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2000435
  • 页数:5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攻读教育学的人士提供视野广阔的较扎实的现代教育学基础知识而编篡的大学教科书。

原序 1

第一部 教育基础论 3

第一章 教育学的目标 3

第一节 现代的教育问题 4

(一)教育学与教育问题 4

(二)社会的变化与教育 5

(三)来自未来的召唤 6

第二节 教育学的课题 8

(一)民主主义与教育 8

(二)教育学研究的立场 11

第二章 近代教育的遗产 13

第一节 学校的创立 14

(一)学校的起源 14

(二)古代、中世纪的学校 16

(三)庶民学校的创立 19

第二节 儿童观的演变 22

(一)古代、中世纪的儿童观 22

(二)近世的儿童观 24

(三)近代的儿童观 26

第三节 近代教育的睿智 29

(一)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思想 29

(二)近代国家的公共教育 32

(三)班级授课 34

研究指南 37

第三章 现代教育的演进 39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40

(一)新教育运动的展开与特色 40

(二)欧美的新教育运动 42

(三)日本的新教育运动 4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 47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制度、政策 47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内容、方法 50

第三节 学习权益的保障 52

(一)教育的机会均等与学习权益的保障 52

(二)“儿童权利”的确认与保障 54

(三)保障学习权益的基本问题 56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国际化 58

(一)学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58

(二)国际理解的教育 61

(三)学校制度的国际化 63

研究指南 65

第四章 发展与教育 67

第一节 人类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68

(一)动物与人类 68

(二)人类与教育 69

(三)发展的因素与教育的概念 72

第二节 发展研究与教育的课题 74

(一)价值判断与教育方式 74

(二)发展的科学研究的序幕 76

(三)发展研究的综合化与教育 78

第三节 现代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80

(一)成熟优势的发展理论 80

(二)学习优势的发展理论 83

(三)发展研究的动向与教育学观点 85

研究指南 87

第五章 文化与教育 89

第一节 文化与人的形成 90

(一)文化是什么 90

(二)人的形成的文化基础 92

第二节 语言·价值·教育 94

(一)文化与价值 94

(二)语言与文化 96

(三)所谓学习语言 98

第三节 文化的创造与教育 100

(一)学校与文化 100

(二)文化的又一种功能 102

(三)价值的创造与教育 104

研究指南 106

第六章 社会与教育 109

第一节 社会化与教育 110

(一)教育社会与个人 110

(二)社会化与教育的关系 111

(三)学校的社会化职能 113

第二节 选拔、分配的机构——学校 115

(一)现代社会的选拔与分配 115

(二)社会流动与教育 117

(三)现代日本的教育机会 119

第三节 社会体制与教育 121

(一)日本的教育风土 121

(二)社会体制中的教育 123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 125

研究指南 127

第七章 教育目的 129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性质 130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的实践及理论 130

(二)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论 130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性 131

第二节 培养目标的演进 134

(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34

(二)西方国家的培养目标 136

(三)我国的培养目标 140

第三节 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 146

(一)战前学校的教育目的 146

(二)战后学校的教育目的 148

研究指南 150

第八章 教育制度的传统与革新 152

第一节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 153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153

