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境界的流变 2
上篇 境界与审美 2
第一节 境界与人生境界 3
第二节 审美境界与艺术境界 8
第三节 境界、意象、意境 10
第二章 境界的探索 15
第一节 对一般人生境界的看法 15
第二节 对老庄人生境界的看法 28
第三节 进入老庄人生境界的路径 36
第三章 境界的生成 42
第一节 意蕴的生成与境界的生成 42
第二节 生成理论略述 44
第三节 意义生成的双重性 49
一、内审美如何可能 53
第四章 内审美理论再议 53
第一节 内审美的性质 53
二、“无美而乐”说的内审美发现 56
第二节 内审美的特点 58
一、内审美的几个表现特征 58
二、老庄人生境界的内审美特点 64
第三节 内审美的心理机制与产生原因 68
一、文艺活动的内审美机制 69
二、内景型审美的机制 72
三、纯粹精神型审美的机制 76
四、内审美与人的自我修养 78
第五章 境界型审美探微 83
第一节 徘徊于“形”“神”之辨 83
第二节 优游于现实与宗教、现实与想象之间 86
第三节 超越“高峰体验” 87
第四节 超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89
第五节 矫正感官型审美异化 90
第六章 康德的崇高与老庄的壮美 94
第一节 崇高在心中生成 94
第二节 无形式审美生成的共性 101
第三节 “无”“有”之论 107
中篇 老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116
第七章 真伪《老子》 116
第一节 《老子》及老子美学研究概览 116
第二节 是伪书还是被伪书 119
第八章 “道的境界”与“道德境界” 125
第一节 无中生有与有无同步生成 125
第二节 “道德境界”: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 127
第三节 “道德境界”:归根复命的静观审美之境 130
第四节 “恍惚”:“道德境界”的审美体验 132
第五节 “道德境界”与自然 134
第六节 “道德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 136
第九章 “道德境界”的结构特征 141
第一节 体用与母子之辨 141
第二节 有无虚实互生的辩证结构 145
第三节 动反结构 148
第四节 循环往复结构 152
第十章 “道德境界”与审美人格生成 161
第一节 对“道德境界”的体认与内审美 161
第二节 “大”的内审美生成 169
第三节 从“道德境界”的实现看老子的美论 179
第四节 “无为而无不为”与“妙”的审美境界生成 191
小结 208
第十一章 庄子美学研究略述 216
第一节 庄学及庄子美学研究概况 216
下篇 庄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216
第二节 庄子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220
一、将《庄子》一书作为庄子美学的整体来对待 220
二、庄子美学研究不再拘泥于庄子哲学的性质如何 221
三、《庄子》美学内容研究 221
第三节 庄子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2
第十二章 庄老之间 224
第一节 老子与庄子同异的一般性比较 224
一、在对“道”的性质的看法和表述上 224
三、在人生论方面 225
四、在认识论方面 225
二、在社会立场和历史使命方面 225
五、在思维方法方面 226
第二节 庄子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227
一、“道德境界”从隐到显的生成过程 227
二、从有无相生到“象罔”和“浑沌” 234
三、在结构上的继承和发展 239
四、在“道”的神异化方面 241
五、在美论方面 245
六、在超越自由方面 267
第十三章 在“无为”的堕落和有为的修炼之间成就艺术 276
第一节 从否定艺术到赞赏艺术创造:庄子如何面对历史的悖论 276
第二节 有为与无为相统一的审美辩证法 280
第三节 审美之境从屠宰的血腥中升华而来 287
第十四章 庄子的修养路径和多彩的人生境界 292
第一节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庄子养生术中的审美体验论 293
第二节 “惊犹鬼神”:技艺的审美化过程 295
第三节 “忘适之适”:“忘”“化”合和之境的审美生成 296
第四节 “心斋”、“坐忘”:修炼与内审美体验 301
第五节 从“有待”之游到逍遥之游:庄子“游”境的多元展开 303
第六节 “其寝不梦,其觉不忧”:超越梦境,走向无极 307
第十五章 庄子美学中的辩证与解构 310
第一节 庄子审美范畴中的辩证思想 310
第二节 诡辩论的解构与哲学的诗化 313
一、在尊天与齐天之间 313
二、在解构中建构天人合一 319
三、“乘道德而浮游”:人生境界的跃升 321
第十六章 天人之乐 327
第一节 作为单纯词的“乐” 328
一、喜悦,快乐 328
二、乐意,喜欢 330
第二节 词组中的“乐” 332
一、作为词组受到赞赏的“乐” 332
二、受到贬抑的词组 332
三、未受贬抑的词组 333
第三节 游刃于内审美与感官型审美之间 336
结束语 341
附录一:参考文献 344
参阅论文 354
附录二:论“神妙”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的能指和所指 356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审美形态? 356
二、神妙的内涵 360
三、神妙的审美特征 364
四、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367
后记 372