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青年学的兴起和发展 1
一、青年学在国外的兴起和发展 1
二、青年学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4
第二节 青年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一、青年学的研究对象 14
二、青年学的研究内容 17
第三节 青年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8
一、青年学的学科性质 18
二、青年学的研究原则 20
三、青年学的研究方法 24
第二章 青年的本质 28
第一节 青年的概念 28
一、青年概念的出现 28
二、青年概念的定义 29
三、青年的年龄界限 32
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34
第二节 青年的本质 41
一、青年的本质特征 41
二、青年的社会属性 47
三、青年的社会地位 49
四、青年的社会作用 50
第三章 青年的生理 55
第一节 青年的生理发展特点 55
一、青年的生理发育过程 55
二、青年的生理发展特点 60
第二节 青年的生理卫生指导 67
一、注意合理膳食和加强体育锻炼 68
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情绪 70
三、加强青年期性教育 70
第一节 青年的心理发展特征 72
一、青年期智力发展的特点 72
第四章 青年的心理 72
二、青年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73
三、青年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75
第二节 青年的心理健康辅导 76
一、青年心理健康辅导的意义 76
二、青年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与方法 81
三、青年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88
第五章 青年的社会化 93
第一节 青年社会化的涵义与目标 93
一、青年社会化的概念 93
二、青年社会化的目标 96
三、青年社会化的条件 97
四、青年社会化的特征 99
第二节 青年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101
一、青年社会化的内容 101
二、青年社会化的过程 103
第三节 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06
一、家庭 107
二、学校 108
三、同龄群体 109
四、工作单位 110
五、大众传播媒介 110
第六章 青年的思想观念 112
第一节 青年的世界观 112
一、世界观的一般概念 112
二、青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113
三、青年世界观的形成特点 115
四、当代青年世界观的发展特征 117
第二节 青年的人生观 119
一、人生观的一般概念 119
二、青年人生观的形成过程 121
三、青年人生观的分类 123
四、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 125
一、青年价值观的概念 126
第三节 青年的价值观 126
二、青年价值观的结构与分类 128
三、青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129
第四节 青年的道德观 131
一、道德观的一般概念 131
二、青年道德观的结构 132
三、影响青年道德观形成的因素 134
四、青年道德观的发展过程 135
五、当代青年道德观的基本特征 136
第七章 青年的学习 139
第一节 青年学习的概念 139
一、学习的概念 139
二、学习的特征 140
三、学习的过程 142
第二节 青年学习的内容 143
一、智力学习 143
二、能力学习 145
三、科技学习 146
四、品德学习 149
五、个性学习 149
第三节 青年学习的艺术 150
一、有效读书的艺术 150
二、科学思维的艺术 155
三、运筹时间的艺术 158
四、加强记忆的艺术 160
一、青年人才的涵义 165
第八章 青年的成才 165
第一节 青年人才的涵义与特点 165
二、青年人才的特点 169
第二节 青年成才的过程与特点 172
一、人生理想的追求 172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74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 175
五、身心健康的锤炼 176
四、智能结构的优化 176
六、成才目标的选择 177
第三节 青年成才的途径与规律 178
一、青年成才的途径 178
二、青年成才的规律 181
第九章 青年的劳动就业 187
第一节 青年的就业意识 187
一、青年劳动就业的定义和意义 187
二、青年就业意识的形成 190
三、青年就业意愿的特征 191
四、影响青年就业意识的主要因素 193
五、青年就业意识的引导 194
第二节 青年的职业流动 196
一、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 196
二、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特点 199
三、青年职业流动的社会意义 201
一、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 202
第三节 青年的就业途径 202
二、青年失业的治理 204
三、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208
第十章 青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 213
第一节 青年的爱情 213
一、青年爱情的定义 213
二、青年爱情的本质 214
三、青年爱情产生的途径 216
四、爱情对青年生活的影响 218
第二节 青年的恋爱 219
一、青年恋爱的发展过程 219
二、青年恋爱的择偶价值定向 221
三、青年恋爱的主要特点 222
四、青年恋爱的情感传递 225
第三节 青年的婚姻 227
一、青年婚姻的基础 227
二、青年婚姻缔结的途径 228
三、青年婚姻的发展过程 229
四、青年婚姻的主要模式 230
五、青年婚姻美满的要素 231
