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8
第二节 境域 87
第一节 位置 87
第一篇 建置 87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87
第一节 建置 88
第二章 建置 政区 88
第二节 政区 96
一、城关镇 114
第三节 乡镇 114
二、城关乡 115
三、善堂乡 116
四、王庄乡 118
五、屯子乡 119
六、白寺乡 120
七、钜桥乡 121
八、大赉店乡 123
九、卫贤乡 124
十、新镇乡 125
十一、小河乡 127
一、顿丘城 128
第一节 故城 128
第三章 故城 县城 集镇 128
三、牵城 129
二、雍榆城 129
七、翟辽城 130
六、逯明垒 130
四、黎阳城 130
五、枋头城 130
十、通利军城 131
九、临河县城 131
八、卫县城 131
第二节 浚县城 132
十二、向固城 132
十一、浚州城 132
一、道口镇 134
第三节 集镇 134
四、王庄集 135
三、善堂集 135
二、宜沟镇 135
七、钜桥集 136
六、白寺集 136
五、屯子集 136
十、新镇集 137
九、卫贤集 137
八、大赉店集 137
十二、淇门集 138
十一、小河集 138
十四、裴庄集 139
十三、大八角集 139
三、建置、政区名 140
二、人工建筑物名 140
第四章 地名 140
第一节 地名源由 140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 140
第二节 地名工作 141
一、地层 145
第一节 地层 构造 145
第二篇 自然环境 145
第一章 地质 145
二、构造 146
一、震情 147
第二节 地震 147
一、岩矿 149
第三节 矿藏 149
二、测防 149
第一节 地势 150
第二章 地貌 150
二、黄粗砂 150
三、陶土 150
四、白坩土 150
一、大伾山 151
第二节 山丘 151
四、象山 152
三、善化山 152
二、浮丘山 152
七、凤凰山 153
六、同山 153
五、白寺山 153
八、紫金山 154
一、历史演变 155
第三节 火龙岗 155
一、淇河平原 156
第四节 平原 156
二、火龙岗治理 156
三、黄河故道平原 157
二、卫河平原 157
一、坡洼概况 158
第五节 坡洼 158
二、坡洼治理 159
第三章 气候 160
第一节 日照 161
一、气温 163
第二节 热量 163
三、霜期 164
二、地温 164
一、降水 165
第三节 降水 湿度 165
二、湿度 166
第四节 风 167
第一节 水资源 168
第四章 水文 168
第五节 天气预报 168
二、卫河 169
一、水系 169
第二节 地表水 169
一、储量 流向 170
第三节 地下水 170
三、淇河 170
四、共产主义渠 170
五、永通河 170
二、分布 171
二、灌溉水水质 172
一、饮用水水质 172
第四节 水质 172
一、土壤类型 173
第一节 土壤类型 面积 173
第五章 土壤 173
第二节 土壤分布 174
二、土壤面积 174
一、黄潮土 178
第三节 土壤特征 178
二、褐土化潮土 179
四、碱化潮土 180
三、盐化潮土 180
六、褐土 181
五、草甸沼泽土 181
八、潮褐土 182
七、碳酸盐褐土 182
九、褐土性土 183
一、兽类 184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84
十、风沙土 184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184
一、灌木 乔木 185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85
二、鸟类 185
三、水生、两栖类 185
四、爬行类 185
五、昆虫类 185
三、药用植物 187
二、野草 187
第一节 水灾 188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88
四、低等植物 188
第四节 风灾 189
第三节 蝗灾 189
第二节 旱灾 189
附:自然灾害年表 190
第五节 雹灾 190
四、生态破坏 198
三、噪声污染 198
第八章 环境保护 198
第一节 环境变化 198
一、水污染 198
二、空气污染 198
第二节 环境治理 199
第一节 人口数量 200
第一章 人口状况 200
第三篇 人口 200
第二节 人口分布 203
一、性别结构 204
第三节 人口结构 204
二、年龄结构 207
三、文化结构 211
四、行业、职业结构 213
第二节 生育制度 214
第一节 宣传教育 214
第二章 计划生育 214
二、节育、绝育手术 215
一、避孕技术 215
第三节 节育技术 215
第一节 民族 216
第三章 民族 姓氏 216
第四节 机构设置 216
一、行政机构 216
二、技术机构 216
第二节 姓氏 217
第一节 婚姻 219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219
第二节 家庭 220
一、土地占有情况 221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21
第四篇 经济综述 221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变革 221
一、个体农业改造 2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222
二、土地改革运动 222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25
二、个体手工业改造 225
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226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 226
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228
三、商业经济体制改革 229
四、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230
七、物资管理体制改革 231
六、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231
五、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231
第一节 产业结构 232
第二章 经济结构 232
第二节 分配结构 236
一、经济恢复时期 237
