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古音乐(远古~公元前221年) 1
远古时期音乐概况 1
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概况 2
音乐的起源 5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 6
传说和出土的远古乐器 9
商周时代的音乐教育机构 11
存在于甲骨文字中的乐器 13
“舞”字的演变 14
从周朝开始的雅乐 15
中国乐器传统的“八音”分类法 16
音阶的形成 17
十二律、七声音阶与三分损益法 19
何谓“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22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音乐家孔子 23
百家争鸣的音乐思想 24
“郑卫之音”、“雅乐”的来龙去脉 27
战国时期杰出的民间歌唱家——秦青、韩娥 29
古琴曲《高山流水》与琴师伯牙 30
“得心应手”成语之由来 32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33
说唱音乐的源头——成相 34
笙的传说与演变 35
中古音乐(公元前221~960年) 38
秦汉时期音乐概况(公元前221~220年) 38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概况(220~580) 39
隋唐五代时期音乐概况(581~960) 40
乐府——我国汉代著名的音乐机构 42
鼓吹乐——汉代兴起的一个新的乐种 44
汉代杰出的音乐家李延年 46
声韵悲切的琴歌《胡笳十八拍》 47
嵇康与琴曲《广陵散》 49
阮咸与阮 52
梅花三弄 54
管 56
琵琶之源流 58
大音乐家唐玄宗李隆基 60
旗亭画壁赌唱 62
流传千载的送别歌曲《阳关三叠》 63
唐代著名的歌唱家 65
男扮女装的琵琶高手段善本 67
唐代的古琴记谱法 68
近古音乐(960~1840) 70
宋、金、元时期音乐概况(960~1368) 70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音乐概况(1368~1840) 71
曲子词的兴衰 73
“月子弯弯照九州”——宋代的民歌 75
“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的自度曲 76
“满村听说蔡中郎”——宋代的说唱音乐 77
中国戏曲的确立——宋、金、元时期的戏曲 79
元曲 83
胡琴 86
郭楚望与琴曲《萧湘水云》 87
弹出天鹅避海青——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89
昆曲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 90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93
朱载堉与“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 95
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工尺谱 98
近代音乐(1840~1949) 102
近代音乐概况(1840~1949) 102
西方音乐的影响与学堂乐歌 104
近代中国音乐的启蒙者沈心工 108
艺术大师李叔同 110
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的创办者曾志忞 112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 115
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赵元任 118
中国儿童歌舞、歌舞剧的奠基人黎锦晖 120
慨然有志于中国音乐之业的王光祈 123
英年早逝的黄自 125
民族音乐的改革家刘天华 128
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何柳堂 131
高胡艺术的创始人吕文成 132
古琴艺术大师查阜西 134
《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 135
音乐美学家青主 137
音乐家、文学家、画家、翻译家丰子恺 140
为人民事业讴歌的贺绿汀 141
提琴名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 146
30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 150
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 152
影片《渔光曲》主题歌作曲者任光 155
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麦新 159
中国文化战线的猛将张曙 161
《松花江上》的词曲作者张寒晖 164
解放区的音乐生活 166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167
具有乡土气息的作曲家马可 170
《新四军军歌》的曲作者何士德 174
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曲家郑律成 176
音乐活动家、音乐评论家李凌 179
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吕骥 180
音乐活动家、音乐教育家赵沨 184
音乐史学宗师杨荫浏 186
博学多才的音乐学家沈知白 188
《长诚谣》的曲作者刘雪庵 189