(二)家庭教育的危机 155

(三)从学前教育到幼年期教育 157

第二节 学校制度的结构 160

(一)学制的演变 160

(二)义务教育制度 161

(三)中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164

(四)高等教育制度的扩充 166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问题 168

(一)入学考试制度 168

(二)大学自治种种 171

(三)公、私二元系统的变化 173

研究指南 176

第九章 终身教育 178

第一节 社会变动与终身教育 179

(一)何谓终身教育 179

(二)终身教育论产生的背景 181

(三)终身教育论的发展 182

第二节 终身教育与学校 184

(一)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184

(二)大学、研究生院的开放 187

(三)学校与劳动者的教育 188

第三节 终身教育的制度化 190

(一)终身教育机会的扩充 190

(二)社区的终身教育 193

(三)终身教育体制的整顿、扩充 194

研究指南 196

第十章 现代公共教育的管理 198

第一节 国家与教育政策 199

(一)何谓教育政策 199

(二)自由主义国家的教育政策 199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政策 203

(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 205

第二节 教育法与行政、财政 208

(一)现代公共教育的法律原理 208

(二)现代公共教育与教育行政 210

(三)现代公共教育与教育财政 212

第三节 教育管理运筹的原理与组织 214

(一)教育管理运筹的意义 214

(二)多样的职能与领域 216

(三)管理运筹组织的原则 217

第四节 学校的自主性 219

(一)学校管理运筹的思想与组织论 219

(二)学校的决策与职员会议 222

(三)学校自治的可能性 224

研究指南 226

第二部 教育实践论 231

第一章 教育实践的课题与意义 231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儿童 232

(一)怎样看待现代社会 232

(二)学校繁荣与教育衰败 234

(三)社区的崩溃与复兴 236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意义 238

(一)儿童与教育实践 238

(二)何谓教育实践 240

(三)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242

(四)教育实践的结构 245

研究指南 246

第二章 课程 249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50

(一)课程与目标设定 250

(二)课程与教学大纲 252

第二节 课程的构成 254

(一)课程的编制 254

(二)教科书与活教材 257

第三节 学科的分类 259

(一)认知活动与学科 259

(二)情意活动与学科 261

(三)技能活动与学科 262

第四节 课程的展开 265

(一)课程的类型 265

(二)单元论 267

研究指南 270

第三章 课堂教学 272

第一节 教学原理 273

(一)教学的目的 273

(二)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 275

(三)教学原则 277

第二节 教材与教学过程 280

(一)构成教学的因素 280

(二)教材 281

(三)教学过程 283

(四)教学方式 286

第三节 采用教育技术学方法改善教学 288

(一)何谓技术学方法 288

(二)采用教育技术学方法改善教学 290

第四节 课堂教学分析 294

(一)课堂教学分析的目的 294

(二)课堂教学分析的实际 294

研究指南 298

第四章 语言与数理的教学 300

第一节 语言教学 301

(一)语言生活·语言体系·语言文化 301

(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305

(三)语言环境、语言政策 309

第二节 数理教学 313

(一)概念形成 313

(二)模型化 317

(三)直觉与逻辑 320

研究指南 324

第五章 自然与社会的教学 326

第一节 自然认识的教学 327

(一)自然认识的教学课题 327

(二)理科教学 329

(三)生物教学 334

(四)综合理科教学 339

第二节 社会认识的教学 341

(一)社会认识的教学课题 341

(二)地理教学 343

(三)历史教学 348

(四)关于社会现象的教学 352

(五)寻求综合的社会认识 356

研究指南 358

第六章 道德教育 360

第一节 社会与道德 361

(一)社会与道德 361

(二)道德与政治 363

(三)道德的结构 365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课题与展开 367

(一)道德教育的课题 367

(二)生活方式的指导与集体自治 368

(三)知识、技能与德性的形成 370

第三节 直接的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372

(一)德目与生活 372

(二)教材的作用 375

(三)讨论与反省 377

研究指南 379

第七章 生活指导 381

第一节 生活指导的意义与课题 382

(一)生活指导的意义 382

(二)生活指导的原理 383

(三)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与生活指导 385

第二节 生活指导的体制 388

(一)生活指导的体制与组织 388

(二)生活指导的计划 390

(三)班主任在生活指导中的作用 392

第三节 生活指导的方法 395

(一)生活指导中儿童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 395

(二)生活指导的典型技法 397

(三)生活指导技法的掌握 399

研究指南 401

第八章 教育评价 404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意义 405

(一)评价的偏向 405

(二)从测量到评价 407

(三)评价的目的 409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对象、领域 411

(一)学生 411

(二)课程·教授法 414

(三)学校 416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活用 417

(一)目标设定与评价计划 417

(二)学科指导与评价 420

(三)生活指导与教育评价 422

研究指南 423

第九章 教育实践的运筹 425

第一节 教学活动与学校生活 426

(一)从知识学校到生活学校 426

(二)学习集体与生活集体 428

(三)培养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 430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系统化 432

(一)教学过程的组织改革的要求 432

(二)教学组织改革的趋势 434

(三)教学组织改革的方策 436

第三节 学年、班级的管理 438

(一)学年、班级的意义 438

(二)学校管理与学年、班级管理 441

(三)学年、班级管理的职能内容 443

研究指南 446

第十章 教师 448

第一节 教师的工作与性质 449

(一)教师工作的特点 449

(二)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 451

(三)教师的教育自由存在与否 453

第二节 教师的地位 456

(一)坚定的专业志向 456

(二)教师的职业特性与社会地位 458

(三)教员团体的组织原理 460

第三节 教师教育 462

(一)职前教育 462

(二)在职教育 464

(三)教师教育的国际动向 467

第四节 日本的教师形象 470

(一)战前的教师形象 470

(二)现代的教师形象 472

研究指南 474

第三部 教育学的历史与研究法 479

第一章 教育学的历程 479

第一节 欧美教育学的发展 480

(一)教授学的形成与发展 480

(二)教育学的创立 481

(三)教育科学 482

第二节 日本教育学的历程 483

(一)明治前期——近代学校教育的创始与教育学 483

(二)明治后期——德国教育学的昌盛 484

(三)大正、昭和前期——教育改革思潮与教育学的进展 486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研究的扩展 488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世界动向 490

(一)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方法的多样化 490

(二)研究活动的交流和体制化 491

(三)教育研究的“现实”环境 492

研究指南 493

第二章 教育学研究法 495

第一节 教育学研究的领域与方法教育学研究的领域与方法 496

第二节 五种研究法 499

(一)理论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499

(二)历史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501

(三)调查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502

(四)实验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507

(五)比较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508

附录 教育学研究指南 513

1.教育辞书 513

2.教育法令集 514

3.教育统计·调查报告书 516

4.学会 518

5.国内教育杂志一览 520

6.外国教育杂志一览 523

7.教育年表 525

本书编著者一览 550

修订版后记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