第一节 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237
第三章 经济发展过程 237
第二节 “二五”与经济调整时期 238
二、“一五”时期 238
第三节 “三五”、“四五”时期 239
第五节 “六五”时期 240
第四节 “五五”时期 240
第一节 主要成就 241
第四章 经济建设成就及问题 241
第二节 主要问题 248
一、劳动力资源 250
第一节 劳动 250
第五章 劳动 工资 250
二、劳动力分布 251
三、劳动力管理 254
一、工资制度 255
第二节 工资 255
二、工资调整 256
三、工资水平 257
二、劳动保险 259
一、劳动保护 259
第三节 劳保福利 259
一、农民收入 261
第一节 农民生活 261
第六章 人民生活 261
二、农民消费 264
一、居民收入 266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266
二、居民消费 267
二、土地利用 268
一、土地面积 268
第五篇 农业 268
第一章 农业总述 268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68
三、耕地面积 269
第二节 农业发展过程 270
四、耕地利用 270
第三节 农业生产成就 273
一、农业结构 275
第四节 农业结构、布局 275
二、农业布局 276
一、农机具演变 278
第五节 生产工具 278
二、农机具管理 281
二、作物布局 284
一、作物种类 284
第二章 种植业 284
第一节 作物种类、布局 284
一、产品结构 288
第二节 产品 产量 288
二、产值 产量 289
二、种植方式 292
一、熟制 292
第三节 耕作制度 292
一、种子处理 293
第四节 栽培技术 293
三、土壤耕作 293
二、种植 294
三、田间管理 295
二、良种引进 296
一、农家品种 296
第五节 品种改良 296
四、良种管理 300
三、良种培育 300
一、有机肥料 301
第六节 肥料 301
二、化学肥料 302
三、植物激素 303
一、病虫危害 304
第七节 病虫害防治 304
二、防治措施 306
二、林木资源 308
一、林地资源 308
第三章 林业 308
第一节 林业资源 308
三、资源分区 309
一、采种育苗 310
第二节 植树造林 310
二、四旁植树 311
三、农林间作 312
四、营造片林 313
一、树种改良 314
第三节 林业技术 314
五、义务植树 314
二、栽培技术 315
第四节 林木保护 316
三、病虫防治 316
二、林业企业 318
一、经营方式 318
第五节 林业生产 318
三、产品 产量 319
一、牧场 牧草 321
第一节 畜牧资源 321
第四章 畜牧业 321
三、畜禽品种 322
二、饲料资源 322
一、品种改良 323
第二节 饲养技术 323
二、疫病防治 324
一、经营方式 330
第三节 畜牧生产 330
三、饲料加工 330
二、产品 产量 331
二、渔业生产 334
一、水产资源 334
第五章 养殖业 334
第一节 水产业 334
一、发展概况 335
第二节 养蚕业 335
三、养蚕 336
二、植桑 336
一、蜜源植物 337
第三节 养蜂业 337
二、养蜂技术 338
三、养蜂企业 340
四、产品 产量 3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42
第六章 农业机构 342
一、国营农场 343
第二节 农业企业 343
二、军农场 345
第一节 水利条件 347
第一章 水利概况 347
第六篇 水利 347
三、现代水利 348
二、近代水利 348
第二节 历史过程 348
一、古代治水 348
第三节 水利成就 350
第一节 抗洪救灾 353
第二章 水害治理 353
一、卫河治理 355
第二节 治河 355
二、淇河治理 357
四、永通河治理 358
三、共产主义渠治理 358
一、堤防建设 359
第三节 堤防 359
二、堤防管理 360
二、民丰沟 361
一、长丰渠 361
第四节 排涝 361
五、浚内排水沟 362
四、刘洼排水沟 362
三、长虹渠 362
十、白毛排水沟 363
九、临河排水沟 363
六、浚滑排水沟 363
七、苏村排水沟 363
八、善井六排水沟 363
二、白寺坡行洪区 364
一、长虹滞洪区 364
第五节 滞洪 行洪 364
一、天赉渠 365
第一节 自流灌溉 365
三、共产主义渠西行洪区 365
四、小滩坡行洪区 365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 365
六、洪丰渠 367
五、丰收渠 367
二、民丰渠 367
三、卫东渠 367
四、全丰渠 367
九、东风渠 368
八、红旗渠 368
七、岗丰渠 368
一、提灌站建设 369
第二节 提灌站 369
十、灌区管理 369
二、提灌站管理 371
二、白寺上岗渠 372
一、屯子上岗渠 372
第三节 扬水上岗渠 372
八、郑岗上岗渠 373
七、曹洼上岗渠 373
三、白寺北上岗渠 373
四、白寺山西上岗渠 373
五、白寺山北上岗渠 373
六、李福营上岗渠 373
一、石桥水库 374
第四节 水库 塘坝 374
九、小型上岗渠 374
二、人工泉 375
一、天然泉 375
二、夏庄水库 375
三、塘坝 375
第五节 水泉 375
一、水井建设 376
第六节 水井 376
二、水井管理 377
第一节 打井工具 378
第四章 水利工具 378
一、卫河管理处 380
第二节 驻浚机构 380
第二节 汲水工具 380
第五章 水利机构 380
第一节 浚县水利机构 380
四、刘庄闸管理所 381
三、水文站 381
二、浚县卫河管理段 381
第一节 历史概况 382
第一章 工业总述 382
第七篇 工业 建筑业 382
一、所有制结构 386
第二节 工业结构 386
二、门类结构 387
第三节 产品 产量 389
第四节 管理体制 391
第一节 发展过程 392
第二章 国营工业 392
一、浚县拖拉机厂 393
第二节 工业企业 393
三、浚县农机修造厂 394
二、浚县印刷机械厂 394
四、浚县安林煤矿 395
六、浚县磷肥厂 396
五、浚县化肥厂 396
九、浚县砖瓦厂 397
八、浚县橡胶厂 397
七、浚县塑料制品厂 397
十二、安阳中药厂 398
十一、浚县印刷厂 398
十、浚县造纸厂 398
十四、浚县综合加工厂 399
十三、浚县面粉厂 399
十九、浚县电器修造厂 400
十八、浚县粮食局饲料厂 400
十五、浚县粮食局食品厂 400
十六、浚县粮食局制药厂 400
十七、浚县火车站面粉厂 400
附:外属企业 401
第一节 发展过程 402
第三章 集体工业 402
一、县办企业 404
第二节 工业企业 404
二、乡镇企业 406
第一节 发展过程 410
第四章 农村工业 410