美声唱法在我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应尚能 191
指挥家李德伦 193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曲作者寄明 195
现代音乐(1949~1992) 199
现代音乐概况(1949~1992) 199
音乐纪年(约公元前5925~1992) 201
音乐成语 257
哀丝豪竹 257
哀歌动地 257
八音遏密 257
八音迭奏 257
八音齐奏 258
抱铜琵琶,执铁绰板 258
败鼓之皮 258
悲歌感慨 258
悲歌慷慨 258
别抱琵琶 258
伯歌季舞 258
伯埙仲篪 258
布鼓雷门 259
唱白脸 259
唱红脸 259
唱黑脸 259
唱慢板 259
唱戏的不瞒打锣的 259
长袖善舞 259
陈词滥调 260
陈腔旧调 260
晨钟暮鼓 260
重张旗鼓 260
重整旗鼓 260
吹喇叭 260
吹箫乞食 260
吹吹打打 261
吹大法螺 261
吹打弹唱 261
吹拉弹唱 261
吹弹歌舞 261
吹竹弹丝 261
吹竹调丝 262
此唱彼和 262
此时无声胜有声 262
打退堂鼓 262
大吹大擂 262
断弦再续 262
对牛弹琴 263
遏密八音 263
繁琐 263
繁弦急管 263
焚琴煮鹤 263
凤歌鸾舞 264
凤舞鸾歌 264
桴鼓相应 264
高山流水 264
高唱入云 264
感慨悲歌 264
歌扇舞衫 264
歌楼舞馆 264
歌声绕梁 264
歌台舞榭 264
歌舞升平 264
歌舞太平 265
改弦更张 265
改弦易张 265
古调不弹 265
古调独弹 265
鼓角齐鸣 265
鼓角相闻 265
鼓舞欢欣 265
鼓吹喧阗 265
鼓乐喧天 265
鼓噪而进 266
顾曲周郎 266
广乐钧天 266
管急弦繁 266
管弦丝竹 266
酣歌恒舞 266
豪竹哀丝 266
欢呼鼓舞 266
欢欣鼓舞 266
欢忻鼓舞 267
欢忭鼓舞 267
黄钟大吕 267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267
击节称快 267
击节称叹 267
击节叹赏 267
击节赏叹 267
击辕之歌 267
急管繁弦 268
戛玉敲金 268
剑胆琴心 268
胶柱鼓瑟 268
胶柱调瑟 269
解铃还是系铃人 269
解铃还须系铃人 269
金鼓齐鸣 269
金声玉振 269
金石丝竹 269
紧锣密鼓 270
锦瑟年华 270
旧调重弹 270
钧天广乐 270
开锣喝道 270
慷慨悲歌 270
扣人心弦 270
夔龙礼乐 270
滥竽充数 271
梨园弟子 271
两部鼓吹 271
六马仰秣 271
绿马仰秣 271
漏尽钟鸣 271
鸾歌凤舞 271
乱弹琴 271
锣鼓喧天 271
靡靡之音 272
曼舞妖歌 272
妙舞清歌 272
鸣琴而治 272
鸣锣开道 272
鸣锣喝道 272
暮鼓晨钟 272
暮鼓朝钟 272
南风不竞 272
南腔北调 272
琵琶别抱 273
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 273
品竹调丝 273
品竹弹丝 273
仆旗息鼓 273
旗鼓相当 273
敲金击石 273
敲金戛玉 274
巧言如簧 274
巧舌如簧 274
琴瑟不和 274
琴瑟不调 274
琴瑟失调 274
琴瑟友之 274
琴瑟之好 274
琴瑟相谐 274
琴瑟静好 274
琴瑟调和 274
琴剑飘零 275
琴棋书画 275
琴断朱弦 275
清歌妙舞 275
轻歌妙舞 275
轻歌曼舞 275
轻拢慢撚 275
轻挑漫剔 275
曲高和寡 276
曲终奏雅 276
人琴俱亡 276
人琴俱逝 276
如埙如篪 276
声如洪钟 276
声应气求 276
声振林木 276
诗肠鼓吹 276
室如悬磬 277
丝竹管弦 277
四面楚歌 277
同工异曲 277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78
同声同气 278
铜琶铁板 278
万籁俱寂 278
万籁无声 279
吴市吹箫 279
五音六律 279
舞鸾歌凤 279
舞衫歌扇 279
舞榭歌台 279
舞裙歌扇 279
卧旗息鼓 279
下里巴人 279
弦歌不绝 279
弦歌之声 279
弦外之音 280
弦歌之音 280
弦外之意 280
响遏行云 280
箫韶九成 280
悬磬之居 280
埙篪和鸣 280
掩耳盗铃 280
掩耳盗钟 280
掩旗息鼓 281
偃旗息鼓 281
偃旗卧鼓 281
阳春白雪 281
腰鼓兄弟 281
妖歌曼舞 281
摇铃打鼓 281
摇旗打鼓 281
一鼓一板 281
一鼓作气 282
一夔已足 282
一夔足 282
一拍即合 282
一片宫商 282
一琴一鹤 282
一倡三叹 283
一板三眼 283
一板一眼 283
移宫换羽 283
异曲同工 283
引吭高歌 283
引商刻羽 283
优孟衣冠 283
犹抱琵琶半遮面 284
有板有眼 284
余音绕梁 284
余响绕梁 284
余妙绕梁 284
渔阳鼙鼓 284
玉振金声 285
再衰三竭 285
载歌载舞 285
朝歌夜弦 285
朝歌暮弦 285
朝歌暮舞 285
知音 285
知音难遇 285
掷地有声 285
掷地作金石之声 285
郑卫之音 286
钟鼓乐之 286
钟鸣鼎食 286
钟鸣漏尽 286
钟在寺院音在外 286
自吹自擂 286
煮鹤焚琴 286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286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86
附录一 插图、谱例索引 288
附录二 1920年以来中国音乐史学专著目录 293
附录三 古琴减字谱谱字释义表 296
附录四 主要参考资料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