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中华主编;李中华,郑苏淮,黄正泉撰稿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00057215
  • 页数:5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代“人学”的视野,以中国历史上的人学思想材料为基本线索,按历史与时代顺序,采用传统断代结构,充分揭示每一思想家人学思想特点,挖掘悠久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中丰富的“人学”思想资源,这是回应21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所进行的一种学术努力。

前言(代序) 1

导论  1

第一编 中国人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1

第一章 中国人学思想的源头  3

第一节 神话与原始宗教中的人学思想信息  5

一、自然崇拜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5

二、神灵崇拜中的人与神的关系  8

三、巫术与神话所蕴涵的人学思想信息  10

一、从“帝”到“天”——崇拜信仰的转移  14

第二节 殷周时期的天命论与人学思想的萌芽  14

二、从“天命靡常”到“敬德保民”——天命观念的变革  16

三、从“天降丧乱”到“职竞由人”——上帝及天命权威的下落  19

第三节 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兴起  22

一、天道远,人道迩  22

二、民为神之主,神依人而行  25

三、物生有两  28

第二章 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分化  31

第一节 孔子的人学思想  33

一、对“人”的初步规定  34

二、“克己复礼为仁”  38

三、“为仁由己”与“修己安人”  40

四、对传统天命观的继承与修正  44

第二节 孟子对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发展  45

一、早期儒家人性论的建立  46

二、用“仁”界定“人”  49

三、“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论与天人论的合一  54

四、高扬人性——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建立及其对儒家人学思想的意义  57

五、理想人格的确立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58

六、道德与人格修养论在儒家人学思想中的地位  61

第三节 《易传》对建立儒家人学形上学的努力  63

一、“易有太极”的人学形上学的确立  64

二、“继善成性”说  66

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人生有为论  69

四、人道观念的新发展  71

第四节 荀子对儒家人学思想的开拓  73

一、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与孟子的分歧  74

二、“人最为天下贵”的“人禽之别”新辩  76

三、“天人相分”思想的人学价值  79

四、“明分使群”说的人学解读  81

五、“隆礼”、“重法”思想的人学意义  83

六、荀子学派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贡献  87

第五节 先秦儒家人学的基本特点  90

一、道德本位  90

二、人文关怀  92

三、畏天命:尽人事  93

四、重视人的修养  94

第三章 道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97

第一节 老子的人学思想  99

一、“道法自然”的人学形上学  100

二、“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  102

三、对传统天命观的剥离与反叛  107

第二节 杨朱学派的人学思想  110

一、杨朱其人及其人学思想资料  111

二、“贵生”、“重己”与“为我”  113

三、对杨朱学派人学思想的评价  116

第三节 列子学派的人学思想  118

一、列子其人其书及其人学思想资料  118

二、天人关系说  120

三、生死观  123

四、对列子学派人学思想的评价  126

第四节 黄老帛书与稷下道家的人学思想  127

一、黄老帛书与稷下道家  127

二、人事取法天道的人学意义  129

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的生命观  132

四、“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的修养论  134

第五节 庄子学派的人学思想  135

一、“天人不相胜”的天人观  136

二、“性者生之质”的人性论  137

三、“安时而处顺”的生死论  139

四、“缘督以为经”的养生论  141

五、“心斋”、“坐忘”、“见独”的修养论  143

六、逍遥游放的人生论  145

七、庄子人学思想的评价  146

第四章 墨家的人学思想  149

第一节 前期墨家的人学思想  151

一、“远施周遍”的兼爱说  151

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性变化说  154

三、“以力抗命”的“强从事”论  157

四、“赖其力者生”的“劳动论”  160

五、前期墨家人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161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人学思想  163