三、街道企业 410
第二节 工业结构 412
三、乡镇建筑队 413
二、浚县劳动服务公司建筑队 413
第五章 建筑业 413
第一节 建筑企业 413
一、浚县建筑工程公司 413
第二节 建筑技术 414
四、农村建筑队 414
第三节 产值产量 415
二、管理工作 416
一、管理机构 416
第四节 建筑业管理 416
一、浚县发电厂 418
第一节 发电厂、站 418
第八篇 能源 418
第一章 电力 418
一、线路 419
第二节 电网建设 419
二、小型发电站 419
二、变电站 421
二、工业用电 423
一、电力供求 423
第三节 供电 423
四、生活用电 424
三、农业用电 424
一、节约用电 425
第四节 电业管理 425
三、技术培训 426
二、安全用电 426
五、管理机构 427
四、技术革新 427
二、供销管理 428
一、煤炭供求 428
第二章 燃料 428
第一节 煤炭 428
一、燃油供求 429
第二节 燃油 429
第三节 柴草 430
二、供销管理 430
第一节 风力 431
第三章 风力 沼气 太阳能 431
第三节 太阳能 432
第二节 沼气 432
第九篇 交通 433
二、干线公路 434
一、发展概况 434
第一章 公路运输 434
第一节 公路建设 434
三、二线公路 435
五、农村大路 436
四、乡镇公路 436
第二节 运输工具 437
一、运输企业 440
第三节 货运 440
二、货运量 441
一、客运路线 443
第四节 客运 443
三、客运量 444
二、汽车站 444
三、道楚铁路 445
二、道清铁路 445
第二章 铁路运输 445
第一节 铁路 445
一、京广铁路 445
二、苏村站 446
一、浚县站 446
四、汤濮铁路 446
五、辛屯支线 446
六、苏滑支线 446
第二节 火车站 446
一、航道概况 447
第一节 航道 447
三、支线车站 447
第三章 卫河航运 447
二、航标设置 449
一、航运企业 450
第三节 航运业 450
第二节 码头 450
二、航运管理 451
一、古代桥梁 452
第一节 桥涵 452
第四章 桥涵 渡口 452
二、现代桥涵 453
一、渡口设置 455
第二节 渡口 455
二、渡口管理 456
第一节 公路管理 457
第五章 交通运输管理 457
三、渡口事故 457
第二节 运输管理 458
第三节 交通监理 459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60
三、现代邮电 461
二、近代邮电 461
第十篇 邮电 461
第一章 邮电概况 461
第一节 历史过程 461
一、古代驿传 461
第一节 邮路 设备 463
第二章 邮政 463
第二节 邮电机构 463
第二节 邮政业务 464
一、电话设备 466
第一节 电信设备 466
第三章 电信 466
二、电报设备 467
第二节 电信业务 469
三、地下电缆 469
一、街道 470
第二节 市政建设 470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470
第一章 城镇建设 470
第一节 城区规划 470
二、供水 471
第三节 房屋建筑 472
四、照明 472
三、排水 472
第一节 农村住宅 473
第二章 农村建设 473
第二节 公用设施 474
第三节 建设管理 475
二、公有房产管理 476
一、私有房产管理 476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476
第一节 征地管理 476
第二节 房产管理 476
第一节 历史概况 478
第一章 商业总述 478
第十二篇 商业 旅游业 478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80
一、社会商品购买力 481
第三节 商品供求 481
二、社会消费品构成 484
第四节 经济效益 485
第一节 城镇市场 487
第二章 商品市场 487
第三节 集市贸易 490
第二节 乡村市场 490
三、五交化公司 492
二、纺织品公司 492
第三章 商业企业 492
第一节 国营企业 492
一、百货公司 492
七、烟草专卖公司 493
六、蔬菜公司 493
四、食品公司 493
五、副食品公司 493
十一、木材公司 494
十、农机配件供销公司 494
八、石油公司 494
九、医药公司 494
十七、工业物资供销公司 495
十六、金属回收公司 495
十二、煤炭公司 495
十三、金属材料公司 495
十四、机电设备公司 495
十五、生产资料服务公司 495
一、基层供销社 496
第二节 集体企业 496
十八、电业物资经理部 496
十九、林产品公司 496
四、棉麻公司 498
三、土产日杂公司 498
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498
第三节 个体企业 499
六、商业综合公司 499
五、联营公司 499
一、粮食收购 500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500
第四章 商品购销 500
三、棉花收购 503
二、食用油料收购 503
四、肉蛋收购 505
六、红枣收购 506
五、药材收购 506
七、土产品收购 507
一、粮食供销 508
第二节 生活资料供销 508
二、食油供销 512
三、副食品供销 512
四、日用工业品供销 513
五、药品供销 514
二、经营种类、数量 515
一、经营方式 515
第三节 生产资料供销 515
第一节 商品调运 516
第五章 商品调存 516
一、粮食储存 519
第二节 商品储存 519
三、油料储存 521
二、棉花储存 521
五、日用工业品储存 522
四、物资储存 522
一、发展概况 523
第一节 饮食业 523
第六章 饮食服务业 523
二、名店 名师 524
一、发展概况 525
第二节 服务业 525
三、各点 名菜 525
二、旅店业 527
四、浴池业 528
三、理发业 528
八、镶牙业 529
七、日用品修理业 529
五、洗染业 529
六、照像业 529
第一节 出口商品 530
第七章 对外贸易 530
第二节 经营管理 531
一、大伾山风景区 532
第一节 风景区 532
第八章 旅游资源 532
附:历代赞大伾诗赋选 533
二、浮丘山风景区 537
第一节 旅游资源 538
第九章 旅游事业 538
三、滨河林带风景区 538
第二节 游览点 538
第二节 旅游经济 539
第一节 财政收入 540
第一章 财政收支 540
第十三篇 财政 540
第二节 财政支出 54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45
第二章 财政管理 545
一、收支情况 546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546
