.3 三维求交(INTERSECT) 415
13.3.4 进一步编辑三维实体 417
13.4 和三实体有关的其他操作 430
13.4.1 对三维实体的查询 431
13.4.2 图形格式的转换 432
13.4.3 和三维实体有关的一些变量 433
13.5 最后的总结 435
第十四章 三维绘图的实际运用 436
14.1 实例1:一个机械零件 436
14.1.1 绘制支座的底座 436
14.1.2 上支架的绘制 439
14.1.3 建立三视图 445
14.2 实例2:酒杯和酒瓶 447
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