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祝愿(代序) 吴小如 1
哲学篇 3
中华和合文化体现的整体系统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邢贲思 3
一元大始(代序)——“学术家园”新年寄语 叶秀山 4
国学研究呼唤务实学风和创新思维(代序) ——从两个实例谈起 傅璇琮 6
敞开思与思之路 王树人 6
学术史与未来(代序)——“学术家园”新年寄语 李学勤 10
延展中之中华人文精神 叶秀山 11
文化危机与文化融合 王树人 18
欧阳健《言尽意论》正读 楼宇烈 2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点重要精神 钱逊 31
和合文化与21世纪的展望——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 张立文 35
实学为我们提供什么 葛荣晋 41
在北京聆听哈贝马斯 张文涛 45
《唐虞之道》与孔子大同理想的价值 方铭 50
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 黄楠森 56
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邓小军 63
中国哲学能为人类未来贡献什么? 李中华 68
历史篇 75
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 徐苹芳 75
胡渭和他的《禹贡锥指》 邹逸麟 80
古代中国与邻国关系考略 葛剑雄 85
加强社会史的研究 戴逸 92
读王国维先生《古史新证》 李学勤 95
学史三疑 金克木 101
重读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感怀 萧默 103
荆门郭店楚墓墓主当为环渊说 范毓周 109
中国女权状况的历史反思 张剑 118
大禹故里在何处? 邹逸麟 122
文学篇 127
从鸳鸯蝴蝶派文学中的混浊现象谈起 王文英 127
鲁迅杂文论 钱理群 132
关于文学史的两个话题 葛兆光 144
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几种陈寅恪先生传记读后 陈思和 149
记钱钟书先生的几封书信 傅璇琮 154
北大校名:如何英译? 陈平原 158
百年红学说索隐 刘梦溪 163
从“三径”说到用典 金开诚 170
学术史三型及其内涵 董乃斌 174
呼唤一部理想的近代文学史 吴小如 180
并世人物缘悭一面——顾、黄、王三家交游考 夏晓虹 183
棹声鞭影都圆梦——《红楼梦》在台湾的早期流传 胡文彬 187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刍议 周裕锴 190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的重新解读 汪春泓 198
郭沫若与陈寅恪关于《再生缘》的讨论 谢保成 202
从多方面了解韩愈 ——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探索 傅璇琮 213
清代满汉关系论略——兼考曹雪芹母姓佟佳氏 周汝昌 217
曹雪芹祖上归旗史断 周汝昌 223
左翼文学的魅力 秦弓 235
宁希元著《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题记 吴小如 239
为唐太宗诗说几句好话 蔡义江 244
朱熹的文学活动 莫砺锋 247
文学史研究的民俗学视角 董乃斌 254
百年裂变中的戏剧 廖奔 260
康熙与中俄文化交流 李明滨 264
古籍标点中两个应注意的问题 傅璇琮 267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对策 王宁 270
先驱们的本来面目——谈“五四”的传统文学观 秦弓 280
绝句特点的六字诀 蔡义江 285
鲜艳夺目的唐三彩文化 李正中 290
五光十色的思绪和情愫——谈元曲的趋俗性 张燕瑾 295
超越庸俗——严羽对元白的态度及其美学追求 梁超然 303
曹寅诗考略 周汝昌 306
古籍编目的新进展 傅璇琮 310
“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傅道彬 315
李商隐在桂管幕的幕职和京衔 戴伟华 319
诗歌中的李商隐与戴望舒 ——从著名的朦胧派诗歌《雨巷》谈起 董乃斌 323
三次汉译学著浪潮的世纪意义 元尚 327
靖康之难中的女性 胡传志 331
最自然最真实的记录 ——谈《钱玄同日记》影印本 陈漱渝 336
画一幅中国文学的文化地图 杨义 342
史学家的“晚年心境”——从陈寅恪《书信集》谈起 高恒文 350
读张风《渊明嗅菊图》 袁行霈 352
钱基博轶文两则 周洪宇 355
《姑妄言》清代的《金瓶梅》 陈辽 360
随笔篇 367
“登堂入室”方是至友 叶秀山 367
披书三叹 吴小如 374
做哲学的辛苦 叶秀山 378
学术时髦的陷阱 秦弓 384
“土”“洋”结合的季羡林 蔡德贵 388
我的两位师母 莫砺锋 391
恩师、慈父 蒋寅 396
周一良先生和他的学术传承 徐苹芳 400
吴宓佩服的学者——记忆中的曹慕樊先生 邓小军 403
泡子河——芷园——追寻雪芹(之一) 周汝昌 407
“同福”——佟府——追寻雪芹(之二) 周汝昌 411
虎门——右翼宗学——追寻雪芹(之三) 周汝昌 415
恭王府 ——追寻雪芹(之四) 周汝昌 418
武侠、情色与剑 ——戏说《卧虎藏龙》 陈思和 421
和世纪老人聊天 吕启祥 425
建筑:现代与古典的对话 叶廷芳 428
美才今见霍松林 王晓宁 432
情趣之中见学问 ——近访周绍良先生 王晓宁 436
在医院中度过九十三岁的生日——探望季羡林先生 王晓宁 440
编者的话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