二、管理措施 548
第三节 乡镇财政管理 549
一、利润分配 550
第四节 企业财务管理 550
二、固定资产管理 551
第五节 财政监督 552
三、流动资金管理 552
二、人民财政机构 554
一、旧财政机构 554
第六节 管理机构 554
三、徭役 555
二、漕粮 555
第三章 税收 555
第一节 明清税收 555
一、田赋 555
一、田赋 漕粮 556
第二节 民国税收 556
四、盐引 556
五、杂税 556
一、农业税 557
第三节 人民政府税收 557
二、税捐 557
二、工商税 560
三、税务管理 563
第十四篇 金融 565
一、当铺 566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566
第一章 金融机构 566
二、中国人民银行浚县支行 567
一、民国银行 567
二、钱庄 567
第二节 银行 567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568
四、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浚县支行 568
三、中国农业银行浚县支行 568
第一节 货币沿革 570
第二章 货币 570
第二节 货币流通 571
三、经互组织 575
二、一般借贷 575
第三章 信贷 575
第一节 民间信贷 575
一、高利贷 575
二、农业信贷 576
一、工商信贷 576
第二节 银行信贷 576
第一节 个人储蓄 578
第四章 储蓄存款 578
第二节 单位存款 579
二、经济建设公债 581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581
第五章 债券 保险 581
第一节 债券 581
一、保险机构 582
第二节 保险 582
三、国库券 582
二、保险业务 583
第二节 计划种类 584
第一节 计划机构 584
第十五篇 经济管理 584
第一章 计划管理 584
一、统计机构 585
第一节 统计 585
第三节 计划制订与执行 585
第二章 统计 审计 585
二、审计工作 586
一、审计机构 586
二、统计工作 586
第二节 审计 586
一、民国物价 587
第一节 物价 587
第三章 物价 计量 587
二、新中国物价 588
一、量具演变 589
第二节 计量 589
第一节 市场管理 590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590
二、计量管理 590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591
一、经济合同管理 592
第三节 经济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592
三、广告管理 593
二、商标管理 593
第四节 管理机构 594
二、抗日战争时期 595
一、第一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95
第十六篇 政党 59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浚县地方组织 595
第一节 主要政治活动 595
三、解放战争时期 597
四、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599
五、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603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 606
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10
一、县级组织 612
第二节 组织建设 612
二、基层组织 617
三、党员 619
四、县委机构 622
二、党员代表大会 623
一、党员代表会 623
第三节 历次代表会 623
一、宣传工作 627
第四节 宣传教育 627
二、党校教育 631
第五节 统战工作 633
二、纪检工作 635
一、纪检机构 635
第六节 纪律检查 635
一、信访机构 637
第七节 信访 637
二、信访工作 638
一、县级组织 63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63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浚县地方组织 639
二、基层组织 党员 640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42
第一节 郡、州、府衙 644
第一章 封建王朝政权 644
第十七篇 政权 644
第二节 县衙 县署 645
一、县政府 649
第一节 县政权 649
第三节 乡里 保甲 649
第二章 中华民国政权 649
一、区乡政权 651
第二节 基层政权 651
二、参议会 651
附:日伪政权 652
二、农村政权 652
一、各届人民代表会 654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654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654
二、人民代表大会 655
三、人大常务委员会 661
四、选举 662
二、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行政办事处 663
一、浚县抗日民主政府 663
第二节 人民政府 663
四、浚县民主政府 664
三、卫滨县民主政府 664
五、浚县人民政府 665
一、组织机构 672
第三节 政协 672
三、主要活动 673
二、历次会议 673
一、干部数量 674
第四节 干部队伍 674
二、干部结构 676
三、干部分布 678
四、干部管理 679
一、专职机构 681
第一节 治安机构 681
第十八篇 政法 681
第一章 社会治安 681
一、镇压反革命 682
第二节 治保工作 682
二、群众治安组织 682
附:旧治安机构 682
二、取缔反动会道门 683
三、监督改造四类分子 684
四、打击刑事犯罪 685
一、禁毒 686
第三节 治安营理 686
五、监所管理 687
四、公共场所管理 687
二、户口管理 687
三、特种行业管理 687
七、枪支管理 688
六、劳改管理 688
九、消防管理 689
八、自行车管理 689
第一节 司法机构 690
第二章 司法 690
一、刑事审判 691
第二节 审判 691
附:旧司法机构 691
第三节 检察 692
二、民事审判 692
二、法纪检察 693
一、刑事检察 693
