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界定 6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9
1.4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4
1.5 本报告的基本研究思路 18
1.6 本报告的篇章结构 26
附录1—1 中国乡村劳动力就业构成状况(1978—2002) 27
附录1—2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8
附录1—3 非洲一些国家的城市“福利病” 29
第二章 二元社会保障模式:历史、现状、矛盾与选择 32
2.1 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与二元社会保障模式 32
2.2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 38
2.3 人民公社体制崩溃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新局面 45
2.4 土地保障:功能与局限 48
2.5 家庭保障:功能与局限 51
2.6 社区保障:社队经济组织资源的继承抑或新的制度创新 53
2.7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有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冲击 58
2.8 二元社会保障模式向一元社会保障模式转换的前提 61
2.9 本章结论 63
案例2—1 河北省三河市行仁庄医疗制度的变迁 65
案例2—2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社区保障模式 66
案例2—3 广东省中山崖口村社区保障模式 68
案例2—4 浙江省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0
附录2—1 《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71
附录2—2 1978—2002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变化 77
3.1 农民工: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 79
第三章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79
3.2 同工不同利,同城不同权:社会保障权益的身份等级制 82
3.3 农民工:中国工业化新时期的特殊“纳贡者” 85
3.4 农民工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91
3.5 农民工“土地保障”与城市工“社会保障”的比较 95
3.6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98
3.7 出路何在——农村“土地保障”交换城市“社会保障” 102
3.8 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 111
3.9 工伤保险:率先实现全民一体的全面覆盖 112
3.10 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保障先行,逐步形成农民工可进入的城市社区合作医疗保障机制 120
3.11 养老保障:积极而稳妥的转轨 128
3.12 保障最低小时工资,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接轨平台 136
3.13 失业保险——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步 145
3.14 本章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150
案例3—1 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 155
案例3—2 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触目惊心 156
案例3—3 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实践 158
案例3—5 在我国建立土地银行的设想 160
案例3—4 我国台湾省20世纪50年代发行土地债券的实例 160
案例3—6 欧洲一些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62
案例3—7 北京市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 162
案例3—8 农民工日均工作时间超过9.3小时 163
案例3—9 促进就业是国内外失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 165
案例3一10 浙江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的失业保障制度实验 166
附录3—1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分析 167
附录3—2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168
4.1 乡镇企业:中国农村区域非农产业的基本组织载体 172
第四章 乡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 172
4.2 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历史回顾 175
4.3 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职工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79
4.4 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系统的目标和原则 187
4.5 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考察的框架体系 193
4.6 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现状:总体考察 194
4.7 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养老保险 197
4.8 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医疗和工伤保险 205
4.9 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失业保险 207
4.10 完善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 209
4.11 对策建议:养老保险 214
4.12 对策建议:医疗和工伤保险 216
4.13 对策建议:失业保险 219
4.14 对策建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21
附录4—1 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22
附录4—2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 223
附录4—3 乡镇企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224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