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杂文创作与研究 3
杂文创作 3
谈“画圈” 3
关于“提”、“选”、“砍” 4
生日随感 5
领导干部不懂业务怎么办 6
怎样替儿孙着想 8
有了军令状以后 9
谈谈“聋”与“哑” 10
长相知,不相疑 11
不要打错了屁股 13
文学语言与政治口号 14
纠正不正之风也要“从我做起” 15
鲁迅的恋爱观 16
不要提“消灭批评意见” 17
小议“一哄而起” 18
“相知”与“相疑” 19
谈对知识分子的“信”与“任” 21
论“说谎” 22
别把暑假当做一年的“第三学期” 23
“无权评价”置疑 24
“顺道来看看” 25
“相轻”与“相损” 26
“分量不够” 26
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27
乾隆不敢多吃鸡蛋与道光没有喝上片儿汤 30
谈虎话猫录 31
一位小姐自动辞职引出的联想——访港杂感之一 34
人事管理的两个“△”——访港杂感之二 35
不该忘却的人们——进山看望农民老党员有感 38
再谈一次虎和猫 41
问问孩子谁还知道朱自清 42
“水激则悍”的启示 44
“拍马”与“骑马” 46
任尔东西南北风 47
懂经济、会管理,做合格的领导者 49
“万金油”·“卖馅饼”·“跳蚤市场” 51
逛王府井的一点感触 53
划清形势教育中的三个界限 55
安禄山的拍马术 56
“贵族”与“平民” 58
同仁堂的“古训” 59
摔盘子的小姐与吹口哨的先生 60
谈“隔膜” 62
杂文研究 65
谈点写杂文的体会 65
瞿秋白杂文的思想高度 67
杂文印象 72
分析一兵的杂文《乘风破浪此其时》 78
新时期杂文读写断想 89
杂文研究与杂文写作——在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演讲 93
中国杂文发展史概说 107
鲁迅杂文特征与当代杂文继承 112
新时期杂文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116
“新基调杂文”理论的失误 122
为他人杂文集所作的序言 127
《说三道四集》序 127
王景山先生《多管闲事集》序 128
蚯蚓·螃蟹·四化 130
与他人合作署名的杂文创作与研究 130
读《病梅馆记》有感 131
读《师说》谈“师道” 133
年少玉成与大器晚成 134
对儿童的兴趣,要诱导不要扼杀——记达尔文童年的遭遇 135
以“佝偻丈人”为师 137
漫谈“文”与“笔” 138
对“稍突出”的中青年干部不要“削平” 139
支持勤奋好学的青年 140
鲁迅集屈原诗句联 141
建国以来杂文发展历史的回顾 142
略论《两地书》的思想意义 153
鲁迅研究 153
第二编 鲁迅研究及其他文论 153
介绍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6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 163
首都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学术活动 168
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 172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177
澄清对鲁迅杂文的误解 182
把握散文诗的特点,正确理解《雪》和《风筝》 185
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秋夜》赏析 194
《野草》研究著述目录索引(1925—1980年) 199
《好的故事》赏析 207
不健康的情趣——评《“狐仙”择偶记》 211
其他文论 211
“三学士”的自我评价观——读长篇小说《大学春秋》 213
中国古代文论风格问题学习札记 214
华夏正气篇——读林则徐词《高阳台》 224
热情豪迈的《爱祖国歌》 227
电影终归要靠思想和艺术赢得观众 229
一篇寓意深刻的政治小品——读《病梅馆记》 233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篇章 236
介绍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 240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注 242
爱山还爱海 山海皆爱之——《游里加湖》赏析 245
元大都的杂剧艺术 250
不能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民族文化断裂”说质疑 253
一部杰出的解放区长篇小说——谈欧阳山的《高干大》 257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论《讲话》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指导意义 26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概况 273
推荐《现代散文百篇赏析》 289
与他人合作署名的相关论作 290
从《我的兄弟》到《风筝》——兼与闵抗生同志商榷 290
古文复合虚词40种释义 293
关于“夜游的恶鸟”和“夜半的笑声” 298
鲁迅与屈原 302
唐伯虎和他的诗(上) 317
唐伯虎和他的诗(下) 320
怎样正确理解鲁迅散文诗《好的故事》 322
如何理解《雪》的思想意义 327
第三编 社会科学发展道路思考 333
论文与讲话 333
加强城市科学研究 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333
都市史研究的丰硕成果——谈十卷本《北京通史》的撰著 334
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336
坚持办院方针 走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道路 340
对地方社科院改革思路的思考 345
《社会科学研究改革与创新笔谈》第三辑读后 347
要在“有为”和“有位”上都有新进展 350
北京史研究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351
文明古都与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在“埃中古代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353
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与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开幕辞 355
韩中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358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0年工作总结及2001年工作设想 361
2001年北京市社科院在探索中前进 371
院报发刊辞 381
新年献辞 381
新年献辞 382
为他人著作所作的序言 384
《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序 384
《北京考古集成》序 385
《北京城市生活史》序 387
《首都发展中若干重大决策研究》前言 388
第四编 北京文化产业及首都发展战略研究 391
首都发展道路总体思考 391
关于北京城市性质与功能的思考 391
关于北京城市性质功能与经济建设方针的思考 396
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 400
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876号委员提案 402
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231号委员提案 404
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051号委员提案 405
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408号委员提案 406
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316号委员提案 407
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21号委员提案 411
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412
文化产业研究 413
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文化 413
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兼谈投资文化产业的科学方法、实现方式及风险防范 415
发展文化产业与首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知识经济与首都经济发展战略讲座 432
吸取西方发展的经验教训 迎接开放文化时代的到来 445
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449
北京文化产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453
为他人著作所作的序言 457
《奥运产业化营运》序言——同政府官员与企业人士谈奥运经济 457
党建、水利及其他 461
北京金口河引水失败的教训 461
徐贞明与《潞水客谈》 462
古代北京地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465
稳定和加强政工干部队伍的几个问题 467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472
人事制度改革的两条原则 483
市场经济与党性原则 486
反腐败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战役 490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 494
与他人合作署名的相关论作 496
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 496
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509
论加快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 518
关于北京城市定位与经济建设的宏观思考 523
北京应吃什么饭 北京能吃什么饭——论发展文化产业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战略意义 531
关于发展北京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 538
发展文化产业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抉择 543
紧急呼吁:不能把潘家园改造成公园市场——给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信 552
附录一 555
高起祥同志生平 555
附录二(访谈录) 559
“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北京社科院的努力方向——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高起祥 559
蓬勃发展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高起祥 560
文化产业——一个现实的话题——高起祥、钱光培访谈录 563
走出“两难困境”的最佳抉择——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调查(上) 566
以实验特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调查(下) 568
中国文化产业期待在新世纪辉煌——“亚欧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发言纪要 570
北京文化产业:咱也会挣文化钱 579
唤起中国文化的自觉——“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研讨会”侧记 584
破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585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路该怎么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高起祥访谈 588
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高起祥 593
高起祥:面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境地 596
北京文化产业前景诱人——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高起祥 600
谈如何反映社情民意 603
附录三 608
深切的怀念 不尽的追思——高起祥同志追思会纪要 赵亚迅 608
后记 叶丽琳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