二、律师事务 694
一、公证业务 694
三、经济检察 694
四、监所检察 694
第四节 公证业务 律师事务 694
第六节 法制宣传 695
第五节 民事调解 695
一、县工会 697
第一节 工会组织 697
第十九篇 群团 697
第一章 职工团体 697
二、基层组织 698
二、劳动竞赛 699
一、政治活动 699
第二节 工会活动 699
四、文体活动 700
三、业余教育 700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701
第一节 农民协会 701
第二章 农民团体 701
第二节 青年救国会 702
第一节 儿童团 少先队 702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702
一、组织机构 703
第三节 共青团 703
二、主要活动 704
第一节 妇女求知会 705
第四章 妇女团体 705
第四节 三青团 705
一、组织机构 706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706
第二节 妇女救国会 706
二、主要活动 707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712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712
第五章 工商团体 712
第一节 军事地形 713
第一章 军事地理 713
第二十篇 军事 713
一、黎阳关 714
第二节 军事设施 714
三、卫河水栅 715
二、烽火台 715
七、地道 716
六、抗日防线 716
四、城防 716
五、村寨 716
一、曹操与袁绍在黎阳之战 717
第一节 古代战事 717
第二章 战事 717
四、桓温伐燕同山坡之战 718
三、后赵石勒在枋头破向冰之战 718
二、前赵攻晋在黎阳之战 718
六、隋末杨玄感在黎阳起兵 719
五、前秦、后燕、东晋黎阳之战 719
九、宋金黎阳之战 720
八、五代黎阳战事 720
七、唐李世民攻徐圆朗到黎阳 720
二、瓦岗军在黎阳 721
一、黑山军起义 721
第二节 农民起义 721
五、天理教起义 722
四、李自成起义军在浚县 722
三、红巾军在浚州 722
七、康书奇起义 724
六、捻军在浚县 724
二、夜袭码头 725
一、裴庄村民抗战 725
第三节 抗日战争 725
四、余营战斗 726
三、守城战斗 726
六、解放郭小寨 727
五、围剿扈全禄匪徒 727
附:日军暴行 728
七、首次解放县城 728
一、歼灭牛英德匪部 730
第四节 解放战争 730
三、火龙岗歼灭战 731
二、歼灭扈全禄匪部 731
七、解放淇门 735
六、大赉店战斗 735
四、二次解放县城 735
五、淇门战斗 735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 739
第一节 民国兵役 739
第三章 兵役 739
一、封建驻军 741
第一节 驻军 741
第四章 驻军 过军 741
二、民国驻军 742
附:日伪军 743
三、人民军队 743
第一节 封建武装 744
第五章 地方武装 744
第二节 过军 744
一、军阀、民国军队 744
二、人民军队 744
五、淇浚滑汤民众自卫抗日筹备理事会 745
四、青年义勇军 745
第二节 民国武装 745
一、城防队 745
二、保安队 745
三、壮丁队 745
附:日伪、土匪武装 747
六、民众自卫队 747
一、豫北抗日游击第二支队 749
第三节 人民武装 749
附:浚滑汤天门会纪略 750
三、浚汤支队 750
二、延浚汲淇四县边区抗日游击大队 750
一、县级机构 755
第四节 武装管理机构 755
四、浚县武装基干大队 755
二、区乡机构 756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758
二、解放战争时期 758
第六章 民兵 758
第一节 民兵组织 758
一、抗日战争时期 758
一、参战支前 759
第二节 民兵活动 759
二、治安生产 760
五、民兵代表会 761
四、军政训练 761
三、文明活动 761
第二十一篇 教育 763
四、书院 765
三、社学 765
第一章 学校教育 765
第一节 县学 义学 社学 书院 765
一、县学 765
二、义学 765
二、学堂 766
一、私塾 766
第二节 私塾 学堂 766
一、概况 767
第三节 学前教育 767
二、幼儿园简介 768
一、民国小学教育 769
第四节 小学教育 769
附:清末至民国年间浚县西南乡教育情况调查 772
二、解放区小学教育 774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 775
一、民国中学教育 777
第五节 中学教育 777
二、新中国中学教育 779
一、师范教育 783
第六节 中专教育 783
二、职业教育 785
二、平民学校简介 786
一、概况 786
第二章 社会教育 786
第一节 民国社会教育 786
一、职工教育 787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教育 787
二、农民教育 788
第一节 教师队伍 789
第三章 教师 789
附:卫贤农业技术学校简介 789
二、政治地位 792
一、教师任用 792
第二节 教师管理 792
三、生活待遇 793
一、学制 794
第一节 教学内容 794
第四章 教学 794
二、课程 教材 795
二、教学方法 796
一、教学方式 796
第二节 教学方式、方法 796
二、基层管理机构 797
一、县管理机构 797
第五章 教育行政 797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797
一、教育经费 798
第二节 教育经费、设备 798
二、教学设备 80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02
第一章 科技机构与队伍 802
第二十二篇 科技 802
三、浚县农业机具研究所 803
二、浚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803
第二节 科研机构 803
一、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803
第三节 科技队伍 804
四、基层科技组织 804
第二节 科技培训 805
第一节 科普宣传 805
第二章 科技宣传与培训 805
一、获省、厅级成果奖项目 806
第一节 获奖项目 806
第三章 科技成果 806
二、获地、市级成果奖项目 807
七、黑光灯自控装置 808
六、小麦后期管理技术 808
第二节 推广项目 808
一、开颅取蚴术 808
二、皮下烟包缝合术 808