一、后期墨家人学思想资料  164

二、后期墨家对“天志”、“明鬼”说的扬弃  165

三、强调“爱”之差异  167

四、人与己的统一  169

第三节 墨家人学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的异同  171

一、天命与人力  171

二、“爱由亲始”与“远施周遍”  173

三、义利统一与义利分离  174

四、“慢差等大俭约”与“尚差等厚祭祀”  176

第五章 法家的人学思想  179

第一节 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的人学思想  181

一、管子与《管子》书  182

二、“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185

三、“予之为取”,“以人为本”  187

四、“仓廪实则知礼节”  189

第二节 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秦法家的人学思想  191

一、商鞅、韩非  192

二、趋利避害论  193

三、人性自私说  196

四、因人之情的情欲观  199

五、韩非的人口论  201

第三节 法家人学思想的评价  202

一、法家的主要思想  203

二、“弃礼用刑”、“礼法互用”  205

三、顺民心、重情感  207

第二编 中国人学思想的拓展与流变  209

第六章 西汉时期的人学思想  211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人学思想  213

一、“圣人必先适欲”  213

二、论天人关系  214

三、“务本莫贵于孝”  216

第二节 贾谊、陆贾、司马迁的人学思想  217

一、贾谊的人性论和善恶观  217

二、陆贾“养气治性”的修养论  219

三、司马迁的义利观和人性论  221

第三节 《淮南子》的人学思想  223

一、“法天顺情”的天人观  224

二、“明于死生之分”的生死观  226

三、“民者国之本”的重民思想  228

第四节 董仲舒的人学思想  229

一、“人之为人本于天”的天人观  230

二、“仁贪之气两在于身”的新人性论  232

三、封建纲常体系的建立:“三纲五常”  234

四、“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235

五、董仲舒人学思想评价  236

第五节 《礼记》的人学思想  237

一、《礼记》的作者与时代  237

二、“诚之者人之道”  237

三、“天命之谓性”  239

四、人者“五行之秀气”  241

五、“君子必慎其独”  242

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44

第七章 东汉时期的人学思想  247

第一节 扬雄、桓谭的人学思想  249

一、扬雄的人学思想  249

二、桓谭的人学思想  251

第二节 《白虎通义》的人学思想  252

一、神秘主义的天人观  253

二、折衷主义的人性论  254

三、对封建纲常的新论证——“三纲六纪”  255

第三节 王充的人学思想  256

一、王充人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256

二、反目的论的人学宣言:“天地不故生人”  258

三、论人性的由来与变迁  259

四、“性与命异”的性命论  261

五、王充对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的批判  263

第四节 王符、仲长统的人学思想  265

一、王符的天人观和有为思想  265

二、仲长统尽人事的历史观  267

第八章 魏晋时期的人学思想  269

第一节 魏晋时期人学思想嬗变的历史文化背景  271

一、汉末名教之治的动摇  271

二、军阀混战与权力倾轧对生命的戕害  273

三、学术思想的转型与魏晋玄学的产生  275

第二节 以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的人学思想  277

一、“万物以自然为性”的人性论  278

二、以性统情的性情一元论  280

三、对名教观的重新论证  284

第三节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玄学的人学思想  286

一、阮籍的身世与性格  287

二、阮籍“循自然而性天地”的自然人性论  288

三、阮籍“逍遥浮世”的自由论及“遗俗独往”的人格理想  291

四、嵇康的身世与性格  293

五、嵇康的性情之辩  295

六、嵇康的自然与名教之辩  300

第四节 以郭象为代表的元康玄学的人学思想  303

一、郭象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自生独化论  303

二、合儒道为一的人性自足说  305

三、足性逍遥论——对“自由”的新解释  308

四、“为之出乎无为”的“自为”论  310

五、“游外冥内”的圣人观  313

六、“名教即自然”的社会政治论  315

第五节 以张湛为代表的东晋玄学的人学思想  318

一、玄学人学思想的衰落与张湛其人  318

二、乘理顺性论  321

三、达生肆情论  323

四、自然命定论  325

第九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人学思想  329

第一节 何承天的人学思想  331

一、对佛教人论的批判  331

二、“身死神灭物之真性”  332

三、“天地非人不灵”  334

第二节 范缜的人学思想  336

一、“人生如树花同发”  336

二、“形神相即”与“形质神用”  337

三、“人之质,质有知”与“心为虑本”  340

四、“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  341

第三节 苏绰、刘昼的人学思想  342

一、苏绰的人学思想  343

二、刘昼的人学思想  346

一、韩愈的人学思想  351

第四节 韩愈、李翱的人学思想  351

二、李翱的人学思想  357

第五节 刘禹锡、柳宗元的人学思想  361

一、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361

二、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天人观  365

三、柳宗元“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人本观念  366

四、柳宗元“力足者取乎人”的人神观  368

五、明与志为特征的人性论  369

第十章 汉唐时期的宗教人学及其与本土人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371

第一节 佛、道人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在中国人学史上的地位  373

第二节 佛教人学思想  376

一、支遁的“至性逍遥论”  376

二、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379

