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概述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实验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意义 1
第二节 中医实验学的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进行中医实验时须注意的事项 4
第二章 中医藏象及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6
第一节 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 6
第二节 中医证的现代研究 15
第三章 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41
第二部分 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 51
第四章 科学思维 51
第一节 思维 51
第二节 思维层次 52
第五章 医学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及规律 57
第一节 医学科学研究的思路 57
第二节 医学科学研究的方法 57
第六章 现代研究技术和方法简介 74
第一节 解剖学技术和方法 74
第二节 组织与病理学技术和方法 80
第三节 超微结构技术和方法 84
第四节 生理学技术和方法 91
第五节 免疫学技术和方法 98
第六节 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 104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 110
第八节 放射学技术和方法 119
第九节 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和方法 125
第三部分 中医基础性实验 135
第七章 阴阳的实验 135
第八章 气血的实验 140
第九章 脏腑的实验 150
第一节 心的证候实验 150
第二节 肝的证候实验 155
第三节 脾的证候实验 158
第四节 肺的证候实验 162
第五节 肾的证候实验 165
第十章 卫气营血的实验 172
第十一章 针灸经络的实验 178
第十二章 中医诊断学的实验 184
第十三章 中药及方剂学的实验 220
第四部分 中医综合性实验 229
第十四章 中医综合性实验 229
第一节 血脱症的模型制备及中西医治疗 229
第二节 过度劳倦法致“气虚”证与人参的作用 232
第三节 长期激怒法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 234
第十五章 设计(探索)性实验 236
第一节 设计(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及基本程序 236
第二节 选题范围 237
第三节 实施方法 237
第四节 评分标准 238
附录一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医体质、证型 239
附录二 肾阳虚证的定位研究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