三、单手牵引体外缝合术 808
四、锅炉吸附剂 808
五、高效磷化钙杀虫剂 808
第三节 科技著作 809
九、异步电机同步化 809
八、10吨/小时全沸腾燃烧锅炉 809
二、主要活动 813
一、组织机构 813
第四章 科技团体 813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813
第二节 学术团体 814
二、大平调 815
一、豫剧 815
第二十三篇 文化艺术 815
第一章 戏剧 曲艺 815
第一节 剧种 815
一、科班 816
第二节 戏剧团体 816
三、乐腔 816
四、二夹弦 816
二、职业剧团 818
第三节 曲艺 820
三、业余剧团 820
二、戏院 821
一、戏楼 821
第四节 戏楼 戏院 剧场 821
二、电影队 822
一、电影院 822
三、剧场 822
第五节 戏校 822
第二章 电影 幻灯 822
第一节 电影 822
一、藏书机构 823
第一节 图书 823
三、电影管理 823
第二节 幻灯 823
第三章 图书 档案 823
二、图书发行 824
二、档案管理 826
一、档案机构 826
第二节 档案 826
二、新民教育馆 827
一、民众教育馆 827
第四章 群众文化 827
第一节 文化馆 827
一、乡镇文化站 828
第二节 文化站 俱乐部 828
三、浚县文化馆 828
第一节 民间故事 829
第五章 民间文学 829
二、农村俱乐部 829
一、故事名录 830
二、故事选录 831
第二节 民间歌谣 835
一、歌谣名录 836
二、歌谣选录 837
第三节 对联 839
一、舞狮子 841
第一节 玩会 841
第六章 民间艺术 841
三、秧歌 842
二、高跷 842
八、抬老四 843
七、抬歌 背歌 843
四、花船 843
五、竹马 843
六、龙灯 843
第二节 音乐 844
十二、添仓会 844
九、大头舞 844
十、散河灯 844
十一、放烟火 844
二、吹奏乐 845
一、打击乐 845
一、泥玩具 846
第三节 玩具 846
三、宗教音乐 846
二、木玩具 848
一、古代、近代文学创作 849
第一节 文学创作 849
三、其它玩具 849
第七章 文艺创作 849
二、现代文学创作 859
二、绘画 861
一、书法 篆刻 861
第二节 艺术创作 861
四、剪纸 刺绣 862
三、摄影 862
五、雕塑 870
第八章 管理机构 871
六、纸扎 871
第二十四篇 文物 872
二、鹿台遗址 874
一、大赉店遗址 874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874
第一节 聚落遗址 874
五、小艾庄遗址 875
四、黄湾遗址 875
三、前草店遗址 875
九、贾店遗址 876
八、韩庄遗址 876
六、申屯遗址 876
七、姬屯遗址 876
十二、北纸坊遗址 877
十一、前公堂遗址 877
十、亮马台遗址 877
二、大八角古窑遗址 878
一、军寨古冶金遗址 878
十三、前枋城遗址 878
十四、蒋村遗址 878
第二节 古冶金、古窑遗址 878
一、黎阳仓遗址 879
第三节 古仓遗址 879
三、卫贤古窑遗址 879
四、北纸坊古窑遗址 879
五、卫贤西北古窑群遗址 879
六、交卸古窑群遗址 879
附: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 880
一、子贡墓 880
二、钜桥仓遗址 880
第二章 古墓葬 880
第一节 姓氏墓 880
四、李密墓 881
三、颜良墓 881
二、五女墓 881
十、刘尚信墓 882
九、朱应毂墓 882
五、侯瑟墓 882
六、速哥察里墓 882
七、王越墓 882
八、卢楠墓 882
三、郑厂汉画像石墓 883
二、姚厂汉画像石墓 883
第二节 发掘清理墓 883
一、姚厂汉墓 883
六、赵宣子墓 884
五、颛顼、帝喾陵 884
四、胥村元壁画墓 884
第三节 古冢与传说墓 884
一、任贾店古墓群 884
二、郑厂大墓冢 884
三、大碾古墓冢 884
四、白寺山古墓群 884
一、天宁寺 885
第一节 寺 庙 宫 885
第三章 古建筑 885
二、太平兴国寺 886
附:大藏佛经简介 886
六、孔庙 887
五、禹王庙 887
三、千佛寺 887
四、天齐庙 887
七、碧霞宫 888
二、北关文昌阁 889
一、文治阁 889
第二节 阁 889
一、黎公祠 890
第三节 祠观 890
三、浮丘山文昌阁 890
四、白衣阁 890
附:忠烈祠碑记 891
三、忠烈祠 891
二、吕祖祠 891
一、霞隐山庄 892
第四节 山庄 道院 892
四、长春观 892
四、云封亭 893
三、伟观亭 893
二、壶天道院 893
第五节 塔 亭 893
一、升仙塔 893
二、中军亭 893
一、千佛寺石窟 894
第一节 石雕 894
五、来鹤亭 894
六、歇歇亭 894
七、其它诸亭 894
第四章 石雕 石刻 894
三、陇西尹公浮图 895
二、窣堵波 895
七、恩荣坊 896
六、云溪桥浮雕 896
四、龙洞 896
五、观音岩 896
二、偃师令平公碑 897
一、无字碑 897
八、张仙洞 897
第二节 碑碣 897
四、康显侯诰碑 898
附: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 898
三、准敕不停废记碑 898
十、鼎新关圣帝君庙记碑 899
九、元过修桥碑 899
五、游大伾山赋碑 899
六、游大伾山诗碑 899
七、虞世南石刻诗碑 899
八、重修碧霞行宫记碑 899
附:免协济碑文 900
十六、免协济碑 900
十一、重修城隍庙碑 900
十二、重修三岔渠碑 900
十三、马村重修菩萨堂记碑 900
十四、重修五圣祠记碑 重修义渡记碑 900
十五、重修千佛寺水陆殿记碑 900
附:创设农业中学堂碑记 901
十八、邑贤侯矞如陶老父台创设农业中学堂碑 901
十七、重修禹王庙碑 901
一、李密墓志铭 902
第三节 墓志 902
十九、重修卫县寨记碑 902
二十、护林碑 902
二十一、祈雨灵验记碑 902
附:唐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903
附:王太傅襄敏公墓志 904
三、王越墓志 904
二、博陵崔氏合袝墓志 904
一、大伾山铭 905
第四节 摩崖题记 905
八、同山摩崖题记 906
七、邵溥等题名 906
二、大伾山铭 魏博将校勒功铭 906
三、冯宗师题名摩崖 906
四、陈知谒弥勒像题名摩崖 906
五、陈知龙穴题名摩崖 906
六、孟扬题名摩崖 906
十三、“步虚声”题记 907
十二、“何日闲”、“邀云”、“飞岩”题记 907
九、“天下奇观”摩崖 907
十、王铎大伾山摩崖 907
十一、卢象升登大伾山诗 907
四、小河区民兵班壮烈牺牲纪念地 908
三、火龙岗歼灭战旧址 908
第五章 革命文物 908
第一节 纪念地 908
