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学说论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钊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7048434
  • 页数:4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揭示了儒家学者创立和发展、完善儒家德育学说的历史、阐述了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历史贡献,探讨了继承发扬儒家德育学说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目录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关于儒家德育学说的概念 1

一、关于“儒家”的内涵 2

二、关于“德育”的内涵 3

三、关于“儒家德育”和“儒家德育学说”的概念 3

第二节 儒家关于德育内容的设计 5

一、关于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6

二、关于协调个人与行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7

三、关于协调个人与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7

四、关于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 8

第三节 关于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特征 9

一、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10

二、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11

三、具有一定的可继承性 14

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儒家德育学说的意义 15

一、有助于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15

二、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6

三、有助于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 17

四、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8

第一篇 儒家德育学说的开创与形成 23

第二章 儒家德育学说形成的社会环境 23

第一节 春秋战国之际,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变化 23

一、出现了“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 24

二、天命神权观念趋向减弱 26

三、掀起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 29

一、社会环境变化,促使儒家学者深入思考政权建设问题 32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变化对儒家德育学说形成的催化作用 32

二、社会环境变化,促进儒家德育学说的形成 34

第三章 儒家德育学说形成的理论渊源 38

第一节 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39

一、《六经》非孔子所作 40

二、孔子对整理《六经》的重大贡献 43

第二节 《六经》是儒家德育学说直接的理论渊源 45

一、《六经》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45

二、儒家德育学说是对《六经》中的德育观念的直接继承与发展 47

第四章 先秦儒家的德育学说 54

第一节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育学说 54

一、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 55

二、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设计 57

三、注重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 60

四、倡导“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方法 62

五、确立自我修身的一些重要原则 65

第二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德育学说 69

一、以“性善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69

二、以“民本论”为特征的“仁政”说 73

三、以“反省内求”为主要方法的道德修养论 76

第三节 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学说 77

一、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说 78

二、以“隆礼”为特征的道德规范论 80

三、大力宣扬“天行有常”宇宙观 83

四、以重“行”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方法论 84

第五章 先秦儒家若干著作中的德育学说 89

第一节 关于《易传》中的德育学说 89

一、《易传》注重对《易经》道德观念的阐发与创新 90

二、《易传》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 93

三、《易传》所提倡的修身方法原则 97

第二节 《孝经》以重孝道为特征的德育观念 100

一、《孝经》论“孝”的重要性 101

二、《孝经》关于“孝”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02

三、《孝经》所透露的关于“孝治”的深刻思想 104

第三节 《大学》、《中庸》中的德育观念 106

一、《大学》中的德育观念 107

二、《中庸》中的德育观念 111

第二篇 儒家德育学说的演变发展 117

第六章 两汉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 117

第一节 汉初杰出儒家学者贾谊的德育学说 118

一、注重总结秦朝败亡教训,主张推行儒家的仁义德教 118

二、继承荀子“隆礼”思想,强调“礼”在维护等级秩序中的作用 120

三、对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潮作了系统总结 122

第二节 董仲舒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的德育学说 124

一、关于“质朴之谓性”与“性待教而善”的人性论 125

二、提出建立“教化堤防”的主张 127

三、把“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 130

四、关于德育方法的理论思考 134

第三节 扬雄以“人之性善恶混”为理论根基的德育学说 136

一、提出“人之性善恶混”的见解,主张“学以修性” 137

二、提出“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的观点 139

三、关于德育的方法论思考 141

第四节 “耿介不同于俗”的王符德育学说 142

一、道气之论:王符德育学说的哲学基础 143

二、强调“道德教化”:王符德育学说的关键环节 145

三、重视政治伦理:王符德育学说的重要特征 146

四、关于德育方法论的思考 148

第七章 隋唐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 151

第一节 王通以重王道、尊礼乐为特色的德育学说 152

一、向往王道,崇尚德治 154

二、强调尊礼乐,推行仁义忠信之德 156

三、关于传道与修身的途径、方法论 158

第二节 韩愈以反佛道为宗旨的德育学说 161

一、建立“道统说”,从理论上清算佛、道之失 163

二、“性”与“情”均分“三品”的性情论及其理论贡献 165

三、突出“先王之教”,重视师道传承 168

第三节 李翱以“性善情邪”为理论基础的德育学说 172

一、立志传承“缺绝废弃不扬之道”,以攘斥“非圣人之道”的佛道 173

二、提出“性善情邪”说,强调复归“善性”,灭息“妄情” 174

三、向往德政,关心民生 178

第八章 宋明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上) 181

第一节 政治改革家李觏的德育学说 182

一、强调安民“必先于教化” 183

二、重视德教的物质基础 184

三、突出“礼”的重要地位 187

第二节 宋明道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的德育学说 189

一、尚“中”、贵“诚”、重“公”的道德追求 189

二、关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方法论 193

三、周氏德育理论对宋明道学的深刻影响 195

第三节 张载以“变化气质”为特征的德育学说 201

一、“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德育目标论 202

二、以“变化气质”为归宗的双重人性论 206

三、关于自我修身的方法论思考 208

第四节 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与程颐的德育学说 212

一、提出“理”为人伦之本的道德本体论 213

二、探讨人性善恶问题 215

三、论义、利、理、欲关系问题 217

四、论修身方法问题 220

第九章 宋明时期著名儒家学者的德育学说(下) 224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最后完成者朱熹的德育学说 224