第四节 青年的家庭 233
一、现代青年幸福家庭的标准 233
二、现代青年的家庭生活特点 235
第十一章 青年的生活方式 238
第一节 青年生活方式的概念 238
一、什么是青年生活方式 238
二、青年生活方式的内容和结构 241
第二节 青年的消费生活 242
一、青年消费的概念 242
二、青年消费的结构 243
三、青年消费的误区 245
四、青年消费的特点 248
五、青年消费的引导 250
第三节 青年的交往方式 252
一、青年交往的类型 252
二、青年交往的作用 254
三、青年交往的特点 255
四、青年交往的原则 257
第四节 青年的闲暇时间 259
一、闲暇时间概述 259
二、青年闲暇时间的类型 260
三、青年闲暇时间的特征 260
四、闲暇时间对青年的作用 261
第十二章 青年群体 263
第一节 青年群体概述 263
一、青年群体的概念 263
二、青年群体形成的心理基础 264
三、青年群体形成的社会因素 266
四、青年群体的一般特点 268
五、青年群体的分类 270
一、青年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273
第二节 青年群体的内在机制 273
二、青年群体的内聚力 277
三、青年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279
第三节 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 281
一、信息沟通作用 281
二、情感沟通作用 281
三、相互激励作用 282
四、互相帮助作用 282
五、价值导向作用 283
六、效率优势作用 283
七、满足需求作用 283
八、促进与干扰作用 284
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287
一、青年组织的形成过程 287
第十三章 青年组织 287
二、青年组织的本质与特点 289
第二节 青年组织的结构类型 293
一、青年组织的要素结构 293
二、青年组织的主要类型 294
第三节 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 295
一、满足成员需要的功能 295
二、维护青年权益的功能 297
三、参与社会的功能 298
四、辅助党政工作的功能 300
五、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301
第四节 青年组织的发展趋势 303
一、青年的个性发展与青年组织的多样化 303
二、青年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变革 303
三、青年组织文化的建立与变迁 305
四、青年组织成员现代素质的培养 306
第一节 青年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308
一、青年运动的概念 308
第十四章 青年运动 308
二、青年运动产生的历史前提 310
三、青年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 311
四、青年运动的基本特点 315
第二节 青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319
一、古代社会:“学生”运动的起源 319
二、近代中国:青年群体的形成 320
三、20世纪初:学生运动的兴起 321
四、从“五四”到“文革”的简单回顾 322
第三节 青年运动的社会作用 323
一、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323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324
三、促进社会观念的更新与变化 325
四、锻炼造就大批青年人才 326
一、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327
第四节 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 327
二、同人民革命运动相结合 329
三、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 329
第十五章 青年文化 331
第一节 青年文化概述 331
一、文化及其结构 331
二、青年文化的一般概念 333
三、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334
四、青年文化的存在状态 336
第二节 青年文化的特征 340
一、多变性 340
二、创新性 341
三、动态性 341
四、开放性 341
五、时代性 341
六、叛逆性 342
七、超前性 342
第三节 青年文化的功能 343
八、层次性 343
一、青年文化的内向功能 344
二、青年文化的外向功能 345
第四节 青年文化的建设与引导 350
一、加强青年的思想建设 350
二、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质 350
三、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351
一、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353
第一节 青年社会问题的特点 353
第十六章 青年的社会问题 353
二、青年社会问题的问题性 356
第二节 青年社会问题的表现 358
一、理想信念问题 358
二、价值取向问题 358
三、网络依赖问题 358
四、失业问题 359
七、犯罪问题 360
五、吸毒问题 360
六、赌博问题 360
八、人口流动问题 361
九、恋爱婚姻问题 361
十、心理障碍问题 361
第三节 青年社会问题的原因 362
一、青年社会问题的生理原因 362
二、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原因 363
三、青年社会问题的现实原因 365
第四节 青年社会问题的治理 368
一、青年社会问题的治理原则 368
二、青年社会问题的治理条件 370
三、青年社会问题的治理途径 373
附录 377
附录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77
附录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91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