一、张烈士宗周祠 908
二、卫西工委办公故址 908
附:浚县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 909
六、浚县烈士陵园 909
五、县城西门里烈士就义纪念地 909
一、高陵县沙区人民抗击孙逆殉难烈士纪念碑 910
第二节 革命烈士纪念碑 910
八、迎阳铺革命烈士纪念碑 911
七、下高村烈士纪念碑 911
二、西阳涧烈士纪念碑 911
三、白毛村人民解放战争死难烈士纪念碑 911
四、苏村烈士纪念碑 911
五、店上烈士纪念碑 911
六、东沙地烈士纪念碑 911
四、瓷器 912
三、陶器 912
九、席营烈士纪念碑 912
十、朱村烈士纪念碑 912
十一、九股路烈士纪念碑 912
第六章 馆藏文物 912
第一节 文物类别 912
一、化石 骨器 912
二、石器 912
一、鸵鸟蛋化石 913
第二节 主要文物简介 913
五、铜器 913
六、铁器 913
七、玉器 913
八、金银器 913
九、书画 913
十、其它 913
七、汉代铜钫 914
六、汉代陶鞋 914
二、商代陶鬲 914
三、商代铜鼎 914
四、商代铜爵 914
五、空首无文尖足币 914
第一节 文物保护 915
第七章 文物管理 915
八、汉画像石 915
第二节 文物普查、搜集 917
第四节 文物维修 918
第三节 文物展览 918
第五节 管理机构 920
第一节 地方病 921
第一章 疾病 921
第二十五篇 卫生 921
二、发病情况 922
一、传染病种类 922
第二节 传染病 922
第三节 常见病 926
二、卫生检验 928
一、防疫制度 928
第二章 防疫保健 928
第一节 防疫 928
三、预防接种 929
二、公费医疗 930
一、妇幼保健 930
第二节 卫生保健 930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931
第一节 中医 932
第三章 医疗 932
第二节 西医 933
第一节 药政 934
第四章 药政 药材 93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934
第一节 经费 935
第五章 经费 设备 935
第二节 药材 935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936
第六章 卫生机构 936
第二节 设备 936
三、浚县卫生防疫站 937
二、浚县中医院 937
第二节 医疗、防疫、保健机构 937
一、浚县人民医院 937
五、乡镇卫生院 938
四、浚县妇幼保健院 938
六、农村卫生所(室) 939
八、浚县卫生学校 940
七、企事业医疗院(所) 940
五、中华医学会浚县分会 941
四、卫生工作者协会 941
第三节 医疗卫生团体 941
一、北京国医砥柱社浚县分社 941
二、医师公会 941
三、医药联合会 941
第二十六篇 体育 942
二、拳术 943
一、概况 943
第一章 传统体育 943
第一节 武术 943
四、杂耍 945
三、兵器套路 945
第一节 体育课程、内容 946
第二章 学校体育 946
第二节 象棋 946
第二节 体育标准 947
第二节 农民体育 948
第一节 职工体育 948
第三节 体育代表队 948
第三章 群众体育 948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949
一、武术成绩 950
第二节 竞赛成绩 950
第四章 体育竞赛 950
第一节 运动会 950
一、参加省运动会情况 950
二、参加地、市运动会情况 950
三、浚县运动会 950
三、田径成绩 951
二、球类成绩 951
五、游泳、自行车成绩 952
四、射击成绩 952
一、师资培训 960
第一节 人才培训 960
第五章 体育事业管理 960
第三节 体育经费 961
第二节 体育设施 961
二、业余体校 961
三、浚县老年人体育协会 962
二、钟声体育协会 962
第四节 管理机构 962
第五节 体育团体 962
一、黎阳国术馆 962
二、县报 963
一、外地报 963
第二十七篇 新闻 广播 电视 963
第一章 新闻 963
第一节 报纸 963
二、报道成绩 964
一、通讯队伍 964
第二节 通讯报道 964
三、广播时间 966
二、广播设备 966
第二章 广播 966
第一节 有线广播 966
一、广播机构 966
四、广播节目 967
一、转播台 968
第二节 无线广播 968
第二节 电视机 969
第一节 电视转播台 969
二、收音机 969
第三章 电视 969
第一节 佛教 971
第一章 宗教 971
第二十八篇 宗教 会社 971
第二节 道教 972
第三节 天主教 973
第一节 概况 974
第二章 会社 974
第四节 基督教 974
第五节 伊斯兰教 974
一、天门会 976
第二节 主要会社 976
三、红枪会 977
二、大仙会 977
四、圣道 978
六、一贯道 979
五、圣贤道 979
七、天爷道 981
四、上元节 982
三、立春 982
第二十九篇 民俗 982
第一章 节令 寿诞 982
第一节 节令 982
一、春节 982
二、破五 982
十二、重阳节 983
十一、中秋节 983
五、二月二 983
六、清明节 983
七、端阳节 983
八、六月初一 983
九、七月七 983
十、中元节 983
二、祝寿 984
一、庆生 984
十三、十月一 984
十四、冬至 984
十五、腊八 984
十六、祭灶 984
第二节 寿诞 984
第二节 丧葬 985
第一节 婚嫁 985
第二章 婚嫁 丧葬 985
一、敬神 986
第一节 迷信 986
第三章 陋习 986
七、禁忌 987
六、求子 987
三、算卦 987
三、相面 987
四、看风水 987
五、祈雨 987
第三节 乞丐 988
二、赌博 988
第二节 吸毒 赌博 988
一、吸毒 988
二、蓄辫 989
一、缠足 989
第四节 缠足 蓄辫 989
一、好媳妇 990
第二节 新人新事 990
第四章 社会新风 990
第一节 树新风活动 990
五、拾金不昧 991
四、舍己为人 991
二、女娶男 991
三、助人为乐 991
第一节 庙会概况 992
第五章 古庙会 992
六、乐义好施 992
七、拥军优属 992
第三节 乡村庙会 993
第二节 浚县正月会、八月会 993
第二节 国家定补 998
第一节 群众优待 998
第三十篇 社会保障 998
第一章 优抚 998
一、牺牲、病故抚恤 999
第三节 抚恤 999
第四节 复退军人安置 1000
二、残废抚恤 1000
第一节 困难救济 1001
第二章 救济 扶贫 救灾 1001
第三节 救灾 1002
第二节 扶贫 1002
四、敬老院 1003
三、社会福利医院 1003
第三章 社会福利 1003
第一节 社会福利设施 1003
一、盲聋哑学校 1003
二、社会福利工厂 1003
