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概说 1
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 2
一、历史追述 2
二、基本含义 3
三、相关范畴 6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19
一、教育者 20
二、受教育者 21
三、教育内容 23
四、教育手段 24
一、教育的本质 26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26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27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演进(上)——教育制度 32
第一节 学校 33
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33
二、学校教育活动 37
三、学校文化 40
四、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45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48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48
二、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 50
三、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54
四、我国当前学制的新规范 57
五、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 59
第三章 教育的历史演进(下)——教育思想 67
第一节 外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68
一、泛智教育思想 68
二、绅士教育思想 71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75
四、要素教育思想 77
五、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80
六、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82
七、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84
八、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86
九、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88
十、“一般发展”的教育思想 89
十一、终身教育思想 91
第二节 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演进 94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 94
二、职业教育思想 96
三、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教育思想 98
四、生活教育思想 100
五、“三个面向” 101
六、素质教育 103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11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概述 112
一、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112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19
第二节 教育优先发展 125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 125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126
三、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与科教兴国战略 128
四、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 130
一、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132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 132
二、教育现代化的本体理论 135
三、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实践 142
第四节 未来社会发展与教育 144
一、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 144
二、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 147
三、教育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152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57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理论建构基础 158
一、哲学基础 158
二、心理学基础 163
三、社会学基础 166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171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171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172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74
第三节 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76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76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79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81
第四节 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182
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183
二、教育的自身状况 184
三、家庭环境的因素 186
四、社会发展状况 187
第六章 教育目的 19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193
一、教育目的的界定 193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195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198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201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01
二、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206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208
四、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211
第三节 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212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213
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教育目的举要 218
第七章 教育内容 228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229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 229
二、教育内容的特征 229
第二节 学校教育内容 232
一、语文 233
二、数学 234
三、外语 236
四、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 238
五、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247
六、艺术或音乐、美术 250
七、体育或体育与健康 252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253
一、课程计划 253
二、课程标准 255
三、教科书 257
四、课程改革对教育的意义 259
第八章 教育途径 268
第一节 教学 269
一、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269
二、教学的任务 272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 274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教育途径 274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76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77
第三节 咨询与指导 280
一、学习指导 280
二、职业生涯指导 282
三、心理咨询与指导 284
四、休闲指导 287
第九章 教育形态 292
第一节 社会教育 294
一、社会教育的含义 294
二、社会教育的类型 296
三、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296
第二节 家庭教育 298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298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298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 299
第三节 学校教育 301
一、学校教育的含义 301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302
三、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303
第四节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305
一、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 305
二、社区教育——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新体制探索 307
第十章 教师 313
第一节 教师职业 314
一、“教师”的含义 314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 315
三、教师职业的发展 316
四、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本 325
五、教师职业的就业方式 326
第二节 教师角色 329
一、教师角色的特点 329
二、教师角色的职能 334
三、教师角色的地位 339
第三节 教师职业专业化 344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出 345
二、教师的专业结构——教师素质 348
三、教师专业发展历程 352
一、“教师教育”概念的含义 357
第四节 教师教育 357
二、教师教育的发展 359
三、教师职前教育 364
四、教师职后教育 367
第十一章 学生 375
第一节 认识学生 376
一、学生的本质 376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377
三、学生对教育的期待与要求 385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389
第二节 当代学生观 389
二、尊重的教育理念 391
三、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394
四、依法施教的理念 396
五、自我教育的理念 399
第三节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401
一、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401
二、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402
三、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405
四、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409
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