一、论“存理灭欲”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 225

二、论“存理灭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228

三、关于评价朱熹“存理灭欲”论的几点思考 233

第二节 “陆王心学”的奠基人陆九渊的德育学说 239

一、对孟子心性论和二程理学思想的继承 240

二、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将理学转换为心学 242

三、高度重视人生价值,强调堂堂正正做人 248

四、对修身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的思考 251

第三节 陈白沙以重涵养为特征的德育学说 256

一、关于道德教育价值论 256

二、关于道德信条与自我涵养论 259

三、关于德育方法体系 267

第四节 陆王心学的最后完成者王守仁的德育学说 272

一、对先儒德育理论的继承 273

二、关于“致良知”说的理论创造 276

三、关于德育方法论的思考 279

第十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德育学说 284

第一节 黄宗羲以早期民主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学说 286

一、提出一系列具有早期民主意识的新观念 287

二、围绕心性关系、理欲关系问题所作的道德思考 291

三、“重践行”的治学与修身方法论 296

第二节 王夫之以“性日生日成”为理论基础的德育学说 298

一、关于“性日生日成”的人性生成论 298

二、关于“离义而不得有利”的义利关系论 302

三、关于“欲即理”的理欲关系论 303

四、关于道德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论 305

第三节 李二曲以“悔过自新”为标志的德育学说 308

一、“悔过自新”说的方法论意义 309

二、“悔过自新”说的思想渊源 311

三、“悔过自新”说的现实价值 314

第三篇 儒家德育学说浅评 319

第十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319

第一节 先秦儒家德育学说的基本理论概述 319

一、关于道德起源的思考 319

二、关于道德价值的论述 321

三、关于道德条目的设计 325

四、关于德行评估的见解 326

第二节 先秦儒家德育基本方法概述 328

一、关于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328

二、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 333

第十二章 儒家德育成果在培育历代英杰中的历史贡献 337

第一节 儒家的尚公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的爱国主义精神 337

一、关于儒家的“尚公”观念 337

二、历代英杰的爱国主义情操 338

第二节 儒家的气节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人格独立精神 339

一、关于儒家学者所提倡的气节观 340

二、历代英杰追求人格独立的高风亮节 340

一、关于儒家学者的“仁爱”观 342

二、历代英杰博爱大众、关心民生的情怀 342

第三节 儒家的仁爱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关心民生的精神 342

第四节 儒家的“自强”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积极进取精神 344

一、儒家学者的“自强”观念 344

二、历代英杰勇于进取的百折不挠精神 345

第五节 儒家的尚廉观念培育了历代英杰廉洁奉公精神 347

一、儒家学者的“尚廉”追求 347

二、历代英杰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 347

第十三章 儒家的社会政治理念述评 350

第一节 儒家的廉政理念述评 350

一、“以廉为本”:儒家廉政说的中心内容 350

二、儒家“廉政”说的理论贡献 352

第二节 儒家的“大同”理想述评 358

一、儒家“大同理想”的基本内容 358

二、儒家“大同理想”的重要社会价值 359

第十四章 儒家关于家庭伦理的构想 366

第一节 儒家倡导的“孝慈之道”简析 366

一、儒家“孝慈之道”具有可继承性 367

二、关于“孝道”中的合理因素 370

三、关于“慈道”中的合理因素 372

四、当前继承传统“孝慈之道”的方法论思考 375

第二节 儒家男尊女卑说及其负面影响论析 377

一、男尊女卑伦理观的形成及其核心内容 378

二、“男尊女卑”说对历代中国妇女人生的重大影响 383

第四篇 儒家德育学说与当代文明 391

第十五章 儒家德育成果的现代转换与现代价值 391

第一节 论儒家德育成果的现代转换 391

一、儒家德育成果实现现代转换的必要性 392

二、儒家德育成果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 395

三、儒家德育成果实现现代转换的主要方法 396

第二节 论儒家优秀德育成果的现实价值 398

一、儒家德育成果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它们具有现实价值 398

二、我国新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儒家优秀德育成果仍具现实价值 401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儒家优秀德育成果发挥其现实价值 406

第十六章 儒家德育学说现代价值举例 410

第一节 论儒家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价值 410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借鉴儒家道德 410

二、儒家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有功能 411

第二节 儒家倡导的民族精神在教育当代大学生中的现实价值 419

一、“自强不息”精神 419

二、“厚德载物”精神 421

三、“天下为公”精神 422

四、“勤劳俭朴”精神 423

五、“见利思义”精神 425

六、“博爱大众”精神 426

七、“尚中贵和”精神 427

八、“持守气节”精神 428

第三节 儒家的职业道德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430

一、儒家的敬业乐业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431

二、儒家的诚实守信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432

三、儒家的礼貌待人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433

四、儒家的办事公道观念及其现实价值 434

第四节 儒家的“慎独”、“正己”修身方法及其现实价值 436

一、儒家的“慎独”修身方法及其现实价值 436

二、儒家的“正己”修身方法及其现实价值 440

后记 447

参考文献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