第三节 社会保障机构 1004
第二节 五保供给 1004
一、声母 1005
第一节 语音 1005
第三十一篇 方言 1005
第一章 语音 词汇 语法 1005
三、声调 1006
二、韵母 1006
五、特殊语音 1007
四、音节 1007
二、时间 方位 1010
一、天文 地理 1010
第二节 词汇 1010
五、婚丧 生育 1012
四、饮食 服饰 1012
三、称呼 1012
七、动植物 农事 1013
六、房舍 用具 1013
八、疾病 医药 1014
九、人体 动作 状态 1015
第三节 语法 1017
第二节 亲属称谓 1018
第一节 社交称谓 1018
第二章 称谓 1018
一、气候 1021
第一节 谚语 1021
第三章 谚语 歇后语 绕口令 1021
二、物候 1022
四、农业 1023
三、特产 工艺 1023
六、生活 1024
第二节 歇后语 1024
五、林业 1024
第三节 绕口令 1026
第三十二篇 人物 1027
端木子贡 1028
第一节 古代人物 1028
第一章 人物传 1028
李平 1031
李崇 1032
谢偃 1034
王梵志 1035
王越 1037
宋明 1038
王在晋 1039
卢楠 1039
康书奇 1040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1040
张宗周 1041
刘承恩 1042
朱自谨 1043
王舒苗 1044
常仙甫 1045
李惠元 姚宝仁 1047
王韵声 1048
韩文轩 1048
周敬学 1050
丁绍初 1051
罗新明 1052
张发旺 1053
姚步霄 1054
周廷芳 1055
孙学林 1055
冯广恩 1057
杨贯一 胡紫青 1058
扈全禄 1061
程修德 1061
贾护 1064
第一节 古代人物 1064
孙步月 1064
第二章 人物简介 1064
李世哲 1065
桑虞 1065
李构 1066
李谐 1066
李神轨 1066
李奖 1066
陈琰 1067
桑弘志 1067
李庶 1067
尹雄 1068
孟居正 1068
李载 1068
张暹 1068
李钧 李铉 1068
赫瀛 1069
李文昇 1069
李仁 1069
王璜 1069
孟思 1069
刘尚信 1070
李濮 1070
孟楠 1070
王训 1070
马大士 1071
张施大 1071
刘达 1071
张能鳞 1071
李铃 1072
张晳 1072
傅甡 1072
马冠英 1073
郭树松 1073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1073
卢逢瑞 1073
耿光汉 1074
许逸尘 1074
何秀云 1075
胡修甫 1075
张希圣 1075
艾润之 1076
孙光煜 1076
孙凤池 1076
李纪月 1077
张理谦 1077
王钧衡 1078
刘景熙 1078
王丰池 1079
温如盘 1079
陈安智 1079
牛英德 1080
李呈符 1080
张德宽 1081
盛绍汉 1081
二、浚县籍县团级以上共产党党政军领导人员表 1082
一、浚县籍县团级以上国民党党政军人员表 1082
第三章 人物表 1082
第一节 党政军领导人员表 1082
一、国家、部英模表 1084
第二节 英模表 1084
二、省英模表 1085
一、高级知识分子表 1086
第三节 知识分子表 1086
二、中级知识分子表 1088
第四节 古代职官表 1093
第一节 革命烈士名录 1095
第四章 人物名录 1095
一、进士名录 1102
第二节 进士、举人名录 1102
二、举人名录 1103
一、修志述略 1104
附录 1104
(一)明嘉靖《浚县志》序 1105
二、旧志序跋 1105
(三)明崇祯《浚县志》序 1106
(二)明万历《浚县志》序 1106
(五)清雍正《浚县志》序 1108
(四)清康熙《浚县志》序 1108
(六)清嘉庆《浚县志》序跋 1109
(七)清光绪《续浚县志》序 1110
(一)天赉渠图题记 1111
三、地方文献 1111
(八)1941年翻印《浚县志》序 1111
(二)民国九年浚县国货维持会章程 1114
(三)1950年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巩固政权的文件 1117
(四)浚县、内黄县大齐村排水沟协议书 1118
(一)中共浚县委员会关于成立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 1119
四、地方史志工作文献 1119
(二)浚县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征集浚县历史文献的通告 1120
于编纂《浚县志》的意见 1121
(三)中共浚县委员会关 1121
(四)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转发安阳地委批转浚县县委《关于浚县志编纂工作的报告》 1123
(五)中共浚县县委书记吴贵增在河南省地方志编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1126
(六)中共浚县委员会关于增补浚县地方志编委副主任委员、委员的通知 1128
(八)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志编纂进度的通知 1129
(七)中共浚县委员会关于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配备的通知 1129
(九)新编《浚县志》稿首次评审会纪要 1130
(十)浚县籍专家教授评审新编县志稿简报 1132
(十一)《浚县志》审稿会纪要 1133
(十三)浚县、淇县县志稿审定会纪要 1135
(十二)中共浚县委员会、浚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总编室的通知 1135
(十四)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出版新编《浚县志》的请示 1137
(十六)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出版新编《浚县志》的请示 1138
(十五)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出版新编《浚县志》请示的批复 1138
(十八)中共浚县委员会、浚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总编室的通知 1139
(十七)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出版新编《浚县志》的批复 1139
编后记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