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孝聪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1078021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导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1

第一章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0

第一节 中国的内陆腹地——气候、地貌与水系  10

第一章(共计5幅)图1-1 西北地区地势图 12

一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 13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18

三 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 26

图1-2 河西地区地势图 31

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32

图1-3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35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41

一 丝绸之路东段 42

图1-4 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示意图 48

二 丝绸之路中段 49

三 丝绸之路西段 53

图1-5 丝绸之路西段主要道路示意图 56

小结 57

一 西北区域经济开发与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 5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开发、人地关系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59

二 西北地区城镇的地带性分布 62

第四节 西北内陆的多元民族文化 71

一 新疆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74

二 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石窟 76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 79

第一节 “盆底”与“屋脊” 79

一 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合 80

第二章(共计8幅)图2-1 四川盆地地势图 82

图2-2 西南地区地势图 86

图2-3 青藏高原地势图 92

二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93

第二节 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94

一 川陕交通 95

二 藏彝孔道——川甘交通 98

图2-4 川陕、川甘古代交通路线图 99

三 巴蜀通西南边陲之路 100

四 西南地区的水路交通 105

图2-5 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示意图 107

五 藏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及其特点 108

一 秦汉时期对巴蜀与西南夷地区的经略 110

第三节 西南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110

二 唐宋时期西南的区域开发和中心城市 113

三 南诏对云南的开发和城市布局的影响 116

四 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城镇的发展 118

五 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122

图2-6 成都历代城址示意图 124

图2-7 重庆历代城址示意图 126

图2-8 昆明历代城址示意图 131

第四节 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136

一 西南地区文化的时空变迁 136

二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 143

第一节 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149

第三章 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 149

第三章(共计9幅)图3-1 黄土高原侵蚀示意图 151

图3-2 历代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154

图3-3 黄土高原地域图 159

图3-4 黄淮海平原地域图 170

第二节 崤函之险、“太行八陉”、中原的陆驿与运河 176

一 关中东出的孔道——崤函、潼关道 176

二 秦晋交通与太行八陉 179

图3-5 太行八陉示意图 183

三 黄淮海平原的陆驿 184

四 中原的运河 186

第三节 帝都之薮 197

一 先秦时期的王都 198

二 历代中原都城 199

图3-6 西安历代城址示意图 203

图3-7 洛阳历代城址示意图 206

图3-8 开封历代城址示意图 209

图3-9 北京历代城址示意图 213

三 黄淮海平原城市的地域分异 214

四 运河城市 217

一 陕西文化的地带性 221

第四节 中原地区文化的地带性 221

二 晋南和代北 224

三 豫东与豫西 226

四 齐鲁文化分异 227

第一节 “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长江中下游自然地理 231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 231

第四章(共计9幅)图4-1 长江中下游地势图 232

一 湖北历史自然地理 233

二 湖南历史自然地理 234

图4-2 洞庭湖历史演变示意图 236

三 江西历史自然地理 238

图4-3 彭蠡泽、鄱阳湖演变示意图 239

四 安徽历史自然地理 240

五 江苏历史自然地理 241

图4-4 长江中下游历代政区演变示意图 243

一 商山、武关道 245

第二节 “南襄隘道”与“义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 245

二 南襄隘道 246

图4-5 商山武关道与“南襄隘道”示意图 247

三 “义阳三关” 249

图4-6 义阳三关示意图 250

四 巢淝通道 251

图4-7 巢淝通道示意图 252

五 邗沟(江淮运河) 252

第三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 255

一 长江中游流域的都市 256

图4-8 南京历代城址示意图 263

二 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城市与市镇 264

图4-9 扬州历代城址示意图 267

第四节 经济与文化的整合:江南的人才、民居与园林 275

一 江南园林 276

二 湖广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表象 281

三 湖广文化空间与民居 286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带:浙、闽、台 294

第一节 陆架与潮汐——历史自然地理 294

第五章(共计7幅)图5-1 东海大陆架示意图 296

一 浙江历史自然地理 297

二 福建历史自然地理 300

图5-2 东南沿海地带示意图 301

三 台湾历史自然地理 303

图5-3 台湾、澎湖及钓鱼台列岛示意图 310

一 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 311

第二节 舟船的世界:大陆、内洋与外海的交通 311

图5-4 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示意图 314

二 闽、浙、赣的交通道路 315

三 外洋航路 317

四 台陆交通 321

第三节 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选址与经济腹地 323

一 浙江的沿海城市 325

图5-5 杭州历代城址示意图 327

二 福建的沿海城市 330

图5-6 福州历代城址示意图 332

图5-7 泉州历代城址示意图 335

一 浙东村寨 340

第四节 大围和小围:浙闽文化景观 340

二 闽南围楼 347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 352

第一节 红土、桑基鱼田:岭南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352

一 广东历史自然地理 352

第六章(共计8幅)图6-1 岭南地区地势图 354

图6-2 澳门示意图 356

图6-3 香港示意图 357

二 广西历史自然地理 359

三 历史上的海南与南海诸岛 361

图6-4 海南岛地势图 364

第二节 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迁移的路线 366

图6-5 南海诸岛形势图 367

图6-6 古代五岭交通道路示意图 374

第三节 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 375

一 广州 377

二 广西 380

图6-7 广州历代城址示意图 381

三 桂林 382

图6-8 桂林历代城址示意图 383

四 南宁 384

五 柳州 385

六 梧州 385

第四节 岭南民系与南越文化 386

一 广府民系 387

二 潮州(福佬)民系 390

三 客家民系 393

第一节 松、辽与白山黑水——东北历史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结构 397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 397

一 东北历史自然地理 398

第七章(共计6幅)图7-1 东北地区地势图 402

二 东北三省形成的历史过程 403

图7-2 东北政区演变示意图 409

第二节 蓟辽走廊和“中东铁路” 411

一 蓟辽走廊概述 411

图7-3 蓟辽走廊交通示意图 416

二 东北地区内的主要道路 417

三 中东铁路 421

第三节 开埠与移民,东北的城镇体系 424

一 清朝以前的东北历代城址 424

二 19世纪中叶以来东北城市体系的变迁 430

三 中东铁路对东北城市的冲击 438

图7-4 哈尔滨城市示意图 441

图7-5 长春城市示意图 444

图7-6 沈阳古今城址示意图 451

第四节 东北亚民族文化圈 453

一 古代东北地区的三大族系 454

二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东北人文特性 458

三 繁荣互动的东北亚文化链条 460

一 内蒙古区域 464

第一节 逐水草而生——北亚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结构 464

第八章 北亚蒙古草原地区 464

二 今蒙古区域 467

第八章(共计4幅)图8-1 蒙古高原地势图 470

第二节 “草原之路”及其过客 473

第三节 长城的分布和影响 478

一 内蒙古草原上的长城遗迹 479

图8-2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 485

二 内蒙古区域城市文化过渡带的独特景观 486

图8-3 辽上京城址示意图 488

图8-4 归化城、绥远城示意图 492

第四节 塞外风情 494

一 游牧人的生活方式与家庭组织 495

二 蒙古语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497

三 蒙古人的姓名文化 498

四 蒙古包与蒙古人的住房 499

后记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