三、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与“阐提皆有佛性”说  384

四、慧能的人学思想  388

第三节 道教人学思想  392

一、《太平经》的人学思想  393

二、葛洪《抱朴子》的人学思想  400

三、司马承祯《坐忘论》的人学思想  407

第四节 儒、释、道人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415

一、关于人的本性和本质  416

二、因果报应和形神关系  418

三、生死、苦乐及生命价值  420

四、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422

五、个人与群体、出世与入世  424

第三编 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复兴与高涨  427

第十一章 北宋时期的人学思想  429

第一节 周敦颐的人学思想  431

一、“人为万物之灵”的新论证  431

二、人性“五品”说  433

三、“以先觉觉后觉”的师道论  434

四、“无欲而主静”的修养论  435

第二节 张载的人学思想  437

一、以气为本的人学形上学  438

二、“天与人有交胜之理”的天人观  439

三、“得天地之最灵为人”的价值学说  441

四、人性二重说的理论尝试  443

五、“民胞物与”的泛爱思想  446

第三节 二程的人学思想  447

一、程颢“人与天地一物”的天人合一论  448

二、程颢“只心便是天”的主体性论证  450

三、程颐“性即理”的人学意义  451

四、程颐“不是天理便是人欲”的理欲之辩  453

五、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论  455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学思想  457

一、“三不足”的人学内涵  457

二、“性者有生之大本”——在人性问题上的新看法  459

三、“性本情用”的新学精神  461

四、养生保形的生命观  462

第五节 苏轼的人学思想  464

一、“性者,其所以为人者也”  465

二、“养生难在去欲”  466

三、“达人自达酒何功”  468

第十二章 南宋时期的人学思想  471

第一节 朱熹的人学思想  473

一、以理为本的人学形上学  474

二、“人物本同气禀有异”的人物之辩  475

三、人性二元论的确立与论证  476

四、“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478

五、朱熹人学思想评价  480

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的人学心本论  481

第二节 陆九渊的人学思想  481

二、“人性本善”的人性论  483

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484

四、养心论  486

第三节 陈亮、叶适的人学思想  487

一、陈亮“声色臭味者性也”的人性论  489

二、陈亮“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的理欲观  490

三、陈亮“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论  492

四、叶适功利主义的人生理想  493

第十三章 明代人学思想  495

第一节 王阳明的人学思想  497

一、“人者天地万物之心”的人学价值论  497

二、“性即理”的人性一元论  499

三、“知行合一”与“一念发动”  502

四、“致良知”的修养论  503

第二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人学思想  505

一、罗钦顺的“性命之妙无出理一分殊”  506

二、罗钦顺的心性体用论  508

三、王廷相元气实体的“气种有定论”  509

四、王廷相“性气相资”的人性论  510

五、王廷相“人定胜天”的天人观  511

第三节 李贽的人学思想  512

一、“人必有私”和“童心”说  512

二、“致一之理”的平等观  515

三、“率性而为”的自由论  516

四、“是非无定论”的理性觉醒  518

第十四章 明清之际的人学思想  521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523

一、反理学启蒙思潮的思想文化背景  523

二、反理学启蒙思潮的人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525

第二节 黄宗羲的人学思想  527

一、论人的由来  528

二、“离心无所谓性”的心性一元论  529

三、“离情无以见性”的性情统一观  531

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个性解放思想  533

五、“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平等思想  534

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的价值观  535

第三节 顾炎武的人学思想  537

一、“精气流行”变化成人  538

二、“博学于文”对生命意义的提升  539

三、“匹夫有责”的道德观  541

四、“验于事物”的人性论  542

五、反“禁防束缚”的个性解放思想  544

第四节 王夫之的人学思想  545

一、“人之独”的人道观  546

二、“人之道竭天”的天人观  548

三、“性日生日成”的人性可变论  549

四、“天理与人欲同行”的理欲观  551

五、“志之自立者人也”的独立人格论  553

六、“自畛其类”的人生观  555

七、“天下非一姓之私”的民主思想萌芽  556

八、“大勇浩然”的个性解放思想  557

第十五章 清代人学思想  561

第一节 清代人学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563

第二节 唐甄的人学思想  566

一、性才合一的人性论  566

二、“天地之道故平”的平等思想  568

三、“天下难治者官也”的反官僚思想  570

四、“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反专制思想  571

五、唐甄兵学思想中的人学内容  572

一、《人论》中的新人类观  574

第三节 颜元的人学思想  574

二、“非气质无以为性”的人性论  576

三、重“践履”、“习行”的实学精神  578

第四节 戴震的人学思想——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总结与终结  580

一、“气化生人”的生命观  581

二、“血气心知”的自然人性论  583

三、“理存乎欲”的天理、人欲之辩  585

四、对“以理杀人”的批判  587

五、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总结与终结  589

后记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