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一、医学概述 1
二、中医学的含义及特点 4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 8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9
五、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 12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9
一、精气的含义 29
第一节 精气学说 29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9
二、哲学之气的特性 30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33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6
第二节 阴阳学说 42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 43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4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1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 5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59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6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5
第二章 藏象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77
二、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77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78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79
一、心 81
第二节 五脏 81
附:心包络 86
二、肺 90
三、脾 99
四、肝 108
五、肾 119
附:命门 126
一、胆 133
第三节 六腑 133
二、胃 134
三、小肠 136
四、大肠 137
五、膀胱 137
六、三焦 138
第四节 奇恒之腑 142
一、脑 142
二、女子胞 143
附:精室 145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47
一、脏与脏的关系 147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152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52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158
第一节 精 158
一、精的概念 158
三、精的生理功能 159
二、精的生成 159
第二节 气 162
一、气的概念 162
二、气的生成 163
三、气的运动 164
四、气的生理功能 165
五、气的分类 168
第三节 血 179
一、血的概念 179
二、血的生成 180
三、血的循行 181
四、血的功能 182
第四节 津液 186
一、津液的概念 186
二、津液的代谢 187
三、津液的功能 189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91
一、精与气的关系 191
二、精与血的关系 191
三、气与血的关系 192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 193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194
第四章 经络 20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200
一、经络的概念 200
二、经络系统 20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02
一、名称 202
二、循行规律 203
三、循行部位 20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13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213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214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21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219
一、经别 219
二、别络 221
三、经筋 223
四、皮部 22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225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225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27
第五章 体质与人格 240
第一节 体质 240
一、体质的概念 240
二、体质要素 241
三、体质分类 242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244
五、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246
第二节 人格 255
一、人格的概念 256
二、人格的结构 256
三、中医人格分类 260
四、影响人格的因素 261
五、人格与疾病的关系 262
第六章 病因 267
一、六淫 268
第一节 外感病因 268
二、疫气 275
附:毒邪 277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84
一、七情内伤 285
二、饮食失宜 289
三、劳逸过度 29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297
一、水湿痰饮 297
二、瘀血 300
三、结石 302
第四节 其他病因 308
一、外伤 308
二、寄生虫 311
三、环境污染 312
四、医源性因素 313
五、先天因素 315
第七章 病机 318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319
第一节 发病病机 319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323
三、发病形式 32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330
一、邪正盛衰 330
二、阴阳失调 333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337
四、内生五邪 344
一、疾病传变 353
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353
二、疾病转归 359
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 363
第一节 养生 363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363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 365
第二节 治则 370
一、治疗观 371
二、基本治则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