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路的组成及其物理量 1
一、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1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1
二、电路模型 3
三、电路中的主要物理量 4
四、电压与电流的关联正方向 15
五、功率正、负的意义 16
第二节 电阻元件与欧姆定律 18
一、电阻元件 18
二、欧姆定律 22
三、全电路欧姆定律 24
第三节 电压源与电流源 25
一、电压源 26
二、电流源 27
一、电功率 28
第四节 电功率与电能 28
二、电能 30
第五节 基尔霍夫定律 31
一、处理复杂电路的几个术语 31
二、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32
三、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32
第六节 电路状态与电气设备额定值 33
一、电路的几种工作状态 33
二、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35
第七节 电路的基本模型 36
第八节 RL电路的短接放电与接通直流电源 37
一、电感的物理性质 37
二、RL电路短接的放电过程 40
三、RL电路接通直流电源 43
一、等效网络的定义 46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46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46
二、电阻的串联及其分压 47
三、电阻的并联及分流 49
三、电阻的混联 51
第二节 电路的等效变换 53
第三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54
一、等效的意义 55
二、等效变换的条件 55
三、电源等效化简和变换中的几个问题 58
第四节 Y—△联接电路的等效变换 60
第五节 电源的联接 62
一、相同电源的联接 63
二、不同电源的联接 63
第六节 输入电阻 64
第三章 电路定理 67
第一节 弥尔曼定理 67
一、概述 67
二、实例分析 68
第二节 戴维南定理 70
一、戴维南定理的内容 71
二、戴维南定理的证明 71
三、计算举例 73
第三节 叠加定理 77
一、叠加定理 77
二、齐性定理 83
第四节 替代定理 85
一、概述 85
二、实例分析 85
一、特勒根定理一 87
第五节 特勒根定理 87
二、特勒根定理二 88
第六节 诺顿定理 90
一、诺顿定理的概述 90
二、实例分析 91
第四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 93
第一节 电路的图 93
第二节 支路电流法 95
一、支路电流法的解题步骤 95
二、关于方程式独立性的讨论 97
第三节 节点电压法 99
一、节点电压法 99
二、弥尔曼定理 104
第四节 网孔电流法 107
一、概述 111
第五节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111
二、实例分析 114
第五章 电容与电感 117
第一节 电容元件 117
一、电容器 117
二、电容元件和电容 117
三、电容上的电压与电流 118
第二节 电感元件 120
第三节 电容的充放电 123
一、电容的物理性质 123
二、电容的放电过程 125
三、电容的充电过程 130
第四节 电容的串并联 133
一、电容的并联 133
二、电容的串联 134
一、种类 137
第五节 常用电容器 137
二、规格 139
三、电容器的应用举例 140
第六章 正弦交流电路 141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41
一、正弦交流电 141
二、正弦量的三要素 141
第二节 正弦交流电路的特性 145
一、纯电阻交流电路 146
二、纯电感交流电路 147
三、纯电容交流电路 149
第三节 正弦交流电动势的产生和表示法 154
一、几个术语 154
二、正弦交流电动势的产生 155
三、正弦交流电动势的相位及相位差 158
四、正弦电流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160
五、正弦交流电流的平均值 162
六、正弦交流的相量表示法 163
七、正弦量的复数表示法 166
第四节 正弦交流电压与电流 173
一、频率与周期 174
二、幅值与有效值 175
三、初相位 177
第七章 三相电路 180
第一节 三相电源 180
第二节 三相电路负载的连接 184
一、负载接入三相电源的原则 184
二、负载的连接 185
第三节 三相电源的联接 186
一、电源的星形联接 186
二、电源的三角形联接 188
第四节 三相电路的功率 190
第一节 电路的频域分析 194
第八章 电路的分析 194
一、高通滤波器 195
二、低通滤波器 196
三、带通滤波器 198
四、谐振电路 200
第二节 比例电路的分析 208
第三节 R-L串联电路的动态分析 211
一、R-L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11
二、直流激励下R-L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13
三、电感中储存的磁场能量 216
第四节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 219
一、一阶线性电路的分析 219
二、实例分析 220
一、零输入响应 222
第五节 RC电路的时域分析 222
二、零状态响应 225
三、完全响应及其两种分解方式 227
四、解算时域响应的步骤 229
第九章 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233
第一节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233
一、磁感应强度 233
二、磁通 233
三、磁场强度 234
四、磁导率 235
第二节 铁磁物质的性质 237
一、铁磁物质的导磁特性 237
二、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 239
三、涡流和涡流损失 241
四、集肤效应与邻扰效应 242
五、重点掌握的铁磁性质 243
第三节 电磁感应 244
一、直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244
二、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 245
三、自感现象与互感现象 247
第四节 磁路 248
一、磁路 248
二、磁路欧姆定律 249
三、磁路计算 252
四、磁屏蔽 255
第五节 交流铁芯线圈电路 256
一、有关各电磁量的关系和它们的正方向 257
二、主磁通与电动势 258
三、电压平衡方程 258
四、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 259
五、交流电磁铁 260
第六节 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 263
一、恒定磁通磁路的概述 263
二、实例概述 264
第七节 变压器 270
一、变压器的构造 271
二、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71
三、变压器的外特性与额定值 276
四、变压器的损耗与效率 277
五、变压器绕组的极性及其测定 278
六、其他类型的变压器 280
第十章 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 283
第一节 非正弦周期波的产生与分解 283
一、非正弦周期波的产生 283
二、非正弦周期波的分解 284
一、线性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292
第二节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292
二、实例概述 293
第三节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296
第四节 非正弦周期信号 298
第十一章 电动机电路 300
第一节 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300
一、一只漏电开关控制一台电动机及照明 300
二、拉线开关控制电动机 301
三、用倒顺开关控制三相电动机正反转 301
四、用倒顺开关控制单相电动机正反转 302
五、电动机点动电路 302
六、有自锁功能的正转电路 302
七、有热继电器保护的电动机电路 303
八、利用按钮联锁的可逆电路 304
十、可逆点动、起动混合电路 305
九、即能长期运行又能点动的电路 305
十一、用三只交流接触器组装的可逆电路 306
十二、多台电动机可同时起动又可有选择起动的控制电路 306
十三、防止可逆转换期间相间短路的控制电路 307
十四、具有起动保险的正转电路 308
十五、具有先后顺序停车的电路 309
十六、两地操纵可逆磁力起动器电路(一) 309
十七、两地操纵可逆磁力起动器电路(二) 310
第二节 电动机的降压电路 311
一、定子绕组串联电阻起动控制 311
二、手动串联电阻起动控制 312
三、定子绕组串电阻(或电抗)降压起动另一法 313
四、用晶体管延时电路自动转换Y-△起动控制 314
五、采用自耦变压器与时间继电器起动控制 315
七、自耦变压器手动起动控制 316
六、另一种采用自耦变压器与时间继电器起动控制 316
八、用中间、时间继电器延时转换的Y-△降压起动控制 318
九、用时间继电器自动转换Y-△起动控制 319
十、鼠笼式电动机Y-△换接起动控制 319
十一、采用补偿器的起动控制 321
十二、用两个接触器实现Y-△降压起动控制 322
十三、用三个接触器实现Y-△降压起动控制 323
十四、自动控制补偿器降压起动 324
十五、频敏变阻器起动控制 325
第十二章 二端口网络 327
第一节 二端口网络的一般概念 327
第二节 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330
一、阻抗方程与Z参数 331
二、导纳方程与Y参数 333
三、传输方程与A参数 335
四、混合方程与h参数 337
第三节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 338
第十三章 电子技术基础 341
第一节 基本放大电路 341
一、基本放大电路及各元件的作用 341
二、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42
三、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与波形失真的关系 349
第二节 脉冲数字电路 353
一、脉冲信号的基本概念 353
二、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355
三、基本逻辑门电路 356
第三节 半导体电路 366
一、半导体二极管 366
二、半导体二极管的应用 373
三、半导体三极管 379
第四节 照明电路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